喜慶和諧的鬆元彝族刺繡

喜庆和谐的松元彝族刺绣

松元位於澄江壩子東南的山區,距離澄江縣城約40公里,居住著彝族、苗族和漢族。過去,這裡交通閉塞、山高林密,但彝族群眾卻在這裡創造了不少古老的民族文化,除非物質文化遺產松元太平花燈外,當地的彝族刺繡也頗具特色。

喜庆和谐的松元彝族刺绣

彝族刺繡是彝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口耳相傳的一種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刺繡製作精美、異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彝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澄江松元以彝族居多,生活在這裡的彝族婦女自古便擅長刺繡,刺繡是她們在農閒時的一種手工活計。

喜庆和谐的松元彝族刺绣

松元彝族刺繡並沒有人們所熟知的“傳承人”這一稱謂,但或者人人又都是“傳承人”。其原因在於,松元彝族刺繡的延續靠的都是母傳女的方式。也就是說,只要是母親會刺繡,女兒基本都能掌握。在這樣一代代的延續中,松元彝族刺繡傳承到了今天。

喜庆和谐的松元彝族刺绣

經過一路彎曲的山道,來到松元村委會時已是下午。和很多村落一樣,當地的村民正在田間地頭做農活。據當地人說,這裡的刺繡可追溯到清代。遠古時候,彝族先民以穿著黑色的衣物為主,沒有任何圖案。當彝族先輩們掌握了刺繡這門技藝後,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植物和動物,以及自己民族的圖騰等進行勾勒,用紅、黃、藍三色絲線,通過刺繡的方式呈現於所穿的衣物、頭巾和手帕之上。在增加美觀度的同時,進行了多種圖案的融合,自創了針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魅力。地處山區的松元植被繁茂,棲息著很多動物,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成了彝族先民的創作源泉。這大山之中的花、草、山雞、太陽等自然萬物,成了他們進行刺繡時使用的主要圖案。這樣的刺繡,凸顯出喜慶和諧的特點。

喜庆和谐的松元彝族刺绣

36歲

她的刺繡技法源自母親。

那時,楊梅也就有10歲左右,儘管母親認為小孩學刺繡會影響學習,但出於對刺繡的喜愛,年幼時的她在上學之餘,經常利用外出放牛或空閒時間偷偷學習刺繡。鞋墊,成了她偷學刺繡時繡得最多的物品。經過5年左右的學習,15歲那年,母親開始正式傳授她刺繡技法。她說:“母親教我刺繡時,基本是在農閒,或天陰下雨時,一般就是她在做,我在看。其實,學刺繡看著長輩做一下,也就自然會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教授方式。不過繡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把要繡的圖案先用紙繪圖後剪下來,粘在繡片上,再依照圖案進行刺繡。那時,我也沒有很投入地去做,只是平時有空做一下,母親經常會對我的針法等作一些指導。而就針法來說,我們這裡的彝族刺繡包含長針、短針、平針、釦針、十字針等,其他的我一下也叫不上來。我學刺繡的時間不長,基本上經過年把的時間就可以自己繡了,這是個邊學邊繡的活計。”楊梅笑道。

喜庆和谐的松元彝族刺绣喜庆和谐的松元彝族刺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