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儒家,哪個對中國歷史發展貢獻大?

鄧繼敏



儒道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兩盞指路明燈,所以有“入世為儒,出世為道”一說,其英文翻譯更形象地道出了儒道的真正地位,再翻譯過來就是“白天為儒,晚上為道”。正是有了儒道,中國才成為今日之中國,我們才成為迥異於他族的中國人。



從儒道誕生以來,他們一直是中國人的兩大指導思想,多數時間裡儒家是國家主流思想,道家是國人的人生指南。也有那麼幾個時間段如唐宋時期,由於種種原因道家受到皇家的重視得以流行繁榮,元初道家邱長春也曾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賴。



儒家思想是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正統,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即成為中國大多數朝代的主流思想和“官學”。儒家經典成為各類學校的主要教科書,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以仁義禮智樂,忠恕誠信孝為核心內容,強調君子的品德修養,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忠恕和中庸,主張德治和仁政。兩千多年中為中國的長治久安哺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治國安邦之才,是中國成為幾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未斷,繁榮常在的重要原因。



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即順應自然,“去甚,去奢,去泰”,走“自然——釋然——當然——怡然”之路;宣傳為而不爭,厚德載物,“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倡導“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道“,無聲勝有聲,“治大國若烹小鮮;同時道家宣揚虛心,道就是虛,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 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認為:“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



雖然過去一個世紀中儒道都經歷了嚴重的磨難,然而伴隨中國人兩千多年的儒道已經深深根植於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基因裡,絕非幾個無知之徒能夠輕易根除的。隨著中國的復興和富強,國人的正常認識和價值觀在重新迴歸,儒道將繼續發揮其無與倫比的功用,護航中國重回世界之巔。


無中生有hz

在我看來,答案無疑是儒家。

首先,道家講究“清靜無為”,誠然“文景之治”時期中央政府採取的“無為而治”的方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休養了生息也恢復了國力,但其實這樣“無為”的政策方針絕非長久之計,一方面他會導致王朝的內部出現強大的分裂勢力危及國家的統一,比如在漢景帝時期就爆發了“七王之亂”,另一方面也使得國家很難聚集起強大的力量來應對外部的敵人,自漢初直到漢武帝初期,漢朝面對匈奴的侵擾都難以做出有力的回擊。綜上所述,道家的思想對於恢復生產,休養生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如果是要維護一個強大的大一統國家則非是道家之所長。

其次,儒家所崇尚的禮制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王朝能夠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以及維持強大的中央集權的根基。在古代社會,由於信息傳遞的緩慢以及交通運輸的閉塞,中央政府很難有足夠的力量和有效的方式直接長久維持中央的集權,直到統治者們找到儒家禮制這個思想的武器以及統治體系。說到這個體系,就不得不說所謂的“三綱五常”中的“三綱”即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使得天下的壯勞力即成年男性都 納入了 皇帝的管轄,而至於廣大的女性以及尚未成年的孩子則又被他們的父親以及丈夫所節制,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皇帝管轄所有臣民的體系,在我們現在看來這個體系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存在著很多的不平等,不合理,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套封建倫理 以及治理體系使得中國能夠長久維持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而千年永不倒,所以說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上!覺得 還不錯的話可以點擊一下關注哈!


英勇的少年大俠

肯定是儒家

中國文化思想離不開儒釋道,道家沒有超過釋家,又怎麼可能超過儒家。儒家在先秦就是顯學,而且那會兒儒家的風頭就不比道家差。漢初因為當時社會經濟環境等等環境限制,推尚道家無為而治。但是這不影響儒家發展。劉邦這人不太喜歡儒,但是他的弟弟劉交是浮丘伯的學生,而浮丘伯是荀子的學生。其實,就是在漢初好儒的人也很多,比如漢惠帝的老師叔孫通、漢武帝的老是衛綰等等是儒生。

簡而言之,就是尚在無為漢初,儒家的風頭依然是很旺的。漢武帝時期,儒道之爭,最後會以獨尊儒術收尾也不意外。從來儒家的門眾不如道家少,這些門眾中一些人的社會影響力也不低。加上,儒家思想在董仲舒之後,偏向法儒,更加符合上層階級需要。

然後,在一代代官方推動下,儒家思想可謂是深入古代每一個讀書人的心。因為隋唐有科舉,給廣大寒士一個讀書晉升的機會。科舉取士,考試的重點就是儒家的經典。當然,唐代的進士科相當之難的,考試涉及到點也很多,不只是儒家。但是進士科之外,還有明經科只考儒家的經典。(在唐玄宗後期,明經也可以考道家經典。但是僅限一朝,非常規之例。)發展到明清,科舉重點就是八股文。考八股,你不把儒家經典背熟,這是不可能考的。因為題目很多時候,都是如儒家經典裡挑的。其實不是明清,元代的考試中的“經義”“經疑”,一般題目都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

說白了,古代整體風向就是學好儒家經典,科舉不是夢。一代代讀書人步入仕途,都是儒家起步。他們掌握了話語,推廣的依舊是儒家的。別說道家,釋家也不可能相較。王維這麼一個佛家居士,當年還是照樣老老實實考明經。


柳氏異聞錄

道家是一種文明,儒家是一種心態。

道家從黃帝口中的上古之人起到秦漢時期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理念逐步盛行,但也是術的定位,與道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裡的道家是指老莊一脈,而在後世發覺不妥,又強汙之為黃老之術,把道家降級到術的層面,所以從儒家盛行以來都是在不斷打擊道家。儒家的四書五經也摻雜著道家理念,儒家不過是孔子由對道的認知而形成的為人應為與不為的理念而矣。至於貢獻大多集中在社會穩定方面吧。

道家的真正理念與佛家是一至的即得道/成佛。區別在於道家是入世的,故發展出了諸子百家的學說,佛家是出世的,圍繞成佛打轉轉,世俗之事不屑(無力)顧之。

筆者認為道家理念必將再次深入人心,結束當前種種無頭蠅似的人類行為。


三哥家的軍火商

儒家對歷史發展貢獻大,隨朝就有科舉制度,延續到清朝。選的精英都是儒家的。有了學位可以當行政官員。:下至縣官上至宰相。按儒家思想治理社會。

而道家對社會也有影響,但:他的本質是修煉成仙的。高的雖沒有天國,但可以修成遊神散仙,脫離凡塵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我覺得道家、儒家是一個太極的兩儀,其他諸子在道家、儒家覆蓋之下。如道法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家、醫家都可以在道家找到理論根基。而墨家為儒家之別出,法家也有從儒家派生出來的。雜家則道、儒兼之而融合其他諸子學說。名家也是把道家刑名、儒家正名做了專科發展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