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增速迅猛,或累積重大市場風險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近日發佈報告指出,中國銀行業結構性存款快速增長,反映出中小銀行資金來源狀況承壓。

結構性存款的平均期限通常為3-6個月,與同業存單相近,但比活期存款、同業負債和理財產品期限更長。國內結構性存款主要將本金投資於定期存款,再將全部或部分利息收益投向價外期權,類似於有一定市場風險的高收益存款產品。穆迪認為,結構性存款的展期風險與同業存單等批發融資相近,多數結構性存款針對企業客戶。截至5月末,中小銀行向企業客戶銷售的結構性存款在總量中佔比為67%。

報告顯示,與同業存單和理財產品類似,結構性存款作為資金來源是不夠穩定的。結構性存款的成本與理財產品接近,而其增長卻以儲蓄和活期存款為代價,可能令銀行盈利能力受損。

在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出臺以後,結構性存款已經逐漸成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一季度新增結構性存款就達到了18409.76億元,遠超去年全年11771.11億元的增量。

穆迪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中小型銀行更多利用結構性存款融資。截至5月底,結構性存款總資金來源佔比從2017年1月底的3.7%增至5.6%,遠高於大型銀行同期增幅,後者僅由2.3%增至3.1%。2018年結構性存款增長迅速,1月至5月結構性存款在總資金來源中佔比增長1.3個百分點,而2017年全年增幅為0.6個百分點。

同時,中小銀行同業存單發行放緩,據穆迪測算,截至5月底,同業存單在總資金來源中的佔比從2017年7月底的8.2%降至7.7%。2017年末銀行表外理財產品存量餘額下降4%,而表內理財產品增長24%。由於部分表內理財產品歸類為結構性存款,增幅部分來自2017年結構性存款的增長。

穆迪報告認為,結構性存款與同業存單等理財產品類似,為不穩定的資金來源,銀行資金來源結構從同業存單和理財產品轉向結構性存款,資金來源和流動性風險未因此產生實質性變化。結構性存款的累積也令銀行合規風險和風控管理承壓,由於中小型銀行有資金壓力,隨著結構性存款嵌入了更多衍生品結構,將給儲戶和銀行帶來重大市場風險。

對於銀行來說,與傳統存款相比,設計和保留結構性存款頭寸需要更強的風險管理能力,部分無衍生品交易牌照的中小型銀行委託風險管理較強的大型銀行進行衍生品投資,也將令金融機構關聯性風險提升。

今年5月,市場流傳出結構性存款將迎來強監管的消息,監管部門或出臺相關管理細則。當前對非同業保本理財和結構性存款並未作區別管理,發行的非同業保本理財在記賬時也計入到“結構性存款”科目,未來結構性存款和保本理財可能要採取兩套管理體系;另外,並未真實掛鉤衍生品的“假結構性存款”的發行未來可能會受到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