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秀才一上聯:“搭東臺,唱西遊,南腔北調”,下聯堪稱經典

對聯作為中華五千年文化的一部分,從古至今運用的非常的頻繁,逢年過節,外出踏春,朋友相聚,總會對上幾幅,既解了煩悶之情,又能增加樂趣,可謂是一舉兩得,深受廣大文人墨客們的喜愛和追捧。

老秀才一上聯:“搭東臺,唱西遊,南腔北調”,下聯堪稱經典

清朝康熙年間,湖南瀏陽縣有座三金廟,這裡逢年過節的時候,當地的老百姓都會請戲班子唱上幾天,增加節日的氣氛,但是後來,老百姓們覺得這地方看戲窄小,而當地人口越來越多,狹窄的地方已經無法滿足老百姓們看戲的需求了,於是經過當地主事人的商議後,決定在廟東面蓋一個真正,大一點的戲臺。

老秀才一上聯:“搭東臺,唱西遊,南腔北調”,下聯堪稱經典

這年的春節,戲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建造後,終於落成了,主事人就商議著在戲臺的兩側懸掛對聯,表示慶賀,於是,人們想到了村裡的一個王秀才,王秀才是個飽學之士,才華橫溢,一生都在私塾學堂教書。

接到了鄉親們的請求後,王秀才一口應承了下來,拿起了毛筆,大筆一揮,一個上聯就躍然紙上了

老秀才一上聯:“搭東臺,唱西遊,南腔北調”,下聯堪稱經典

上聯:搭東臺,唱西遊,南腔北調

只見王秀才寫完之後,放下毛筆就走,空著下聯沒寫,圍觀的鄉親個個面面相覷,不知為何,主事人急忙追了出去詢問,只見王秀才說道:“我寫了上聯,下聯就讓大家對一對,豈不是更有樂趣?”

老秀才一上聯:“搭東臺,唱西遊,南腔北調”,下聯堪稱經典

主事人一聽,這個主意不錯,當即在十里八鄉貼出了懸賞徵對,四鄉的讀書人紛紛躍躍欲試,當時令人大感意外的是,竟然沒有一人能對出下聯來。

一天,有個說評書的盲藝人流浪到了瀏陽,聽說了這件事後,心中便想著試一試,來到了戲臺前,當著眾人的面,吟出了一下聯

下聯:作春田,栽夏禾,秋收冬藏

老秀才一上聯:“搭東臺,唱西遊,南腔北調”,下聯堪稱經典

眾人一聽,連連叫好,主事人一聽,更是滿臉歡喜,當即叫人將下聯掛上,也兌現承諾,將賞金給了盲藝人。

此副上聯對仗工整,融合巧妙,上聯運用了東南西北,下聯運用了春夏秋冬,不失為一副上佳的對子,令人稱奇。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有更好的下聯嗎?趕緊來試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