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的军帽上为什么会有两块布?

用户56079935605

99随便语:让笔者带着大家,回顾一下二战时期日本鬼子战斗帽上的“屁帘”的来龙去脉。

日本这个国家,狼子野心。

二战时典型的日本鬼子士兵,身上穿土黄色军服,头上戴一顶软帽,帽子后面又披下来几块布片,看起来特别滑稽,那几块布片,就叫作“屁帘”。

19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依然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掌权的是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内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

变故发生在60年代后期,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推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在日本,幕府时期相当长,从中国的南宋到清末时期。

在日本幕府时期,日本的很多东西都是学习自中国,比如士兵的盔甲,但由于日本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同一时期的日本士兵盔甲,等于是弱化版的中国式样盔甲。

中国物产丰饶,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士兵的装备已经开始了成建制化,到唐朝时进入顶峰。

比如上图,唐朝时期,士兵的头盔下延伸出一圈皮质“护脖”,由皮革和铁片组成,可以有效抵挡刀剑,箭矢等武器的攻击。

再比如上图的明代“明铁盔”,后部坠下来的这一片叫作“顿项”,衬甲片,与唐代的“护脖”相比,虽然防护力有所下降,但更利于行动。

同一时期,日本士兵的头盔,那就差远了。

上图是日本幕府时期,足轻(普通士兵)的装备,除了头戴斗笠之外,在帽子的下沿,垂下来两片东西,相当于“护脖”或者“顿项”,起到保护脖子的作用。

但日本足轻的保护脖子的东西,实际上是竹片或者木片,防护力很差。

这个东西,就是后来日军士兵“屁帘”的鼻祖

明治4~5年,即1871-1872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批现代意义的军服,采用的是仿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的制服式样。

其中军帽是北方军法式桶帽,这种帽子后面是没有布片的。

随后在1874年,日本又学习德国,设计了一种战斗服,又叫作“略服”,配了一种类似于现代大檐帽的军帽,叫作“德式略帽”,同样没有布片。

明治十二年,即1879年,日本《陆军服装规则》出台,首次以条令的形式,将日本士兵的军服予以统一,后来在1887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军服着装,叫“明治19年式”(上图)。

看得出来,这一时期的日本军服,彻底抛弃了中国传统式样,帽子下面没有了布片。

那么,日本军帽下的布片,是什么出现的?

1899年,日军占领台湾。

当时来自于高纬度地区的日军士兵,对台湾的炎热天气很不适应,为了避免日晒和蚊虫叮咬,有士兵从很久前的挡住后脖颈的那些竹片,受到启发,找来几块布,缝在军帽后面,垂下来挡住脖子。

这一做法,很快得到了许多士兵的仿效。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日军士兵,已经换上了黄色卡其布军服,但野战部队的士兵,很多在帽子下沿,挂上了布片。

然而,这依然是士兵自发的行为,包括医务兵,后勤兵,骑兵等兵种,都没有布片。

1900年这一年,日军将明治19式军服,改成了明治33年制式,其后又出现了明治38年制式,学习的是德国国防军军服式样,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采用了大檐帽。

这一时期,日军士兵平时戴大檐帽,战时戴钢盔,军服中是没有软帽的。

然而正是由于没有软帽,日军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吃了个不大不小的亏,那是因为,当时日本士兵在作战中,只能佩戴钢盔。

与南方不同,东北天气寒冷,日本士兵的钢盔,由于制作粗糙,内衬很薄,导致很多士兵在佩戴钢盔之后,头皮被冻住,如果硬把钢盔卸下来,会拉伤头皮。

这种头皮伤,让很多士兵非常烦恼,叫作“钢盔头”。

为了防止头皮撕伤,很多作战部队,自发给士兵制作了作战软帽,又为了避免士兵脖子被锋利的钢盔下沿划伤,干脆用上了布片,保护士兵的脖颈。

这是第二次,日本士兵使用“屁帘”

下图为1930年日本“昭五式”军服,陆军军曹全套装备。

到直到这时候为止,日本正规的军服装备中,没有软帽(作战帽),当然更没有屁帘那种东西,所有飘在日本士兵脖子后面的布片,都是士兵自发,或者是某支部队自发的行为。

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本陆军的军服式样,再次发生改变,叫作“98式军服”

在这套军服中,首次出现了略帽,又叫作98式军帽,战帽,战斗帽。

这也是为了节约资源,日本士兵不再有头戴大檐帽的资格,变成了一顶软帽式样的略帽,再加一顶钢盔。

这顶略帽,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日本鬼子的军帽。

因为,软帽戴着比较舒服,平时戴在头上,作战时将脑袋后面的钢盔,直接扣在软帽上,无需将软帽卸下,非常方便。

“屁帘”正式出现了!

日本是个追求实用主义的国家,我们可以想象,士兵帽子后面飘着几块布,对于军队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利的影响,看起来邋遢,混乱。

然而,屁帘这东西确实很实用,由于中国的很多地区,夏季炎热,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日本士兵,很难适应,于是就需要利用一切可能的东西,减少酷热的影响。

为了增加军队的实战能力,日本不讲究形象。

(1)略帽后面的布片,不是很多人以为的三块,而是四块,上端相连。

(2)屁帘是可拆卸式,通常在炎热的夏季,或者丛林作战时使用,可以用效防止日晒,还能抵挡尘土,爆炸后的杂物钻进脖子,防止蚊虫叮咬。

(3)比较注意形象的日本宪兵,军官等等,通常不会使用屁帘。

(4)日军在冬季一般不会使用屁帘,因为用不上。

(5)1943年日本战败前,再次修改军服式样,变更为“三式军服”,在东南亚地区还使用过另一种款式的“防暑衣”,但在所有二战期间的这些军服中,略帽的屁帘设计,一直没有更改,成为二战时,日本鬼子的标准形象。

结束语:日本鬼子“屁帘”很可笑,但我们不能仅仅只是笑,那个东北方的岛国,学习能力很强,又能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追求实用性,这是鬼子最近一百多年来,取得进步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