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4岁就中了秀才 堪称神童!为什么放弃科举 反而去从

从宋代开始,中国的医疗行业出现了一个大转折。倒不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而是从此,一定要是熟读儒家经典的医生,才会被承认水平高。“所谓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

这件事说起来还是跟科举制有关。考中了有官做,大大刺激了民间识字读书的学习欲望,但实际上真能考中的人毕竟有限。于是,社会上也就囤积了大量多余的读书人,去库存压力很大。

李时珍14岁就中了秀才 堪称神童!为什么放弃科举 反而去从

这时候,去当医生,是一个还不错的选择。有了小时候跟四书五经较劲的经历,临床是否更高明固然难说,但阅读医家典籍,总是很大的优势。民间谚语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医生们多半还是不甘心,对考试不能忘怀。明清有不少医生留下“医案”,记录自己开过的药方,也记录自己给病人治病的经过和心路历程。就在这类书里,医生常常会讲类似这样的故事:自己科举本来是有希望高中的,但就是在迎考复习的关键时刻,有重病人找上门来。出于医者仁心,他不得不殚精竭虑替人家治好了病,因此放弃了备考,这才名落孙山。

李时珍是不是也有类似心理呢?没有这方面的记录。但他对儒学和科举的态度,显然是复杂的。他读书的天分不低,14岁中秀才这事,几乎接近神童级的表现——现代人容易低估考中秀才的难度,实际上,明代平均每个县,活着的秀才拢共才300个左右,考中的难度,至少不低于今天上个“985”。

李时珍14岁就中了秀才 堪称神童!为什么放弃科举 反而去从

23岁的李时珍放弃了科举之路,大概是一种计算过成本与收益之后的理性选择,谈不上对科举制的否定。最明显的证据是,在培养儿孙的时候,李时珍没让他们都走自己的路,还是敦促他们在考场上打拼。最后,这些孩子大多也取得了秀才身份,李时珍的长子李建中更是在残酷的考场里杀出一条血路,中了举人,当了知县。

李时珍14岁就中了秀才 堪称神童!为什么放弃科举 反而去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