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Costco為什麼有巨大的勇氣不賺產品一分錢?

刘润:Costco为什么有巨大的勇气不赚产品一分钱?

當互聯網遇到流量危機,並不代表線下就是正確的商業模式,一定有比它更加先進的東西。

這個東西是什麼呢?今天用“加減乘除”這個邏輯來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一、加法的藝術:

信息流+資金流+物流

如果說線上和線下都不代表零售的本質,那麼零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首先跟大家探討一下什麼叫做零售。

案例1:

我到商場想買一件襯衫,遠遠看見一件感覺不錯的、樣式也很喜歡的,走進一摸發現是自己喜歡的牛仔面料,再一看標籤買得起。

於是,便找號試襯衫,結果挺合適。這是獲得了這件襯衫的信息

接著就請服務員將這件襯衫打包,服務員給我開了一個單子,我去收銀臺把錢交了,這就完成了

資金流

我獲得了信息流,付出了資金流,拿著收銀員給我的回單回到賣衣服的櫃檯,拎回服務員已打包好的衣服,這時就完成了物流

所以各位首先要明白,到底什麼叫零售,超市、便利店、商場、購物中心、地攤,都是零售。

為什麼它們叫做零售?因為它們同時解決了三件事情: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

零售,其實就是這三件事情的萬千組合。

比如超市,一般超市都會用兩層樓的面積去展示商品,以讓你獲得信息流。

當超市讓你獲得信息流時,它有沒有為此付出成本?

當然有成本,包括庫存成本、員工成本、租金成本、損耗成本等等。

再者,超市花那麼多錢給你提供信息流,有沒有為此而收費?並沒有。

為什麼?因為當初發明超市的那個人,選擇了一種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組合方式,即用信息流免費的方式賺取資金流的差價,這是超市的本質。

這種商業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甚至變成你們認為必然正確的東西,但它不一定正確。因為互聯網出現後,導致獲得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方式重新被組合。

這一旦被重新組合,就要明白,超市這種商業模式可能就不再是唯一有效的商業模式了,你把它當作一道算法,這個算法就要出現漏洞。

案例2:

某年3月8日,阿里搞了一個“三八掃碼購”的活動,用天貓超市的APP,到沃爾瑪、家樂福掃一掃商品,看看價格。一對比,肯定便宜。

假如一桶油在超市賣180元,天貓APP一掃,天貓超市賣160元,這時你是不是就把這桶油加入天貓超市購物車了?

再往前走,看到可樂,每聽1.83元,你再拿APP一掃,天貓超市賣1.82元,這時你是不是一樣把它放在天貓超市購物車?反正前面已經在天貓超市買了一樣東西,便宜一分也是錢。

一路走下去,你的天貓超市APP裡的東西越來越多,真實的購物車裡的東西越來越少,甚至幾乎沒有東西。最後在網上把賬一結,空著手就走出了超市。

站在超市角度來講,它們一定恨死阿里了,還會說你們這些人太不道德。但重點是,我們需要明白,這件事到底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改變?

因為我們今天是通過線下獲得信息流,從超市獲得信息流,然後到天貓上去完成資金流,通過順豐或者菜鳥網絡完成了物流。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算法的漏洞不但出現在超市,還會出現在很多其他場合。

比如我自己很喜歡爬山,所以我在2015年時去爬了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我不是實力派,但我是裝備派,當年為了爬那座山,請教了很多人。

有人就推薦我去買一雙Lowa的專業登山鞋。但在網上買鞋子,總會擔心不合腳,因為各品牌的尺碼可能並不是那麼標準,所以我必須得去線下點去體驗,這是線下零售依然有巨大的價值的一個原因。

我到LOWA的專賣店去試,果然在網上看的號不適合我。我挑了半天,服務員也特別熱情,跟她聊完之後決定要買這雙鞋。

由於在京東上這雙鞋子賣1300多,店裡賣2000多,我就跟服務員講了這種對比,跟她商量看能不能按照京東上的價格賣給我。

結果是不行。服務員告訴我:商場的商業模式是要扣點的,鞋子扣15%、20%、甚至30%。

最後,店員說可以給我1800的價格,那我當然選擇在網上買了。

商場商業模式的成本結構中,有一段成本來自於信息流,信息流通過租金和扣點的方式付給了商場,但網上沒有這部分成本,理論上就有機會比線下商場賣得便宜。

也就是說代理商的商業模式,只要這個租金、扣點還存在,無論怎麼轉型都存在算法上的漏洞。

所以理解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三者之間的組合的話,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耐克在2016年10月份宣佈,將把過去全球4萬家代理商砍到30多家。

店裡只要展示就好,沒有業績指標的壓力,“賣”職責是通過未來耐克的APP來完成的。

當然,未來那一部分店鋪租金還是要付的,但是租金成本最終會被計入耐克的品牌營銷費用,而不是計入銷售成本。

所以各位要明白,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有萬千種組合方法。

案例3:

我們剛才講阿里搞了一個“三八掃碼購”的活動,試想在3月8日當天,一群黃牛衝進沃爾瑪、家樂福,拿著天貓APP一個一個掃,掃完之後果然發現這些都是天貓最便宜。

接著把那些有明顯差價的商品全部拍下來,回家迅速整理成一本精美的、帶有產品分類的冊子,並把它印刷出來。

然後黃牛在3月8日當天,拿著這個冊子,衝進北京市地鐵,跟大家介紹阿里的活動,這個東西便宜5元錢,那個東西便宜10元錢,您要不要掃一下,看看是不是真便宜,而且肯定不會有安全問題。

你一看果然便宜,反正我東西要買,那就買便宜的。

好了,既然想買,黃牛就開口了,“那您要不要考慮付我1元錢?”

這時,你是不是考慮會付給他1元錢?畢竟還是便宜的。

此時,黃牛手上那個冊子,本質上已經變成了一個折扣超市。也就是說黃牛拿著折扣超市在滿街走,相當於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全都被切。

在未來,所有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組合,只要提高了效率,都是新零售。

所以各位未來要去尋找,到底站在什麼角度,使用什麼方法能夠提高匹配信息、資金和匹配物流的效率。

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觀點:

想要知道什麼叫新零售,首先要明白到底什麼叫做零售,零售無外乎就是提供這三個東西的加和,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

二、減的藝術

1.我們的零售為什麼叫零售?

零售是在末端跟用戶直接發生交易,零售往上走叫批發,再往上走叫代理,繼續往上走叫做總代,整個一條商品線叫做商品價值鏈。所以零售是整條商品價值鏈的末端行為。

海爾是一個零售企業嗎?不是。雖然海爾的商品是通過零售賣掉的,但它仍應該是一個製造企業;做紅酒的是零售企業嗎?也不是,把紅酒賣掉的人才叫做零售企業。

所以談零售,不要過於泛化零售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零售。

較之生產產品,我們偏向於把銷售這一段叫零售,並且把銷售方面分成以下英文:D-M-S-B-b-C。

D是設計(Design);M是製造(Make);S是供應鏈(Supply chain 從製造商開始總代理、省代理一級一級下去);B是大型商場(Supermarket)、大型購物中心、大型超市;b是夫妻老婆店、家門口的便利店、走街串巷的零售商;C是消費者(Customer)。

所以大家首先要理解,當我們談零售時,以前通常是指B和C的關係,我們叫B2C,或者是b2c。

2.真正談零售,要看整個零售供應鏈。

如果談零售“減”的邏輯,大家要明白,我們判斷的是零售的效率。這裡我要跟大家分享“

定倍率”這個概念。

簡單打個比方,一件衣服的生產成本是1元,但你們要花5-10元才能買到,這就叫定倍率。

化妝品行業的定倍率大概是20-50倍。這20-50倍之間並不是利潤,而是過去的環節所帶來的成本。

所以今天要想思考真正的零售問題,就要思考如何從D(設計)一直到C(消費者)這一段,不斷減掉中間,才能真正提高零售的效率。

中國今天的平均定倍率是4倍,從全球範圍來看,都是特別高的。這就是很多中國人,跑到歐洲、美國去買東西的原因。人家整個商品供應鏈效率特別高,定倍率特別低,價格就相應便宜。

為什麼我們中國的零售業效率並不高?因為中國是扣點的模式,要到收銀臺交錢。

美國梅西百貨40%-50%的商品都是自營的,自己跑到中國的OEM廠商進貨,我挑你的東西,你來生產,然後在梅西百貨銷售,這樣它的東西當然便宜了。

我們要理解零售,理解產品的品質、理解工藝、理解創新,這都是對的,但大家要明白,我們那叫新制造,叫消費升級,是未來的產業升級。

但在零售環境下,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中間效率實在太差,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提高中間環節的效率。

① Costco會員制與中國會員制

美國的Costco一年淨利潤是20幾億美金,它有一項會員收費也達20億美金,它的會員費跟我們在中國超市的會員費是截然不同的。

你去美國的Costco會發現,沒有會員卡,首先你進不去,就算進去了,推著一車東西去買單,會發現你不能買東西。如果你想借用後面顧客的會員卡,也是不行的,收銀員會制止你,因為你不是會員。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Costco的主要收入是來自於每個人的120美元年會員費,不可以用作消費的,就是一個身份。這樣的話,人在什麼情況下會花120美元買會員身份?

一定是一年下來,購物便宜出來的錢遠遠大於120美元。但人家不會算一年,而是算三四次便宜下來的錢是不是要比沃爾瑪,或者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

這其實相當於跟大商超簽了服務合同, Costco幫你買全球最便宜的商品,要把每一件商品便宜到不能再便宜,所以Costco在商品上是沒有利潤的,6%的毛利是正好覆蓋所有的運營成本。

它不在這上面賺一分錢,才能賺取會員費,才有足夠的動力去縮減中間每一個環節,這叫減。要有巨大的勇氣去減掉中間環節。

但你在中國的超市買東西,服務員會問“你有會員卡嗎?”“難道沒有會員卡就不讓我買嗎?”非但不會,你還可以同樣享受超市的會員價。

為什麼如此不同?因為超市靠商品差價賺錢,只要你買我就讓你買。

② 阿里天貓小店

阿里前段時間跟一些夫妻老婆店合作,做天貓小店。這些店之所以能在夾縫裡活到今天,就是因為成本便宜,不用僱人,不用追求很高尚的生活。

我覺得這個足以引起大家對減的重視。阿里首席參謀長曾鳴老師提出S2b,減掉了中間的B,減掉了批發市場,直接從供應鏈向夫妻老婆店供貨。

在小區門口,這家小店供什麼貨好?天貓有可能是在700萬個SKU裡去選這個其中最好的商品,真正用大數據幫助天貓小店提升週轉率,降低庫存留存時間。

每年贏得的利潤再薄都沒關係,因為週轉率提高,也可能賺很多錢,這叫數據賦能。

通過減掉中間的供應鏈,直接從零售通(阿里巴巴B2B事業群針對線下零售小店推出的一個為城市社區零售店提供訂貨、物流、營銷、增值服務等的互聯網一站式進貨平臺)上買東西,還會告訴你什麼東西好賣,這叫減,提高價值環節的效率。

三、乘法:

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在互聯網行業從事時間較長的話,你們一定都聽說過這個公式,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1.互聯網時代,流量極度分散

電商不是更先進的商業模式,線下也不是。電商只不過是在特殊時間段內,享受了流量所帶來的紅利。那段時間,在網上獲得流量比較便宜。

只要科技在發展,世界上一定還會出現流量便宜的地方,並且會層出不窮,此起彼伏。

過去開商場和超市,付租金的本質是為了買流量。並且過去相當一段時間,流量是以地段、位置為載體而密集存在的。但今天,因為互聯網的到來,流量是極度分散的。

案例:

滴滴投資的一家公司的網約車後有無人貨架,在打車時可以點一杯可樂。首先你想想看這個地方是不是流量的來源。如果是,那麼這個地方就可以像過去一樣付個租金。

但以前並沒有這樣做,因為中間交易過程不僅繁瑣,還會出現扯皮現象,這就會導致交易成本特別高。

但因為現在用了網約車,車上的所有信息,都會被記錄下來,什麼時間點少了一瓶可樂,幾乎可以確定是誰拿的,也就不會出現扯皮的事情了。

並且掃二維碼就可以直接付錢到後臺,不需要通過司機,就少了一些所謂的職業道德風險。

這意味著隨著科技的進步,使得過去一些可能並不經濟、不合理的流量來源,在今天有可能變成經濟的、合理的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流量出現了萬千形態,所以,今天我們要理解流量絕對不能再聚集在同一個地方了,而是在無數地方找分散流量。

2.提高轉化率

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這是一個乘的因素,流量進來後,並不都是買東西,所以要提高轉化率。

以小米為例,一次,我帶了一個企業家小組專門到小米店鋪參訪,有個韓國留學生衝進去,先去買了個大箱子,然後把行李箱打開,拼命買東西往裡面塞。為什麼?

據說小米的口號叫“閉著眼睛買,樣樣都便宜”。他買完之後帶回韓國賣,就賺了好多錢;回中國上學時,再把大行李裡全都裝上韓國化妝品,帶回中國。就這樣,一年的學費就齊了。

所以現在很多手機,在專賣店裡一年的坪效(每坪的面積可以產出多少營業額,營業額÷專櫃所佔總坪數)是5萬人民幣時,小米賣到了27萬。全球坪效最大的蘋果是40萬,蒂凡尼才21萬。

小米為什麼能做到?因為它的大量商品產生了連帶購買,而且閉著眼睛買,樣樣都便宜。

3.復購率

什麼叫復購率?就是提高商品的被購買次數。

我曾專門去參訪了盒馬鮮生,深受震撼,這裡又能吃又能玩,產品都很新鮮。但是隻能用APP買單,不接受現金。

結果我裝了APP之後,我們家天天都是盒馬鮮生。因為方便快捷,我從每週買一次變成了日購,從一次購變成了多次購,從線下購變成了線上購,購買頻率大大增加。

所以今天盒馬鮮生的坪效已是同行的3—7倍,極大的提高了它的復購率。

所以這是乘的關係,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這是電商領域裡再熟悉不過的公式了

想要有機會提高坪效,就要把每一個門店當成APP來經營,就要懂得經營它的進店流量,它的轉化率和經營復購率。

到此我們講了三個關係,簡單來講就是人貨場。

第一個是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我們稱之為場;

第二個是D-M-S-B-b-C,這是供應鏈,我們稱之為貨的邏輯;

第三個是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復購率,這是人。

四、除法:

新技術÷舊效率

什麼叫做除?新零售就是新技術除以舊效率,有人跟我講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叫新零售,只有從未停止的對用戶體驗和產品品質的追求。

但我從來都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舉例說明下。

案例1:

19世紀時,有家著名公司Sears(希爾斯百貨),發明了一種商業模式——郵購,用以解決美國人買東西很麻煩的問題。

Sears給每家寄個小冊子,你只需要填個單子寄到Sears,然後Sears再寄給你。聽起來很老套,但它在19世紀之前是沒有的,因為美國的鐵路不發達,運輸業非常落後。

但19世紀的美國鐵路發達,交通樞紐變得非常通暢,運輸成本大大降低,郵購變成了可能。所以,Sears就是19世紀的新零售,它的新零售被當成當時的一項高科技,完全是鐵路推動的。

案例2:

20世紀時,又出了一家著名的公司沃爾瑪。過去也是郵購的方式,但後來沃爾瑪發現有兩個技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第一項技術是美國人家家都買得起冰箱了;第二個技術是公路在美國大面積發展了。

這兩個加在一起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可以實現了:美國人有機會每週開車到偏遠郊區去購物了,買完之後還可以在家裡的冰箱裡放一週。

因為偏遠地方租金便宜、地價便宜,東西很全可一次性買足。於是在郊區出現超級賣場,就成為了可能。於是沃爾瑪就成了20世紀的新零售,當然,最重要的是,公路的連接效率開始突飛猛進向前發展了。

這個世界從來不會停止,到了21世紀,跟鐵路、公路的開通一樣,也有一個東西的連接效率大大提升了,那就是互聯網。

所以互聯網一定會帶來新零售,進一步促進零售效率的躍升。

我們所有從事零售的夥伴必須要深深理解“如何看待新技術、破除舊思維”。

那到底什麼是新零售?一句話,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謝謝大家!

刘润:Costco为什么有巨大的勇气不赚产品一分钱?

劉潤:潤米諮詢董事長;互聯網轉型專家;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擁有25萬訂閱的《劉潤•5分鐘商學院》主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