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中話“宋遼”

文/煮酒君

“一見姣兒淚滿腮,點點珠淚灑下來。沙灘會一場敗,只殺得楊家好不悲哀。兒大哥長槍來刺壞,兒二哥短劍下他命赴陰臺,兒三哥馬踏如泥塊,我的兒你和八弟失落番邦一十五載未曾回來,唯有兒五弟把性情改,削髮為僧出家在五臺。兒六弟鎮守三關為元帥,最可嘆你七弟他被潘洪就綁在芭蕉樹上,亂箭穿身無有葬埋。娘只說我的兒啊今何在?延輝,我的兒啊!哪陣風把兒你吹回來?”

“楊家將”中話“宋遼”

京劇《四郎探母》

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京劇唱詞,愛聽點京劇的人們,大多都知道這是《四郎探母》中的一段西皮流水。不喜歡聽京劇的,單單看看這段唱詞,也會對“楊家將”的遭遇感慨不已。

“楊令公”全家“滿門忠烈”,祖孫幾代,捐軀疆場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楊業、佘太君、楊六郎、穆桂英等等這些人物,都是中國人心中喜聞樂見的正面形象。“楊家將”的故事在戲曲、小說等等文藝作品中固然有很多是杜撰,但是,“楊令公”楊業卻並不是虛構出來的,他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楊業出生於麟州,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神木縣,其家族是當地的豪族,他從小就練習騎射,軍事素養頗好。楊業在年輕時,在五代十國中的“北漢”做官,屢立戰功,號稱“無敵”。“北漢”亡國後,歸順了宋朝,憑著優秀的軍事才能,隨即被宋朝政府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使,接著遷知代州,鎮守邊疆,防衛契丹。

楊業曾經北征雲、應、寰、朔四個州,不久,護送四個州的軍民內遷,遭遇到契丹的軍隊,因為失去援軍的幫助,被契丹所擒獲,但是,楊業很有氣節,並未投降契丹,而是絕食而亡(一些文藝作品中稱撞李陵碑而死)。至於夫人佘太君、楊六郎、穆桂英、楊文廣等等人物,也可以從史料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他們的事蹟。那麼,“楊家將”抗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楊家將”中話“宋遼”

契丹人引馬圖

公元九一六年,唐朝滅亡不到十年,而距離宋朝建立還有四十多年的時間,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的統率耶律阿保機就建立自己的王朝。這個少數民族王朝取名“契丹國”,在公元九四七年,也就是三十一年後,改國號為“遼”。

契丹人既然建立國家,必然要擴大自己的地盤,所以不斷的派兵南下,同時後晉的石敬瑭,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向契丹稱自己為“兒皇帝”的軍閥,“積極”出賣領土,契丹國佔領了漢族聚居地的燕雲十六州,又一度佔據開封。

接著契丹滅掉後晉,中原地區的漢族對於契丹暴虐的統治異常不滿,種族對抗此起彼伏,各地興起風起雲湧的反遼鬥爭。當時耶律阿保機已經死去,繼任者耶律德光看到中原無法立足,便帶著番漢臣僚北返。跟隨耶律德光北返的包括後晉的文武官員數千人,諸軍吏部卒數千人,此外還有宮女、宦官數百人,後晉的府庫的金銀財寶以及“括借”為名搶來的財物,統統載著北返。

可是即便如此,耶律德光還是縱容士兵到處劫掠,使得中原百姓民心盡失。

“楊家將”中話“宋遼”

後周周世宗柴榮即位後,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曾經多次征伐契丹,希望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因為英年早逝,沒有達到目的。

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登上了帝位,建立宋朝後,面臨的局勢是,北面有北漢和遼國,特別是遼國,軍事實力相當強大,而南面有南唐、吳越、南漢、後蜀、章泉等割據政權。這些政權環伺在大宋的周邊,嚴重威脅著大宋的安全。趙匡胤繼承了後周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充盈的財政,所以,一統天下,不僅是朝廷中精英們的希望,也是普通百姓的人心所向。待新生的宋朝初步得到了穩固後,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積極準備統一南北的軍事行動。

但是軍事行動,關係國家的生死存亡,四周都是敵人,但究竟要向哪個方向用兵,什麼是主要敵人,什麼是次要敵人,考驗著趙匡胤的政治智慧與決斷。他分析了各種局勢,思考了種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但是始終難以下定決心。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他約自己的二弟趙光義,來到了大臣和重要幕僚趙普家裡探討如何出兵。趙普為他分析,如果先用兵攻打北漢,那麼遼國的南下將沒有阻隔,所有的軍事壓力,以及邊疆的安危統統都由宋朝獨自面對,這樣如果繼續南下平定各國,顯然有腹背受敵的危險,不如先攻打南方諸國,待到條件合適,回身向北進攻。趙匡胤聽完趙普的分析,正式確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

宋朝政府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從乾德元年到開寶七年,先後將南方諸國消滅,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於太平興國四年滅掉北漢。除了北方的遼國以外,宋朝基本上統一了全國,但是此後,宋朝始終未能滅掉遼國,反倒形成了對峙的局面。所以有人認為,這都是趙普“先南後北”策略的失誤,沒有先滅掉最大的對手,而留下如此重要的後患,使得宋朝始終未能如漢唐那樣真正達到一統天下的目的。歷史不能假設,也許這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

不過,當時趙匡胤與趙光義的之所以“先南後北”,也是不得已為之。遼的軍事實力在宋之上,宋假若真的先取後漢,然後無法順利滅掉遼國,極有可能陷入南北夾擊的局面,到那時,不僅僅北方無法掃平,南方也可能無法統一。

“楊家將”中話“宋遼”

宋朝建立後,趙匡胤對於如何收回燕雲十六州,曾經想出個主意,他專門設置了一個倉庫,儲存積累財物,希望達到一定數字後,用來贖回燕雲十六州。但是最終未能實現,宋太宗即位後,開始用武力收復,在消滅北漢後,他毅然決定向燕京進軍,結果高梁河一戰,大敗而退。這一場發生在位於現在北京西直門外的戰爭對大宋影響頗大,三十多萬宋朝最精銳的兵卒喪失,讓宋朝從精英人士到下層百姓普遍對遼國充滿了畏懼之心。

七年後,也就是雍熙三年,宋太宗看到遼國內部政局混亂,發現伐遼機會來臨,便發動大兵,分成三路進攻遼國。東部的曹彬潰退,徹底影響了整個戰局,宋太宗倉促下令各路撤軍,反倒讓遼軍步步緊逼,宋軍大敗。“楊令公”楊業便是在此次戰爭中,掩護邊民撤退身負重創,被俘後絕食而死。這場戰爭讓宋朝元氣大傷,從此更是“不敢北向”。

接著四川發生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席捲整個蜀地,宋朝不得不動用較大兵力平定內部叛亂,與此同時,在對抗西夏的戰爭中,宋軍也連續遭到失敗,宋朝政府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宋真宗即位後,遼國不斷派遣大兵南下,嚴重威脅著宋朝的安全。文藝作品中楊延昭等人在遼國南下時,奮力抵抗,使得遼國無法長驅直入,便是此時發生的故事。

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的聖宗耶律隆緒與其母蕭太后又率大軍南下,深入宋朝境內,宋朝政府震驚不已,宋真宗拿不定主意,參知政事王欽若要真宗去南遷金陵避難,籤書樞密院事陳堯叟則請他去四川,只有宰相寇準強烈反對,堅持要求宋真宗親征,以鼓舞士氣,安定人心,迎擊遼軍。

宋真宗一面安排人準備與遼國和談,一面也聽從寇準建議緩慢向北方進發,當宋真宗來到澶州,也就是現在河南濮陽,宋軍看到皇帝督戰前線,頓時氣勢大盛,“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楊家將”中話“宋遼”

遼軍本來就是孤軍深入,又看到宋真宗親征,宋軍氣勢不再衰弱,意識到無法取勝,便接過宋朝政府遞來談和的橄欖枝,開始討價還價。隨後,雙方和談成功,訂立盟約。條約的主要內容為:宋遼維持舊有的疆域,約為“兄弟之國”,遼主稱宋真宗為兄;宋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沿邊州縣各守邊界,兩邊人戶不得“交侵”,逃亡越界的人,雙方相互遣送,沿邊城市只能依舊修葺,不許增修城堡以及開挖河道等等。這次和談所簽訂的合約,便是歷史有名“澶淵之盟”。

這一盟約,差不多維持了一百來年,直到北宋末年,遼國被另一個崛起的少數民族政權“大金”所滅,宋遼之間的所有恩恩怨怨才徹底結束。不過,北宋雖然滅亡,偏安的南宋,所面臨的政治局面卻並未改變,只是主角換了人,由“大遼”變成“大金”,接著又變成了“大元”,而南宋,則在一輪又一輪的北方勁敵的挑戰下,最後徹底成為過眼雲煙,歷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