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夏至

我們的節日——夏至

簡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陽曆6月21日或者22日。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2018年夏至時間為6月21日(農曆五月初八)星期四。

夏至三候

我們的節日——夏至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氣候特徵

我們的節日——夏至

夏至意味著炎熱天氣的正始開始,歷史資料顯示:我國許多城市的歷史氣溫極值都出現在夏至以後。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

習俗

祭神祀祖

我們的節日——夏至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我們的節日——夏至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夏至飲食

我們的節日——夏至

我們的節日——夏至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麵等。《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我們的節日——夏至

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麵、炸醬麵和油潑面等。“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農諺

不過夏至不熱

夏至三庚數頭伏

夏至有雷三伏熱

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餛飩免疰夏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生蟲

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熱 

夏至大爛,梅雨當飯

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

夏至悶熱汛來早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裡撈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冬至始打霜,夏至幹長江

冬至江南風短,夏至天氣旱

夏至狗無處走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

芒種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時管時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裡鋤一遍,賽過水澆園 

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夏至雨點值千金 

夏至東南風,十八天後大雨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