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喜歡以前的那種小人書,為什麼出版社不再大量出版和銷售呢?

andykang

您說的這種“小人書”(1927年,上海世界書局的《連環圖畫三國志》,首次使用了“小人書”這個名字),還有一個名字叫“連環畫”。不再大量出版的原因簡單說,就是今天的網絡傳播條件下,人們文化生活的選擇對象更多,不必只看連環畫。出版社是企業,銷路不好自然不能大量出版和銷售。

先簡單說說“連環畫”的前身。

一般認為,古代凡是使用2幅以上的畫面講述一件事情的,都可以算作連環畫的老祖宗。例子很多,比如漢代的“武梁祠石室壁畫”、馬王堆出土帛畫、“南宮雲臺的中興二十八將畫像”、白馬寺“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圖”。

六朝時期,顧愷之的作品《洛神賦卷》《女史箴圖》也可以算進來。

唐代的敦煌壁畫,是“連環畫”的寶庫。有代表性的,是“釋迦摩尼本生”“法華經變”“悉達太子本生”等故事畫。

宋代,代表性的有《唐鳳圖》《耕織圖》《列女傳》《全像平話五種》。此時雕版印刷術非常繁榮,促進了連環畫的發展。

明代,《飛燕外傳圖》《會真記圖》《孔子聖蹟圖》等圖畫,連環畫的特徵更為明顯。《武王伐紂》《三國志傳》《評題音釋西廂記》《水滸全圖》帶有大量插圖,而萬曆年間的《中山狼圖》,完全就是故事連環畫。

清末,西方的現代印刷術傳入中國,連環畫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石印印刷技術比之前的任何一種印刷方式都能更真切地複製繪畫,以四大名著為題材的各種連環畫作品大量湧現。

  • l 我國第一部石印的連環畫,當為朱芝軒繪製的《三國志》,1899年有文益書局出版。前些年還有出版社重印的:

  • l 1932年,這個市場空前繁榮,投入這個產業的人員越來越多,僅編繪人員就有繪人物、繪背景、繕文字等精細分工。比如朱潤齋、周雲舫、沈曼雲、趙宏本等,都是名震一時的大家。


  • l 建國後直到1966年,連環畫繼續繁榮。連環畫的出版、發行等組織收歸國有後,紛紛成立了各種專門的出版機構,比如大眾畫報社、東北畫報社;刊物則有《連環畫報》《美術》《工農畫報》《山西畫報》;出版社,以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最為著名;在上海,則成立了“連聯書店”專門負責發行。大量紅色連環畫出版發行。


  • l 文革中,毫無疑問這個產業的方方面面都收到了巨大影響,不過紅色題材還是比較繁榮。比如1975年到1976年,全國每年出版500多種,兩億多冊。

  • l 文革後,人們對文化產品需求很大。連環畫這種通俗的形式很受歡迎,此時到改開初期,可稱為鼎盛時期(比如《楊家將》重印15次,《林海雪原》重印20多次,《三國演義》則更多)。一大批老畫家寶刀不老,比如趙宏本、賀友直、華三川、顧炳鑫、戴敦邦、劉旦宅、王亦秋、王弘力等。


  • l 1986年以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一方面市場飽和,一方面有的出版單位粗製濫造,市場不認可。當最核心的原因,還是經濟條件越來越來好,傳播方式越來越多,人們文化生活的選擇多了。

可以說,連環畫是隨著出版印刷技術而發展起來的,但更為動感的動漫、電影等技術出現,特別是在網絡平臺下容易傳播之後,人們會更傾向於新的表達形勢。

但是——異曲同工的鄰國漫畫可是一直比較興盛,新的傳播條件還為其發展加分,您認為是什麼原因呢?歡迎留言交流。


八磚學士

物以稀為貴!

這是物以稀為貴帶來的。你所說的大家都喜歡那種小人書,你覺得為什麼都喜歡呢?正是因為小人書退出了市場,越來越看不到了,因此才獲得大家的喜歡。


你言中所說的喜歡是一群收藏愛好者口中的喜歡,而市場需求決定出版社的印刷量,沒有一個出版社為了收藏的需要去印刷出版的,如果出於此目的,收藏就失去意義了,那麼收藏愛好者也就沒必要收藏了!


另外一個就是,小人書的讀者為孩子們,而更新換代的小人書市場上非常多,那個時代的小人書並不是現在孩子們喜歡看到的讀物,如果大量投放市場,銷量一定不會好的,因此沒有一家出版社去做這種虧本買賣的!


永生有話說

我們家就有不少小人書。可以說,在以前,小人書是很多人都喜歡的讀物。尤其是名著的小人書,更是讓人感覺愛不釋手。

由於名著原著大都以半文半白的形式展現給讀者,加上有些糟粕的內容存在,所以,有時,並不完全適合某些人群去閱讀。而小人書的出現恰好讓那些讀不懂名著的人又大體上了解了名著,可謂是相當不錯的一種選擇(答題所配的圖為《水滸傳》的全套小人書)。甚至央視拍“四大名著”時,有的導演就在看“四大名著”的小人書,可見,小人書到底多麼吸引人。

不過,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小人書逐漸衰落,甚至現在,連書店幾乎都沒有賣小人書的了,只有收藏品市場還能看到。是什麼導致小人書到了這個地步呢?

首先,我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過去,通信不發達,甚至有的家庭連電視都沒有,那麼,讀書必然成為了人們業餘生活的一部分。而小人書這種圖配文字的書籍更是讓那個年代的人“愛不釋手”。不過,現在,人們娛樂的形式多樣,打遊戲,看電視劇,看娛樂節目,看網絡小說等娛樂形式幾乎擠佔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娛樂空間,所以,看小人書的人越來越少。消費者少了,那麼就沒有什麼必要出版這類小人書了,慢慢地,小人書就淡出了市場。

其次,那個年代的小人書的畫是不同的畫家嘔心瀝血的心血之作,凝聚了畫家的心思。可以說,畫一本書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而且,一套小人書,需要好幾個畫家,經常長時間才能完成。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誰能等那麼長時間?如果時間短的話,畫出來的話還值得看麼?這就好比拍電視劇,拍一部電視劇用了好幾年,拍出了經典。現在拍電視劇幾個月就拍下來了,結果,拍的是什麼?同樣的道理。

最後,要說的就是由於小人書慢慢不受市場歡迎了,所以,畫家的稿費也少了,出版社也不願意出了,所以,小人書衰落是必然。

所以,未來,我們只能在收藏品市場看到小人書了。


大連的雜家

在這高科技時代!電腦,手機早替代了那些兒童時期的小人書!那個孩都會難受手機了!上網玩遊戲取代了以前的圖書!



宇宙68986634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思考過,後來想通了,覺得自己的想法太過天真幼稚。

喜歡小人書的人,無非是經歷過那個年代而且容易傷感懷舊的50後60後70後其中的部分人,這類群體終究為少數。再者現在的印刷技術都應用高科技,反之再想出版過去的小人書,從繪畫文字紙張哪一樣都是不可能的,必竟印不出當年小人書的那種味道。市面上也不是沒有再印的小人書,還有複印當年小人書的版本,銷售的情況應該極差,前景更不樂觀。

也難怪,現在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尤其年輕人和孩子們對小人書不屑於眼,更不感興趣,沒有了購買力,得不到經濟利益,何來印製商和銷售商。

我以為這樣也罷,存世量越來越少的當年小人書,作為文物和收藏品更好更有價值,擁有不如懷念啊……


老夥計49547

第一,大家喜歡。我們要搞清楚為什麼喜歡。喜歡的是一種記憶,一種情懷。之前在80年代90年代在書籍,獲取途徑有限的情況下。這個說呢,就成為了我們童年生活當中的一個非常美好的回憶。

第三,如果出版商發現大家很喜歡這個連環畫。就大量的印刷的話那麼就失去了物以稀為貴,這種意義。這樣的情況下,誰還會去為她買單呢?

這就包括像我們小時候說起的彩色的包糖的紙。還有小浣熊方便麵的卡片一樣。那都是在當時的一個美好記憶,而非這個物資本身。


廬陵過客2018

這是一個時代期間裡的人對當時某事物的癖愛。現代的人是體會不到那種感覺的。

現在為什麼不大量出版和銷售那種小人書?

因為喜歡小人書的閱者多是上世紀50、60、70年代的人,那些年代的國家當時很窮,吃穿都成問題,娛樂方面更是簡陋,玩自編遊戲、看戶外免費電影、能每天有肉有糖吃就覺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而今,人們溫飽解決了,有自己的車、酒局K歌包房麻將、電腦手機瞧遍天下事。誰還會留意這節奏慢、費時間、不夠生動的廉價小畫書,所以是不敢小人書大量出版,觀者甚少,銷售成問題!


桃花山莊主

現在的孩子們基本都被日本漫畫同化了,不再接受小人書,小人書讀者群日益減少。而出版社也是追求經濟效益,自然不再大量出版。但是,這也同時導致小人書成為收藏界的新寵兒!


神馬會

悟空你咋那麼多問題啊?

我是90後,我看的小人書是《老夫子》《叮噹貓》沒看過更早以前的小人書,但在書裡面見過,就是那種簡單的黑白筆勾勒的人、物描繪的故事,什麼《武松打虎》之類的吧……

為什麼不銷售?先說以前的人為什麼愛看!因為以前沒有那麼多的娛樂設施!而小人書可算是少之又少可以帶來樂趣的東西,小時候都喜歡聽故事,而小人書大部分都講了很多神鬼,英雄,鬼畫狐等故事,故事用簡單的圖勾勒,容易看懂,滿足了那時人們聽故事的需要,也開闊了“眼界”,大人小孩都愛看,可謂最好的飯後娛樂!

現在,且不說各類色彩繽紛的書籍,電視,電腦……充斥著千般萬化的娛樂設施,大家的興趣愛好太多了,有色彩斑斕的更吸睛的更方便的看故事,誰還會去想看單調筆線勾勒的故事呢?喜歡小人書的大部分不是還喜歡看那樣的書,而是喜歡懷念以前,喜歡的是情懷……即使出版社又賣這樣的書,想來連彩色的圖書銷售量都堪憂,更何況這樣的書呢?(黑白線條也不再吸引孩子,大人們更沒時間去看這樣書)買的人也多半是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或是收藏罷了……


baby之眼

知識產權為第一要素!

有現在和以前的價格對比,出版社出版要背唯利是圖的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