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污染的GDP”,这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

“不要污染的GDP”,这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近期针对连云港、盐城等地化工园区企业环境违法问题多发、频发的态势,江苏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措施。

从2006年起,江苏就连续开展多轮化工园区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最近的媒体曝光和执法检查来看,还有不少企业存在产业定位不符、环评手续不全、暗管偷排、违法处置危废、异味扰民等环境问题。4月份,江苏省政府组织联合调查组现场检查灌河口3个化工园区,从检查的情况来看,188家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环境违法行为,问题达762个。

问:近日网上流传的《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沿海化工园区“141”环境治本工程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引起了媒体对连云港、盐城化工园区染料、农药行业“一刀切”关停做法的广泛关注,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涂勇:据我了解,这个文件尚处于起草讨论阶段。江苏从来都没有对沿海化工园采取过“一刀切”的做法,我们连续多年开展化工园区整治,就是为了让企业提标升级,转型涅槃,但有些企业仍然“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江苏省目前在讨论和制订标准,目的就是让守法企业、真改企业“优胜”出来,只要达标,达到复产条件,经企业申请并通过相关部门复查后是可以恢复生产的。

问:针对3个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问题,江苏省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涂勇: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各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专项行动,系统谋划调整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坚决不要污染的GDP。

从技术角度来说,首先对这3个园区实施了加密监测,加强对区域地表水、空气、土壤、地下水、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的监控;其次编制了园区层面生态损害评估方案,对已确定的污染区域,开展污染调查及生态损害评估,并制定具体修复方案,尽快实施生态修复。

问:3个园区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对园区的未来转型发展有何建议?

韩卫清:中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企业更应该正视自身存在的环境问题,强化自身主体责任,高标准开展环保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标准,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同时注重研发和科技创新,主动实施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替代更新,促进自身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混淆是非、转移视线上。只有通过真改、真抓、真转才能赢得主动,迎来阵痛后的华丽转身,实现园区和企业的共赢。

转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