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耀州的塔坡與神德寺的歷史淵源

在耀州城北步壽原畔的半山坡上,巍然屹立著一座八面九級的寶塔,塔身青磚砌壘,氣勢雄偉,數里之外遙遙可見。此寶塔是耀州城最古老高大的地標建築物,千百年來,伴隨著耀州古城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風雨,是耀州大地滄桑變化的見證,也是耀州古城的顯著標識。

銅川耀州的塔坡與神德寺的歷史淵源

寶塔座落的這塊高臺地帶北高南低,東西緊臨漆、沮二河,因塔所在,故名塔坡。此地背靠壽原,四面環山、雙流夾抱、向陽避風、高而不險,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這裡還是耀州遠古時代的文化發源地之一,耀州的燦爛文化從這裡開篇,塔坡的古今變化、幾度興衰與耀州古城歷史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可以看作是耀州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

據上世紀五十年代考古發掘的文物及收集的資料看,“塔坡” 應當是五六千年前是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西安半坡遺址同屬仰韶文化遺址。1957年5月31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全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塔坡遺址”。此後直至八十年代以前,已陸續在全縣發現了近二十處規模大小不等,時代相近、內涵相似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耀州境內就有相當規模的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銅川耀州的塔坡與神德寺的歷史淵源

塔坡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石刀、石斧、石鐮、石錛等生產生活工具,也有各種紅陶、彩陶器具及殘片,更有磨製精細的骨針等,由此可見我們的先祖五、六千年前在此地生產生活的情景。古史中有生活於女媧和伏羲之後、黃帝之前的母系氏族部落領袖陰康氏“治於華原”、“教民制舞”的記載,其治地大致在今塔坡原上及周圍地帶,甚至包括漆、沮兩河鄰近的一些先民部落,如沮河西發現了王巖、方巷口遺址,錦陽川東崖上有穆家塬遺址等,夏商時代的方國“華原”可能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發展而來的。“華原”是耀州大地上土生土長有記錄的最古老的歷史地名,其範圍就是塔坡原及其周邊地帶。

銅川耀州的塔坡與神德寺的歷史淵源

華原之所以能夠形成相當規模的先民部落,首先是由於這裡優越的自然環境給當時的先民提供了建立村落據點的條件:背靠高原,鑿山崖土洞便於棲身;避風向陽,環境適宜居住;高而不險、出行方便;兩河環繞,取水便利;四山屏蔽,自成一個獨立封閉的地理單元,有利安全防衛。其次是由於後靠的原面(步壽原)開闊,又連接山區,植被狀態良好、樹木茂盛,是捕獵野獸、採摘果實、放牧牲畜的極好場地;向南地勢低平、水源方便、土地肥沃,是發展原始農業種植及漁獵的理想環境。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我們先祖在此開創耀州遠古文明的基礎和依託,這也符合原始人群一般生活在江、河二級支流臺地上的一般規律。黃河流域,特別是在關中發現的大量新石器時代先民遺址的地理條件均約略如此,而“塔坡”更具典型代表性。出現在塔坡地帶有記載的最早建築是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2年)所建的步壽宮,步壽原之名即源於此。

最早在這裡修建的大型寺廟是元魏時代的龍華寺,是當時泥陽城近郊的大型佛教寺院。聯繫對照同時代延昌寺(萬佛寺)等處的佛教文化遺址、約略同時代的藥王山摩崖造像石窟及集中於碑林的許多北朝造像石碑,可以想見當年宏大的建築規模和繁榮的佛教活動盛況。隋朝仁壽年間,又在此寺基礎上修建了氣勢宏偉的大像閣,閣中泥塑彌勒佛像高達二十餘仞。

銅川耀州的塔坡與神德寺的歷史淵源

唐代開元八年(720年)曾建“彌勒閣”,並於天寶十二年(753年)立碑,更名為“神德寺”。這其中還有一段更遠的淵源,隋代的“神德寺”位於今照金鎮寺坪村東南河邊的二階臺地上,北朝時稱“同會寺”,即現在聞名全區的佛骨舍利石函的出土地。1969年4月,村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了埋於地下的石函,長寬高各約一米,函蓋上有“大隋皇帝舍利寶塔銘”九字,函內裝有塔銘,銘文中明確紀年為“仁壽四年四月八日”,銘下銅盒中有舍利子、骨灰、古波斯銀幣(三枚)、塗金銅盒,銅瓶、金環、玉環、琉璃器、瑪瑙器等。仁壽四年(604年)正月,隋文帝下詔全國三十州建塔,並於四月八日安放舍利、舉行隆重法會,史有明載。當年奉詔護送佛骨舍利來神德寺塔,安放石函並主持盛典的是南陽高僧靜琳法師,事蹟在佛典及《耀州志》中均有記載。當時儀式異常隆重,命令總管刺史以下、縣尉以上的地方官休息軍機停止常務,參加儀式進行檢校,可見這是古華原有史以來最為盛大的國家級別的佛事活動。

銅川耀州的塔坡與神德寺的歷史淵源

神德寺是華原著名的佛教寺院,大德名僧靜琳法師(華嚴二祖智儼曾在其門下參學)是名滿全國的高僧,他專程奉敕來此住寺三年,“居靜課業,行解之盛名布京師”,為神德寺贏來了輝煌的聲譽,當為寺院的極盛時期。靜琳離開之後,寺院香火漸衰,加之地處偏遠山區,逐漸冷落、破敗,但由於神德寺的久負盛名,至唐代將其遷至地近縣城的原“龍華寺”內,並仍沿用盛名“神德寺”,可見與原神德寺是一脈相承的。現存之古塔,未見有明確記載的建塔時間,僅據建築式樣和風格斷為宋代,不排除上延及唐的可能。

宋代縣城移至塬下河川,但塔寺仍在近郊,隨著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繁榮,佛事活動也漸向興盛,好事者修葺舊觀,復興香火,塔坡再度繁華,遊人更勝前代。年輕時隨父任來耀讀書生活的北宋宰相富弼、史學家司馬光、文學家雷簡夫諸位年輕才俊,當年經常登臨大像閣遊覽觀光、懷古探舊、詩酒酬答,至今富弼《春日登大像閣》及《遊興未闌再登是閣》等詩篇還保留在舊《耀州志》中。

北宋末年,宋金交兵,彌勒佛及大像閣毀於戰火。嗣後處在宋金對峙局面下,社會相對安定一些,佛事活動也稍有恢復。金章宗承安年間,又重修佛寺,改稱“明德寺”。元末,隨著耀州城的毀壞,閣寺又一次破敗冷落,所幸古塔被保留了下來。北魏至金、元七八百年間,塔坡由於地近城郊,又是連接境內山原、河川的交匯地帶,雖幾經興衰,但基本上是區域內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銅川耀州的塔坡與神德寺的歷史淵源

大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州趙時在明德寺舊址創建了“文正書院”。嘉靖十九年,知州溫秀又仿唐代“進士雁塔題名”故事,將耀州明代科舉中試者題名刻碑鑲於寶塔之上,成為文壇佳話,現塔第二層南向石碑就是當年原物。

1942年,為安置日偽淪陷區青年學生讀書,又在塔坡文正書院舊址成立了省立中山中學,在當時波瀾壯闊的革命潮流影響下,青年學生追求光明,學潮時起,校內進步文藝活動如火如荼,培養鍛鍊了一批進步文藝青年,許多北上延安的各地進步青年,在我黨地下工作者及中山中學進步師生的接應和幫助下,實現了追求光明、嚮往延安的願望。當時解放後,中山中學併入耀縣中學,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2004年,耀州區委、區政府為保護歷史文物、開發文化資源、美化城市景觀,對古塔及周邊環境進行整修,並報請陝西省文物旅遊局批准備案,定名為“神德寺塔”,按照文物規範命名,更正了以往指示不明確的“宋塔”、“耀縣塔”等名稱,並加固塔身、彌合裂縫、整修頂簷、安裝燈飾、美化環境,使千年古建重新煥發了光彩,珍貴文物唐人寫經《金光明經》等卷本也因這次整修工程從第四層塔窗洞中出土面世。

近兩年,區委、區政府又進一步組織專家論證設計,準備將這裡修建成宣傳耀州人文歷史和兼具廣大市民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神德寺公園”。相信塔坡將會以優雅的環境、宏偉的建築、豐富的文化內涵為特色,成為耀州城區又一處觀光景點。(雷天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