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測量放線

測量放線是市政道路工程很重要的一項技術工作,貫穿於施工的全過程,從施工前的準備,到施工過程,到施工結束以後的竣工驗收,都離不開測量工作。如何把測量放線做得又快又好,是對技術人員一項基本技能的考驗和基本要求。

一、做好開工前的測量交底

工程開工前,應在全面熟悉設計文件的基礎上,由勘測設計單位進行現場測量交底,按設計圖認清現場水準基點、導線樁、交點樁等,做好樁位交接記錄,對位於施工範圍內的測量標誌,必須採取妥善保護措施。關於測量交底方面,需要強調的是樁位的保護,即在設計單位交樁以後,應及時採用砌磚墩或澆築水泥墩等方法予以保護,以免丟失。這些樁一般在於農田或居民區內,很容易被人為破壞,而一旦破壞,再讓勘測設計單位來補測,則既耽誤施工,又要增加一定的費用。

二、中線複測和邊線放樣

中線測量是在定線測量的基礎上,將道路中線的平面位置在地面上詳細地標示出來。它與定線測量的區別在於:定線測量中,只是將道路交點和直線段的必要轉點標示出來,而在中線測量中,要根據交點和轉點用一系列的木樁將道路的直線段和曲線段在地面上詳細標定出來。

定線測量一般由勘測設計單位實施,然後把有關樁位和測量成果交與施工方,由施工單位進行中線及施工測量。

路基開工前應全面恢復中線,根據恢復的路線中樁和有關規定釘出路基邊樁。關於中線複測和邊線放樣,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應注意各交點之間的距離、方向是否與圖紙相符;如一個工程項目有幾個標段,應注意與相鄰標段的中心是否閉合,中線測量應深入相鄰標段50~100米;應注意與橋涵等結構物的中心是否閉合;應注意與房屋等建築物的相對位置與圖紙是否相符。如果發現問題及時聯繫設計單位查明原因。

二是護樁的設置。道路中線樁護樁的設置,是路基施工的重要依據,但是在施工中這些樁又容易被破壞,所以在路基施工過程中經常要進行中線樁的恢復和測設工作。為了能迅速而又準確地把中線樁恢復在原來的位置上,必須在施工前對道路上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樁點如交點、轉點、曲線控制點等設置護樁。所謂護樁,就是在施工範圍以外不易被破壞的地方釘設的一些木樁。根據這些護樁,用簡單的方法(如交點、量距等),即可迅速地恢復原來的樁點。

設置護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在道路的每一直線段上,至少應有三個控制樁要設置護樁,這樣即使有一個控制樁不能恢復時,仍可用其他兩點,把該直線段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上;兩方向線的交角儘可能接近90°,不應採用小於30°的交角;護樁應選在施工範圍之外,但不宜太遠;護樁之間距離不能太遠;所設護樁必須牢固可靠,樁位要便於架設測量儀器和觀測。

曲線段邊樁的護樁設置。對於曲線段,由於邊樁的確定較麻煩,重新測設耗費時間較多,因此在一次精確放線以後,對曲線段的邊樁中有代表性的樁位也應設置護樁,這樣可減少重複測量工作,減少測量工作量。

三是里程樁的佈設。中線樁定出以後,可以在此基礎上做好里程樁的控制佈設。里程樁的佈設原則是:在直線段,一般佈設在每隔100米的整樁號的橫斷面上,類似於公路施工常見的百米樁的佈設;在曲線段樁位要適當加密,在曲線段起訖點、中點的里程樁位必須佈設;里程樁可採用大木樁,上面用油漆或墨汁標上里程樁號,打入道路兩側施工範圍以外的地上,最好是每側各打一個。在保證施工中不易被破壞的情況下,離路基邊線應儘量近一些,以方便使用,一般為1~2米。

關於里程樁的佈設,在大部分施工手冊的測量放線章節中沒有論述,在許多工地上不太重視。我在某些工地發現,有些施工技術人員在進行施工測量時,里程樁號的確定是從很遠距離一尺一尺排過來,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出現累積誤差。如果里程樁號定不準,那麼標高、坡度的質量控制也無從談起。

三、校對及增設水準點

其一,使用設計單位設置的水準點之前應仔細校核,閉合差不得超限,如超出允許偏差應查明原因並及時報有關部門。設計單位交付的水準點一般是幾個月前設置。這些點位處於野外很容易被人為撞動或因地面自然沉陷而發生變化,所以使用之前一定要認真複核;其二,水準點的增設原則:相隔距離一般為150~200米,以測高不加轉站為原則。增設水準點應與設計單位交的水準點閉合,如一個工程項目分幾個標段,還要與相鄰標段的水準點閉合,閉合差不得超限。

水準點位置,應設於堅實、不下沉、不碰動的地物上或永久性建築物的牢固處。亦可設置於外加保護的深埋木樁或混凝土樁上,並做出明顯標誌。水準點應每月複核一次,對懷疑被移動的水準點應在複測校核後方可使用。

四、縱橫斷面測量

通過中線複測、邊樁放線和水準點的佈設,就可進行縱橫斷面的測量。縱橫斷面測量的主要目的是進行土方量的計算,所以縱橫斷面測量結束以後,測量結果應與設計圖紙核對。凡是與原來的成果在允許偏差之內時,一律以原有成果為準,只有當與原有成果有較大差異時,才能報監理工程師驗證後改動。需要說明的是:該項工作,必須在施工前進行。如果實測土方量與設計不符報請監理核准時也應在施工前進行。有些工地路基開挖以後才向監理提出實際土方量與設計不符,要求增加簽證,但最後監理拒籤。所以一定要注意該項工作的時效性。

五、施工測量

做好以上工作以後,就為施工中的測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關於施工測量的具體方法,有關測量的書籍上講得很多,不須我多講。只就此項工作提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第一,應根據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藝的要求及時將中線、邊線撒灰線放出,如果被破壞掉時要及時恢復,應使施工始終能有“線”可依。道路的結構層均為大放腳式,每層結構層的寬度、邊線與中線的距離不同,放出線以後又很容易被施工的材料覆蓋或被施工機械碾壓破壞掉,所以每道工序施工前應放出,如果被破壞應及時恢復。

第二,每層結構層的標高在施工前應根據設計圖紙推算出來,實踐證明:這樣做會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可有效避免測量出現錯誤。看圖紙一定要細緻,推算的結果要注意複核。我在某些工地上見到,有些技術人員一邊推算高程一邊進行測量,工地上很多機械、人員、材料都在等著,在這種比較急的情況下,很容易忙中出錯。所以標高應提前推算。要儘量把能夠做的工作在施工前就做好。要勤測、勤量、勤校核,使施工質量得到保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