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被廢掉的原因是什麼?

居源月穎

太子胤礽在康熙帝的眼裡就是已故的皇后“赫舍里氏”的影子,出於對皇后赫舍里氏的思念,康熙帝破了祖宗的規矩,將赫舍里氏所生的孩子還二歲不到就立為太子。

因為胤礽是“嫡出”,立為太子無可厚非,為了培養小太子胤礽,康熙帝在太子胤礽的教育、修身、立德等等方面耗費了大量的心血,一有時間,康熙帝還要親自給太子授課。

康熙帝的前半生建立了豐功偉業,除鰲拜、削三番、收復臺灣、親征漠北、西征噶爾丹,剛剛消停,太子胤礽也長大成人了。

過早確立太子的弊病凸顯

小時候的太子胤礽,聰明伶俐,上進好學,一個過早失去母愛的皇子,特別是他的母親赫舍里氏與康熙帝相濡以沫,自然康熙帝把更多的心思放倒了太子胤礽身上。

過早的嬌生慣養,使太子胤礽的心裡產生了一種愉悅感,使他在兄弟二十幾個當中“鶴立雞群”,體會到了當太子的與眾不同,目空一切。

後來康熙帝終結到:自漢唐以來,凡是過早確立太子的幾乎沒有好的下場,幼小時上進好學乖巧,隨著年齡的增長,必有窺探帝位之心。

太子胤礽走上了被廢之路

看看太子胤礽的一系列做法:

太子胤礽負責輔佐皇上處理朝政一般事物,吏部、戶部、刑部,包括每年的勾決人犯、皇室宗親。

一、戶部錢糧調度不當,致使國庫虧空,他自己就是第一債權人。

二、結黨營私,培植個人勢力,買官賣官,各部安插親信。

三、指使並利用小人用錢買賣人命,致使刑部以下司、道、府、衙、刑名不請,訴訟不明。

四、作為儲君,擅自結交大臣,私密往來,悖離有德之君應有之德。

五、最讓康熙帝痛恨的是竟然淫亂後宮,行苟且之事,有悖人倫。

六、私下大放厥詞,牢騷滿腹,說過哪有三十年太子,有賭咒父皇康熙之嫌疑,窺探康熙帝行宮,致使康熙帝對太子胤礽於恐懼當中。

康熙帝決心廢掉太子胤礽

康熙四十七年,熱河木蘭秋獮,廢太子一事爆發了,淫亂後宮不算,還弄出來一個“調兵圍困山莊”,企圖弒君謀反,雖然後來證實是假調兵符,但是康熙帝的廢太子胤礽的決心已定,就此:太子胤礽被廢。

雖然《清史稿》有寥寥無幾的記載廢太子胤礽一事,但事實存在,康熙帝自認為以“仁孝”治天下,就是因為康熙帝的仁慈,留下了好多弊病,包括後期康熙帝的懶政,疏於管理朝政,使康熙朝的後期出現了好多難以解決的隱患。

對於康熙帝確立“皇儲”一事,包括康熙帝自己都認為是一大敗筆,這就是第一次廢太子。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日堯居k古史

對於胤礽兩次被廢,史料上不過寥寥幾筆,小說《雍正皇帝》和電視劇《雍正王朝》虛構了一些相對“狗血”的情節。而歸根結底,最本質的問題還是君權不容任何人染指,哪怕是儲君。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與貴人鄭春華私通)

小說《雍正皇帝》與其改編的電視劇《雍正皇帝》中,太子胤礽與康熙的貴人鄭春華產生不倫之戀,正好被康熙撞見,震怒。而十四爺胤禵乘機偽造太子手跡寫了一封調兵手令,引起太子欲造反的假象,康熙決心廢太子。一廢太子後,康熙命百官推舉新太子,結果引發群臣舉薦八阿哥胤禩,讓康熙發現了皇子與大臣結黨營私,朝中幫派林立勢同水火。不得已復立太子穩定朝局。而由於第一次廢太子讓皇子們看到了希望,覺得太子地位並非不可撼動,於是紛紛行動,各種營私舞弊的證據爆出,太子自感地位不穩,準備鋌而走險,兵變奪位,結果被挫敗,康熙二廢太子。

(《雍正王朝》中的康熙與太子胤礽)

當然,這些都是小說、電視劇的虛構情節。此外還涉及到胤礽各種違法事宜,及對朝政的處置無能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本質,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君主與儲君之間的權力鬥爭。

太子胤礽為康熙第一任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唯一長大的兒子。由於赫舍里氏生胤礽時難產而死。康熙本著對皇后的深深思念和希望皇嗣早定的想法,1675年僅週歲,胤礽就被立為太子。到1708年第一次被廢,已做了33年太子。這三十三年,康熙對胤礽寄予厚望,胤礽早期的表現倒也是可圈可點,但隨著時間日久,而胤礽自認為地位難以撼動,難免以未來君主自居,況且胤礽早已奉旨監國,但遇康熙出巡、親征,都是胤礽監國,處理朝政。長此以往,心態上自然變化。


(胤礽以未來的皇上自居)

儲君一旦以未來君主自居,難免觸及到皇權最不容碰觸的地方,加之其他皇子覬覦皇位,或有大臣與太子不和,他們為了將來的身家性命,都會想方設法動搖皇帝對太子的信任。皇帝也會擔心太子想提前奪位。所以古來雄才大略的君主或是殘暴的昏君,都不能與太子相容。漢武帝聽信江充造謠,引發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起兵失敗自殺;李世民因太子李承乾與李泰的矛盾引發李承乾企圖謀反,不得已廢太子,不勝枚舉。

(雍正之後,儲君名字放在正大光明匾後)

因此,胤礽之後,雍正吸取教訓,從此清代君主不再公開立太子,而是採用秘密建儲制度,皇帝將定下的繼位之君名字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等到皇帝臨終才公佈,防止了儲君過早涉及皇權,保證了和平繼位。


伊耆角木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胤礽,封建時代最後一位太子。自他以後。滿清就是秘密立儲了。在無太子之位了。而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後一為太子卻是命運波折。一生蹉跎。

康熙是一位及其有作為的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在封建歷史上所有皇帝中應該是名列前茅的。作為一個異族統治者,康熙十分希望依照漢族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首先就必須在法統上依照漢族的嫡長子來選擇太子,所以康熙就立皇后舍合裡的第一個孩子也就是胤礽為太子。並且依照傳統做法,給胤礽選擇帝師。給予他最良好的教育。

應當說,胤礽相當不錯的繼承人,學習優秀。善騎射。輔助康熙處理國政也是井井有條。朝鮮使臣在給朝鮮國王的報告裡,也多次稱讚太子的能力出眾。必可成為一代有為之君。胤礽得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朝堂上下的認可。

但胤礽為何被兩度被廢。原因很簡單,就是康熙在位時間太長。胤礽再有耐心,再有韌性,也會被逼瘋。

自古焉有四十年太子。這句話應該是胤礽的肺腑之言。胤礽四十多年的太子。即便是他再低調,再內斂,身邊肯定會聚集一群朝臣,除去趨炎附勢之徒。肯定也有忠貞不渝之臣。這些人當然希望胤礽儘早登基。自己好有從龍之功。但康熙作為一代英主,肯定不會提前退位。更不會讓大權旁落。胤礽一黨的所做所為嚴重地傷害了康熙的感情和利益。又加上胤礽政敵以及其他皇子的落井下石。但主要是胤礽個人操守以及行為的失當,最終導致康熙廢除太子胤礽。

但康熙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胤礽被廢,引發更大的政治動盪。諸子爭位。康熙逼不得已復立胤礽為太子,實際上這是康熙一時的權宜之計。絕對不是讓胤礽繼位。這一點胤礽其實也應該預料到。因此胤礽更加變本加厲,積極謀奪帝位。而朝臣和和其他皇子也是結黨營私。拉幫結派。康熙目睹此景,也是無可奈何。而胤礽的行為更讓他傷透了心。因此又二廢太子,也算是給其他皇子和朝臣的一個警告。

但對於胤礽而言,他的歷史已經徹底結束,一個曾經離帝王之位最近的人永遠喪失了機會。他的失敗既是個人能力的欠缺,也是康熙在位時間太長的原因。更為主要的是,這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結果。不是個人能力可以解決的。




清水空流

封建王朝自古以來坐朝之君和儲君的矛盾就是很難調和的,胤礽從出生時就被立為太子,當了三十多年儲君,而沒有登上皇位,這期間和皇權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和歷史上胤礽被廢的原因差不多,只是為了劇情加入了鄭春華偽造調兵手諭這兩項。

從劇中來看,太子第一次被廢,看似原因是太子和康熙后妃鄭春華的不正當關係激怒了康熙,實際上正是老十四那張偽造的調兵手諭,將太子推向萬劫不復。

第一次被廢后康熙於心不忍,於是不到一年胤礽就被複立為太子,但是經過上次的被廢經歷,實際上胤礽已經沒有了登上皇位的機會,再次被廢只是時間問題,於是胤礽選擇了為皇位奮力一搏。

從胤礽之後,清朝就沒有公開冊立過太子,可見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對於清朝的影響。


一點點歷史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二子,清世宗胤禛異母兄,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


《雍正王朝》裡胤礽被廢,主要原因為

1,懦弱無能,無擔當,遇事將其他兄弟推出擔責,遇功自己與兄弟爭奪,

2,在清理虧空上讓官員以十年為期還清國債,自己身為太子不以身作則,也借大量庫銀,招了康熙的忌。

3,宮廷醜聞,與貴人鄭春華偷奸,被康熙發現,復位後又讓老十三滅鄭春華的口。

4,在宮中宴請侍衛(在清代為大忌),私自安排靈浦的兵在半路截康熙的聖駕。

等等這些原因導致康熙最終下定決心要廢掉胤礽。


其實這些在歷史上有些是後人杜撰,或者無任何歷史記載,查無對症的,歷史上真正讓康熙感到恐慌的是在康熙木蘭圍獵時,胤礽偷偷跑到康熙的帳篷後面,從外面往裡偷窺康熙,這事後來被康熙知道了,認為胤礽卑鄙無恥,要謀弒君父,再加上平時幾個兒子沒有一個在康熙面前說胤礽好話的,一個個落井下石,康熙圍獵一回來就將胤礽
廢掉。

康熙沒想到廢掉胤礽後剩餘幾個兒子個個不是省油的燈,使用各種登龍術,尤為突出的為老大,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十三,十四最為突出,人人都有一套班底,朝局瞬間撲朔迷離,康熙一看想善終都難,萬般無奈之下又讓胤礽復位,沒過幾年又廢掉,接著將老大囚禁,老十三囚禁,老十四打發到關外,將老三一頓敲打,老八一頓收拾,才將政局慢慢穩住。


追風131078297

最重要的原因,沒有責任心,肩頭擔不起二兩重的擔子。其父康熙皇帝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平葛爾丹開博學鴻儒科,開疆拓土的一代雄主,按理說老子英雄兒好漢,可是五十多歲以後俯視內外,明珠索額圖黨爭,財政銳減庫銀外流,西北少數民族阿睦爾撒納虎視眈眈。新的接班人理應有擔當有能力擺平,但太子胤礽內陷於黨爭不能自處,庫銀不能收回,另有八個兄弟虎視眈眈不能壓服,是以如此結果


Top凱哥

胤礽兩次被廢,第一次在《雍》劇中,是因為與鄭春華私會,被康熙撞破,胤礽不敢回,結果被十四阿哥仿製太子手諭,暗調兵馬,引起康熙警惕,因而廢之。第二次在《雍》劇中,是因為“刑部冤獄”案,牽扯出太子謀逆的罪行,因而廢之。此兩件事都是基於胤礽被廢的歷史事實,而杜纂的情節。

文/炒米視角(百字簡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