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六遠”法山論理念,講創作中實際應用第二講一秦國健

“闊遠”,以近岸廣水隔開相對,遙見對岸的景物謂之闊遠。有江河、海岸的山水畫中常會出現這種效果,顯得畫面曠闊有式空之感。如山水畫《江天漁家》和《水木清華》。

論“六遠”法山論理念,講創作中實際應用第二講一秦國健

論“六遠”法山論理念,講創作中實際應用第二講一秦國健

“迷遠”,有煙霧溟漠,野水隔開而傷佛不見者,謂之“迷遠”。山水畫的遠景多是用虛雲斷山,煙霧迷漫,彷彿煙雲相隔,使運山在空氣層中產生縹緲漠糊之感而漸漸隱去不見。造成曠野無限之勢,使畫面無止境的向遠方延伸,極度地擴大了氣場,增加了畫面的無限廣 闊的場面。如山水畫《嬌美河山入畫屏》與《雲海松濤》(黃山石猴觀海之景)

論“六遠”法山論理念,講創作中實際應用第二講一秦國健

論“六遠”法山論理念,講創作中實際應用第二講一秦國健

“幽遠”,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謂之“幽遠”。畫中其些景物如房屋、古塔、寺廟等位置處在遠處或密林深處,微茫、縹緲給人一種遙遠而幽雅的感覺,如《象山春早》與《溪山策杖圖》,

論“六遠”法山論理念,講創作中實際應用第二講一秦國健

論“六遠”法山論理念,講創作中實際應用第二講一秦國健

綜合上面“六遠”,下面我們來探討“六遠”法在創作中是如何綜合應用的。以《溪山策杖圖》為例,這幅畫的構思是把視平線位於山底位置,一棵古松離視點較近,畫得蒼老精神,松後一座小山,用“高遠”法畫大山,底部雲虛,把大山推遠,顯得十分高大雄偉,畫的右側用“平遠”法,隨著自然彎曲的溪流逐漸推遠,遠處的遠山逐漸模糊,體現了“迷遠”的效果,遠山丘有微茫可見的房屋和小樹,給人以幽雅縹緲的感覺,體現了“幽遠”的效果,畫面在下角小橋上的策杖老者點題,給合鄉土風情,講究了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使觀賞者感覺到畫面既壯觀又情秀、明郎、雅緻。“象山春早”這幅畫也是結合了平遠、迷遠、闊遠等山論理念來構思、構圖的。

上面所述是我個人對“六遠”法山論理念的理解和在創作中的應用體會,願與同行們共同研究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