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張智永,現任故宮學院中國畫研究院畫家。

1990年得列於崔如琢先生門牆。為入室弟子。擅山水,兼入花卉翎毛。作品多次參加大型拍賣會。中央民族大學山水畫高研班,崔如琢工作室助教。泰中友好關係協會副主席。泰中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副主席。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水流曲曲樹重重,樹裡春山一兩峰。茅屋深藏人不見,數聲雞犬夕陽中。鄭板橋詩 96x35.5cm 2020年 庚子早春

崔如琢先生也提到了,中國畫家到了五十歲是個坎兒。大多數畫家停滯不前,原地踏步往後退。主要原因是綜合素養不夠,墨守成規,不敢突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大師都是越老越好,最後拼的是修養

我認為這裡原因不但是修養和筆墨技巧,經歷,學問,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生理上的坎兒。藝術重要是情感的抒發,這裡的合成因素是荷爾蒙。在他這個年齡段,筆墨有酣暢的意味。一個是下筆收放自如,一個是用墨是蒼潤渾厚水墨交融。他從追求近現代書畫藝術又往上走了,審美取向有了昇華。他的畫裡有,元 明 清以來的東西,也對他老師的東西理解的透。整體感強筆墨關係到位,有動有靜,氣韻不凡。

智永有頑強不屈的精神有一股氣,是豪氣。作品已有了個人意向,因為人格是第一位的。不以政治為依託,不以權勢為依據,不以財富為基礎。沒上過專業學校,藝術上有所成績來之不易。增加修養多讀書,書法再多修為,到了六十歲了不得。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書畫家,評論家夏天星先生,2014年秋 在張智永畫展部分發言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平生第一次畫的指墨山水。煙雲出沒有無間 半在虛空半在山 我在閒中消日月 幽林深處聽潺湲 錢選詩164x48

胸中有丘壑,筆底自煙霞。指掌運用,散聚鬆透。順逆來去,山水之間 ,生氣自發,物我兩忘。山能崢嶸磊落,水若潺潺有聲。雲煙出沒,動靜相合。氣韻生動,需要全方面修養。是人格的表現。和出身,聰明程度,地位,學暦,是否名人之後沒半毛銭闗係。


運墨抒胸意,鋪毫落紙情。凝思生氣韻,心境謂澄明。動靜遙相映,榮枯忌板平。外師尋造化,松透著清名。微信友 吳靈蘊寫詩


有人說我畫的山水像傅抱石,其實我沒學過傅抱石的畫。近現代學過李可染,黃賓虹,張大千。因為有時用皮紙而且多散筆有關係。局部會有一些同樣的效果。

其實畫畫像誰都不要緊,只要不能像俗手就好。風格的形成不可太早,急功近利則早熟易早死,藝術生命不會長遠。隨著人的不斷學習,吸收營養慢慢成為自己的會畫語言。

成就如同山峰,高度不同而已。看你登什麼高度的山了。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羅徑。孟浩

張智永的山水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迎面撲來的氣勢,就如在人群中猛然有人喊你的名字或是拍你的肩膀讓你不得不回過頭去看看他是誰。


我用這個比喻一點也不過分,智永的畫有這個氣派,不但大氣滂礴,而且酣暢淋漓,該抓緊處精雕,該放鬆的地方潑灑,十分過癮。 史國良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村南村北杏花紅,春色芳菲醉牧童。69x34cm 2020庚子早春二月於京華。

記得有一次我和老師說要搞一次畫展,崔老師微笑著說:以你現在的水平搞畫展就等於告訴別人你畫畫很差。當時崔老師的話如同當頭棒喝,若有所悟。我知道自己離畫一張好畫的距離還相差很遠,於是,就沒再提辦畫展的事,而是埋頭精進。


崔老師告訴我要想畫好畫就要每天臨帖不輟,尤其是要在魏碑,楷書與行書上下功夫,如果做不到書法的歷練學中國畫也進入不了深度。臨摹書法時剛開始專精一家,不在多,貴在恆。沉浸其中,與古人對話,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性靈與情操,這是一個畫家畢生的修煉


崔老師說繪畫貴在理解,在理解中瞭解人生。當時我對

“理解”的概念還很模糊,經過了多年的藝術實踐與探索,我終於了悟了“理解”的深刻含義,真是“妙不可言”,也就佛家所說的“無可言思”的極妙境界。


崔老師鼓勵我多看傳統畫展,多看拍賣會預展,還建議我如果有經濟能力的話適當收藏一些大家作品,對提升我的鑑賞能力大有裨益。崔老師還指出:當今書畫家搞收藏的不多,很多畫家都是在閉門造車,孤芳自賞,既不懂鑑定,又不懂收藏,無法從古人那裡吸取營養,水平從哪裡來提高呢?他建議少去看當代畫家的東西,甚至不看當代畫家的展覽。他認為古代的很多畫家大多是鑑定家、收藏家,在品評別人書畫的同時提升了自己的藝術境界,瞭解了自己的藝術欠缺。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一曲清溪一曲山,鳥飛魚躍白雲間。溪山且要行人到,自是行人到此間。陶弼詩 69x34cm 2020年庚子早春二月於

崔老師的話往往當時不理解,後來覺得越品越有味道,話裡藏著玄機。他一直建議我剛開始臨摹要專不要博,多臨石濤的就最好,因為很多大師諸如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陸儼少等無不從石濤那裡吸取了營養來滋養了自己。所以學畫關鍵是一門深入的吃透古人繪畫的精髓,不要貪多嚼不爛。


在比較早的一段時間,我比較喜歡李可染先生的畫風,在學習他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畫什麼都畫的比較僵死,似乎擺脫不了這種黑死的僵版味道,我甚是苦惱。為此老師也多次啟發我多臨摹古人作品,他說李可染的很多學生就是因為傳統功夫下的少,而沒有跳出李家山水的窠臼,甚至很多人都離世了,儘管非常執著,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


我從老師的話裡得到了很大的啟發,於是從臨摹元朝的王蒙、倪雲林。明四家 清四僧的畫作入手,重點在石濤身上下功夫,多年來心摹是手追,藝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多讀書多讀古人的畫論,也是崔老師給我的寶貴經驗,他說《石濤畫語錄》、《黃賓虹畫語錄》,《老子道德經》黃賓虹,張大千,潘天壽藝術要多看多讀。


崔老師不僅在藝術觀點上啟發了我,而在繪畫實踐中也受教於他。他說一開始學習畫畫打好基礎是關鍵,梅、蘭、竹、菊是繞不過去的功課,所以我在這方面也做足了功課,尤其是梅花和竹子,梅花想把它畫好極其不容易,為此,我研究臨摹了王冕,趙之謙,石濤,八大,金農,李方膺,吳昌碩,潘天壽,李苦禪等大師的作品,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以前從來學不到的東西。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古人的學習方法啟發了我,也成就了我。對於藝術更深的領悟也取決於崔老師的點撥。他說要多看、多實踐,多遊覽名山大川。不要對景寫生,要澄懷觀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真正理解東方獨有的繪畫表現體系。畫畫要什麼紙都要用,但用墨一定要講究。能做到用筆,用墨,用水,用色就才能理解筆墨,筆墨為我所用,才能有可能做到氣韻生動。

西山散人張智永 2020年3月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此畫一九九零年在門頭溝出生地臨摹的,石濤山水中堂。迄今已越二十七寒暑。135x39cm4.7平尺。

八十年代末在榮寶齋有幸見此真本,見畫中間,有店夥記掛畫時,不小心畫鉤子掉下砸一大洞。此事記憶猶新。不過那畫 榮寶齋有裱畫修復的能力,修好後一般是看不出來的。

今日見此畫不勝感慨萬千,並題之。出生地已拆遷,夷為平地。往事不堪回首。


崔如琢老師為什麼說 很多畫家五十歲後原地踏步往後退


“西山散人”者,張智永是也,京西人氏,幼蒙山性,開闢鴻蒙。摩經典,識畫理,志向高遠,勤學苦練歷經數載知命而成。書屋中鳥蟲幽鳴,京韻淺唱,皮黃高起。聞琴蒔蘭,縱覽古今。賞文書畫,把玩古董。自命為“秋韻齋”也,常有賞心客來訪。品茗清賞,談古論今,不亦樂乎。或行於山水之間,外師造化,搜盡奇峰,觀山問水,形似不羈。


散人善用墨。凡作畫必先取陳年墨錠於端歙硯中細細研磨,凝思聚神攢平生所養之氣,下筆如有天馬騰空之勁,若有老僧補衲之沉靜。山石崢嶸磊落,水似潺潺有聲。騰揚似雲似霧起於幽壑之間。筆墨勝處得山林之氣。精彩爛漫若出其中,蒼潤之色顯四時之景。陽者鮮,陰者漬,沉鬱滲化斐然可觀,如斯之類,得意在空微耳。展現神韻,眾呼群贊之美哉。


2oo6年納蘭於京東蘭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