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京津冀展——西汉广阳顷王墓出土的玉器

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乡有两座西汉晚期的大型木椁墓,地宫规模宏大,是最早发现的结构清晰的黄肠题凑墓。据考证,1号墓墓主可能是卒于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的广阳顷王刘建,西侧2号墓墓主为其妻。此墓早期被盗,但仍出土文物400余件,展出的这些玉器即为汉宫珍饰。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西汉玉舞人,玉质呈白色,透雕出女舞人的轮廓,阴线刻出人的五官和衣服,舞人甩长袖于头顶之上,另一袖置于腰间。整个玉舞人线条流畅,舞姿优美,有很强的立体感。玉舞人所表现的这种以手、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蹈,在两汉时期很流行,史书中称为“翘袖折腰”之舞。

首博京津冀展——西汉广阳顷王墓出土的玉器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西汉缠丝鸡血红玛瑙。玛瑙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经常是混有蛋白石和隐晶质石英的纹带状块体,红玛瑙古代也称赤玉。各种颜色以丝带形式相间缠绕,因相间色带细如游丝,故称为缠丝玛瑙。

首博京津冀展——西汉广阳顷王墓出土的玉器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西汉玉耳塞。中国古代对玉有一种迷信,认为玉使死人不朽,所以死后用“九窍玉”堵塞或遮盖在死者的身上。

首博京津冀展——西汉广阳顷王墓出土的玉器

所谓“九窍”,是指人的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一张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门,玉耳塞为“九窍玉”中塞入耳朵的冥器。

首博京津冀展——西汉广阳顷王墓出土的玉器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西汉螭虎白玉佩,长8.90厘米、圆径7.10厘米、厚0.49厘米。白玉质,圆形,上部镂雕成樱花,中间镂雕一盘曲螭虎,虎体用阴线条刻出虎形,均两面刻,形象生动简朴,边缘阴刻两圈弦纹,中间夹以双弧形纹。

首博京津冀展——西汉广阳顷王墓出土的玉器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西汉龙凤玉璧,两面透雕龙凤纹,龙凤纹之间为心形,其上阴刻变形云纹,在肉和好的边缘各刻弦纹一周,刻工巧妙,纹样精美。

首博京津冀展——西汉广阳顷王墓出土的玉器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西汉玉觹,觹音西,据古文献记载,觽有锐角,似锥,有结解的实用价值,也可作佩饰,又名衡牙,是成组玉佩中的一件。

首博京津冀展——西汉广阳顷王墓出土的玉器

注一: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二: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

《 》

《首博京津冀展——战国时期的赵国》

《首博京津冀展——汉墓出土的陶器与漆器》

《首博京津冀展——汉墓出土的铜器与铁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