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前世為國王,遵循五家分財的教誨,國家大治,死後生忉利天

佛陀前世為國王,遵循五家分財的教誨,國家大治,死後生忉利天

怡萱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曾跟諸比丘談及行菩薩道的親身經歷。

佛在因地修行時,有一世做了大國王,治理人民施行正道,而且以身作則,公正無私。由於國王從未到外地巡視,宰相就建議他出巡,藉此瞭解民情,國王欣然答應。

國王周遊各地,所到之處,人民生活富裕,個個充滿愉悅神情,不僅衣著整齊光鮮,房舍也清潔雅緻。國王眼見百姓豐衣足食,各得其所,甚感欣慰。

回宮之後,追憶旅途上的見聞,忽然想到:我國這種安樂,能夠持續多久?萬一鄰國來犯,立刻成為泡影。又想到自己疏於國防,軍備不足,便下令各地豪族巨賈捐款,以充軍需。

有位長者捐出私財三千萬元,比起其他人的捐獻,實在少太多了,國王非常不悅,劈頭便生氣地說:“你怎敢當著我的面欺藏財產?”

長者答覆:“大王!我一向不善理財,因為我一切私財為五家共有,並不屬於我呀!”

國王滿頭霧水,請長者解釋。

長者說:“所謂私財五家共有,是指;一水,二火,三賊,四官,五命盡。我為防範五家分財,故心念佛業、口宣佛教、身行佛事,捐錢興建佛寺、供養賢人以及濟貧放生,所作所為力求心安,這樣福德如影隨形,永遠不失。請大王想想!縱使家財萬貫,一旦命終,獨自奔向來世,禍福難卜,多麼無奈!我觀人世如幻,絕不當守財奴。即便如此,仍被五家分走了十億元。我深知錢財乃災禍之源,常怕它危害自己,但願眾人用車將它運走,正好減輕煩惱,怎麼會藏私?”

國王聽了大為讚歎,就讓長者回領地去,併到齋房裡靜坐思惟,大悟自身尚且不保,哪能永久保有國土、妻子、兒女、眾人?於是抄佛經、誦經文、解經義,終於心開意解,心垢盡除。

從此以後,國王親近賢臣、廣納諫言、大赦罪犯,事事都為民眾設想,並帶領群臣精心擬訂政策。

國王還告訴群臣說:“不讀佛經妙義、不重佛法戒律,就如眼盲耳聾之人,你們還記得那位捐三千萬元的長者嗎?我豈能讓他專美於前?”就下令在邊境賑災濟貧,建立佛寺懸繒燒香,供養僧侶,讓他們安心辦道。每逢六齋日,國王還守八關齋戒呢!

過了三年,四境安寧,盜賊絕跡,五穀豐登,民無飢寒。國王壽終之後,生到忉利天。

最後佛告訴大家:“當時的國王就是我,那位長者是舍利弗,勸國王出巡的宰相是阿難。菩薩行佈施要像這樣不分族群,還要不疲不厭。”

(出自《六度集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