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身邊的“紅色間諜”郭汝瑰,曾被杜聿明懷疑

郭汝瑰(1907~199710.23)軍事家,原名郭汝桂,四川銅梁縣人(現重慶銅梁人)。1919年,郭汝瑰進入成都高等師範附小讀書然後進入成都聯合中學上學。五四運動爆發後,郭汝瑰受到他的老師鬍子霖的影響開始對社會主義產生好感。1924年郭汝瑰參與反對校長張錚推行封建教育的學潮。1925年畢業,堂兄郭汝棟建議郭汝瑰前往黃埔軍校進行學習。郭汝瑰從此將汝桂改成汝瑰,與袁鏡銘、傅秉勳等六位川軍的青年軍官一起進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開始了他漫長的職業軍人的生涯。

蔣介石身邊的“紅色間諜”郭汝瑰,曾被杜聿明懷疑

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郭汝瑰深刻認識到只有打倒帝國主義實行新三民主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便要求加入共產黨並於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已經升任郭部獨立旅一團三營營長的郭汝瑰在戰爭中受到波及,中彈負傷,三營損失嚴重,郭汝瑰因此擔任參謀。1930年,郭汝瑰赴日本學習,接受了嚴格的軍事教育和訓練。九一八事變後,郭汝瑰退學回國。頂替一名學歷不合格的學員被陸軍大學入取,成為陸軍大學第十期學員。

1937年淞滬會戰中,郭汝瑰的才華得到發揮,成了全軍著名的戰將。受到當時擔任54軍參謀長的陳誠的器重而擔任暫5師師長。後又被蔣介石任命為“中央訓練團”副大隊長。後在武漢戰役、長沙第三次會戰中屢立戰功。

在這之後,郭汝瑰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在內戰期間升為國防部作戰廳長之後,重新與共產黨建立聯繫。194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官至國民黨軍務署副署長的郭汝瑰,意外地和大革命時代的老朋友地下黨員任廉儒重逢,郭汝瑰的人生軌跡由此改變。在任廉儒的安排下,他與中共在重慶的代表董必武秘密會面,希望重新回到共產黨的隊伍中去。但董必武認為,他在國民黨內已身居高位,有利於獲得國民黨的絕密軍事情報,便決定讓郭汝瑰潛伏於此。此後的日子裡,每遇到一些重要的戰役,郭汝瑰都會將制定好的作戰方案,報送蔣介石的同時,複製一份交給中共聯絡員任廉儒。

他成了共產黨在國名黨心臟位置的一把利刃,源源不斷地將秘密軍情呈報給中共中央,為中共中央的人民解放運動的偉大勝利提供幫助。1949年任敘瀘警備司令和國民黨第22兵團司令,12月11日在中共地下組織的指引下,以國民黨二十二兵團司令兼軍長的身份率領國民黨七十二軍在四川宜賓起義。建國後,歷任川南行署委員兼交通廳廳長、南京軍事學院教員、全國政協委員、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職。

1980年,郭汝瑰重新加入共產黨,主編中國軍事史和抗戰正面戰場史。著有《中國軍事史》、《郭汝瑰回憶錄》。1997年10月23日,因車禍與世長辭,享年90歲郭汝瑰因車禍去世。昔日國軍戰友各寄一張白紙給他的家人。中央軍委在為他舉行的追悼會上,讚頌他的一生是“驚險曲折、豐富深刻的一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位常在蔣介石身邊參與指揮作戰的高級將領,被退踞臺灣的國民黨稱為“最大的共諜”。

郭汝瑰為中共提供絕密的軍事情報,其實已有明眼人察覺,這個人就是杜聿明。早在1948年春,顧祝同任參謀總長時,杜聿明就曾對顧祝同說過,郭汝瑰與解放軍有聯繫,反對郭汝瑰任第三廳廳長,顧祝同當時批評杜聿明,讓他不要疑神疑鬼。

在淮海戰役前夕,杜聿明就已經不再讓郭汝瑰知道自己的作戰方案,如果郭汝瑰知道了他就不再按原方案執行。淮海戰役結束後,郭汝瑰向國防部遞交辭呈,關於辭職的事,郭汝瑰晚年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有這樣詳細的描述:近來我多少有點敏感,覺得有人中傷我,蔣介石已經開始對我不信任,一想到萬一事情敗露,被嚴刑拷打、血肉橫飛,確實有點不寒而慄,不如引咎辭職,早日離開,受懷疑的境地為好。

杜聿明也曾直接向蔣介石明述,懷疑郭汝瑰是共產黨,只是由於蔣介石太過信任郭汝瑰,根本沒有把杜聿明的話當回事。再加上杜聿明又拿不出任何證據,他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杜聿明後來在《淮海戰役始末》中曾這樣寫道,我想質問郭汝瑰,不照原定計劃將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正在猶豫不決之際,見顧祝同等人都同意郭汝瑰報告的這一方案,覺得爭亦無益,一個人孤掌難鳴,爭吵起來,反而失去了蔣介石的寵信。

杜聿明的懷疑,一直沒有停止過,直到他1959年大赦,做了全國政協委員。杜聿明病逝前,郭汝瑰前去探望,他還抓住郭汝瑰的手說,我最後再問你一次,你當時是不是共產黨?郭汝瑰斷斷續續地說,我們是屬於政見不同。

郭汝瑰在晚年寫成的《郭汝瑰回憶錄》出版之後,在臺灣引起了一片譁然,有人在驚愕之餘,把這一股的怨水也潑到了郭汝瑰頭上,大罵他是叛徒,有人甚至認為呢,沒有郭汝瑰投共,國民黨根本就不會敗走臺灣。

蔣介石身邊的“紅色間諜”郭汝瑰,曾被杜聿明懷疑

他過世後,昔日國軍戰友各寄一張白紙給他的家人。其子郭相操說:父親去世以後我就收到了他原來在國民黨裡的老同學老同事的來信,有曾曾的,還有這個,反正好幾個人的信,都是一張白紙,“郭汝瑰收”,打開一看是張白紙,當時我就沒有理解,過了一段時間我想起來當時他們在陸軍大學分手的時候臨別真言,就是大家告別嘛,一切盡在不言中。就是說立場不同和觀點不同,我父親害得他們兩百萬人都跑到臺灣去了他們對我父親是很恨的,但是“一切盡在不言中”,一張白紙,表示還是老同學嘛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