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平臺故意製造逾期 現金貸暴力催收再現“變種”

經歷過野蠻生長的現金貸,在2017年底也經歷了狂風暴雨般的管控。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部分現金貸不是主動整改,反倒為逃避監管另謀出路。

“現金貸原本辦理的是12個月,但到後來發現卻變成了36個月,索性就沒還了,目前已逾期大半年,不過,這兩天突然有人聯繫我,說要凍結我賬戶,這是真的嗎?”一位飽受現金貸之苦的受害者王東(化名)在某貼吧中爆料。

少數平臺故意製造逾期

去年底現金貸政策落地後,表面上各家現金貸“老老實實”遵守36%的利率紅線,但實際上,現金貸仍暗礁洶湧。

“包括你的浦發信用卡後四位、交通信用卡後四位我們都知道,如果你再不處理的話,將依法申請凍結你的銀行卡和信用卡。”王東得到的消息是,等到合同涉及的所有費用計算出來後,對方將自動從他的銀行卡把錢劃掉,到時候也會將有關信息發送給他。

目前,王東最為好奇的是,現金貸公司是否有這樣大的能量,凍結他的銀行賬戶。他表示,本來自己現金貸辦理的是12期,在履約幾個月後,卻發現變成36期,由此他索性就不還,至今逾期已超半年。

“他還叫我拿出證據我很無奈,因為當初的單子被我扔了,求支招,他說要報警。”謝源的期數莫名其妙被改成了24期,讓他感到很生氣,並拒絕了現金貸公司的調解。

事實上,與王東、謝源境遇類似的投資者不在少數,更有投資者談道,上述現金貸公司對於投資者的爆料刪帖很快,甚至達到秒刪級別。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指出,對於一些現金貸平臺,不怕客戶逾期還貸,怕的是客戶不逾期。逾期還貸時間越長,平臺所獲得的利潤就越多。由於逾期罰金金額可觀,部分現金貸平臺存在刻意弱化逾期提醒甚至強制客戶逾期的現象,如在貸款到期日,人為設置技術障礙阻礙客戶還款,以收取借款人違約造成的高額罰金。

陳音江認為,部分不良現金貸平臺借畸高的利率和逾期費攫取暴利,導致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由於過高的利率可以覆蓋不良損失,很多平臺便不再重視信用風險的管控,從而導致整個行業的不良風險大增,這不僅直接侵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權益,而且也使得現金貸業務徘徊在違法的邊緣。

暴力催收再現“變種”

去年以來,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先後出臺《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整治辦函〔2017〕141號)、《關於規範民間借貸行為 維護經濟金融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銀保監發〔2018〕10號)等文件,明確了規範“現金貸”等網絡借貸行為的管理要求,加強對“現金貸”業務的監管並逐步化解其形成的風險。

2018年5月30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關於提請對部分“現金貸”平臺加強監管的函》(整治辦函〔2018〕59號,下稱“59號文”),要求清理整頓手機“回租貸”、貸款過程中搭售其他商品、通過虛假購物再轉賣放貸等變相開展的現金貸業務。

59號文還重點點出了部分“現金貸”平臺的四類違規情況:一是以手機回租形式發放貸款。二是貸款過程中搭售其他商品,變相抬高利率。三是故意導致借款人逾期,收取高額逾期費用。四是通過虛假購物再轉賣發放貸款。

在監管函下發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於2018年6月12日亦發佈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應保持警惕,審慎選擇提供貸款服務的機構或平臺,理性辦理借貸。如發現不具備放貸資質的機構非法開展貸款業務,消費者應當向監管部門或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舉報,對其中涉嫌違法犯罪的,應當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

監管部門加強現金貸監管後,催收行業人員大量流失,平臺為了增加催回率,不停提高催收佣金,甚至達到了90%。不過,在利益的驅使下,催收員開始變得“不擇手段”。

據悉,某借款人從事裝修行業,當時急用錢,就在現金白卡、借幾天、現金速遞、急用錢、花無憂、立下貸等十幾家平臺先後借了錢。但由於借錢後,無法及時按約還上最後一筆款,該借款人便遭遇了本人借款信息和身份信息被借款公司貼在衚衕口的電線杆上,頗有“大字報”意味,甚至其家人還遭到了催收公司的恐嚇。

分析人士表示,現金貸對信用風險管控的漠視,必然會帶來較高的不良率,同時還會催生非法催收和暴力催收問題,引發惡性社會事件。現金貸平臺在運營過程中,風控基本為零,壞賬率極高,依靠暴利覆蓋風險,催收能力也成為部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正是由於壞賬率較高,導致催收難度較大,在暴利的驅使下,各現金貸平臺的催收手段層出不窮。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則表示:隨著現金貸業務的發展,企業需要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以維護消費者權益,提供優質服務為目標,依法依規開展經營活動,實現企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行業協會應加強自律指導,明確經營活動的基本原則及行為準則,建設行業自律機制和信息披露機制,增強信息透明度,減少對消費者的欺瞞、不正當誘導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