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趣闻|“兴唐平叛”——兴平市名的由来

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冬天,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叛军攻破潼关,贼首安禄山称帝与东都洛阳,京城长安岌岌可危。

时下长安大乱,人心惶惶,唐玄宗慌忙带爱妃侍从,龙虎将军西出长安,逃往四川,东西络绎两百余里,路上宫嫔散匿,行哭于野,黎明百姓,扶老携幼,跌跌撞撞,凄凄惨惨,向秦岭山谷中奔窜。

这时,唐王朝名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年已六旬,危难之中受命东征,平息叛乱。他对兵马使李奂、王难得等将领说:“眼下叛军气盛,我军气衰,兵贵以气盛,将贵以志长,现今,当务之急不是消灭叛贼安禄山,而是整顿军纪提高士气。”

地名趣闻|“兴唐平叛”——兴平市名的由来

李奂、王难得两位将军,积极操练军马,上下严明纲纪。为了鼓舞士气,威慑敌军,郭子仪下令:三军备置大旗千面,上书“兴平军”三字。意为兴唐平叛,不获全胜,誓不罢休。

郭子仪整顿军纪后,“兴平军”在兵马使李奂、王难得的率领下,士气旺盛,所向披靡,首战九门,践敌万众,威震敌胆。第三年,郭子仪率领十五万骑兵,从凤翔出发,在长安西百里金城县(县址在今兴平马嵬镇)东南五里处(今冉庄乡郭村)扎营下寨,部署战略与叛贼安禄山展开决战。

大战开始,金鼓齐鸣,旌旗蔽日。时值大风骤起,千面“兴平军”旌旗哗哗作响,士兵奋勇冲杀,将帅一马当先,安禄山叛军见状,早已吓得屁滚尿流,魂飞魄散。当场斩敌六万,生俘二万,溃败残兵星夜逃出潼关。

地名趣闻|“兴唐平叛”——兴平市名的由来

贼将安庆绪,史思明率参与十五万奔于河北,郭子仪命“兴平军”主将李奂、王难得乘胜穷追猛攻。王难得驰马挟矛斩其贼首,李奂负伤仍拼命厮杀,终将“叛军翦灭殆尽,遂攻占武关,克上洛郡”。

唐肃宗即位后,念其老将军郭子仪“兴唐平叛”有功,任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升迁为中书令,汾阳王。授李奂、王难得为“金吾将军”,封郡公。并将“兴平军”驻扎的长安以西百里外的地方,赐以“兴平”为名。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肃宗为嘉奖缅怀“兴平军”在“兴唐平叛”中的显赫战功,遂以“兴平军”名把原金城县(兴平军驻扎的地方)易名兴平县,把郭子仪在金城县东南5里处安营扎寨的地方称“郭村”,沿袭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