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马嵬驿兵变,太子之意不在杨玉环,他做贼心虚

其实,马嵬驿兵变的始作俑者就是太子李亨。他的太子位子来之不易,自成为太子之日起,一直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猜忌,并受到李林甫、杨国忠的打压。他个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有朝不保夕的危机感。生怕李隆基哪天不高兴了,也如前太子李瑛那样被玄宗赐死。


马嵬驿兵变,太子之意不在杨玉环,他做贼心虚


作为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李亨是比较有能力的。曾多次率军讨伐过契丹、奚族等外族部落,并和王忠嗣、皇甫惟明等地方节度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但是唐玄宗自己是在做太子时发动唐隆政变才登上皇位的,他生怕太子的权力过盛也会鼓捣出什么政变。就纵容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对李亨进行攻讦。导致李亨的太子位岌岌可危,连自己的妻子都保不住!李亨被迫离了两次婚,结了三次婚就是证明。

安史之乱时,李林甫已经离世,由于李亨与杨国忠积怨很深,他就要抓住这个时机,除了杨国忠。安史之乱前,太子李亨与杨国忠一直处于明争暗斗状态,渡过了几年风平浪静而险象环生的时光。这次,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运筹帷幄,找到了反击的绝佳时机。李亨这次随父亲逃亡途中,在没有到马嵬驿前,同自己的亲信有过密商。

马嵬驿兵变,太子之意不在杨玉环,他做贼心虚


谋定而后动,李亨派心腹宦官李辅国去拉拢禁军首领陈玄礼(左龙武大将军),密谋以非常手段,出其不意地对付杨国忠,玄宗避乱出逃,跟随的队伍只有3000余人,负责殿后的太子李亨的人马就占了2000人,其中有皇家精锐部队——飞龙禁军。武装力量在手,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良机。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约23里处)。将士们因饥疲劳顿,口出怨言(有可能是李亨蛊惑的)。队伍出现骚动,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瞄准了这个时机。

士兵哗变后,杨国忠被早已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乱刀砍死,然后他们的割下了杨国忠的首级。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死于乱军之中。随后,政变的将士人们又包围马嵬驿站,逼迫唐玄宗逼死了杨贵妃。

马嵬驿兵变,太子之意不在杨玉环,他做贼心虚


令太子李亨始料不及的是,身为禁军首领的陈玄礼,在处死杨氏一众后,却带头向玄宗表示了忠诚。在灭杨一事上陈玄礼与太子意见一致,但在对待玄宗的态度上二人大相径庭。

本来,李亨苦心孤诣,一手策划马嵬兵变,诛杀宰相杨国中,矛头是指向自己的老爸唐玄宗的。说穿了,他是想在争取陈玄礼支持的情况下,逼迫老爸退位,自己在马嵬驿取而代之。如果玄宗愿意退位,李亨于马嵬驿登基为新君,李享的目的就达到了。李玉环也不用香消玉殒了。

但唐玄宗是帝王,在江山面前杨玉环显得微不足道!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弃美人,保住皇位。又由于陈玄礼等人还继续效忠于他,李亨目的终没能达成,但也不敢有进一步的行动了。

马嵬驿兵变,太子之意不在杨玉环,他做贼心虚


此时,李亨清楚地知道诛灭杨氏后父亲是不会放过自己的,他不敢随父亲入蜀了,父子就此分道扬镳。

所以,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不是逼死杨贵妃,而是逼皇帝唐玄宗退位。史载李隆基与太子李亨的这次分道扬镳,是太子李亨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挽留导致的。试想:战乱年代,哪有吃饱了撑着的百姓来管皇家分兵的事呢?况且,任何强留太子的作法都是起义的表现,这要被杀头、族灭的啊。

马嵬驿兵变,太子之意不在杨玉环,他做贼心虚


所以,这次分兵,百姓挽留是太子要脱离皇帝父亲控制而故意制造的借口。 公元756年7月9日,太子赶到朔方军大本营甘肃灵武,7月12日登基继位。他是在没经唐玄宗同意的情况下的登基的,实为篡位!接着又遥祝唐玄宗为太上皇。这样,唐玄宗没有了权力,也就无法为马嵬驿兵变的事,对太子一党进行秋后算帐了。

显而易见:当初太子北上灵武有做贼心虚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