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多多丨展無常態,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觀展印象

看展覽如交朋友,也講緣分:有時候話不投機,不是它們不好,只是沒法親近,下不了筆;有時候是自己狀態欠佳,錯過了寫的契機;也有時候明明是相知相交,卻偏偏不知從何寫起。所以,但凡落筆寫下的,往往是出於喜愛的有感而發,當然也不排除外界或多或少的鼓勵與督促。

作為看展常客,我清醒的知道:展覽,尤其是特展,時間或長或短,終有落幕的一天。

這一方面是遺憾,過往無數精彩的展覽,終究無法像電影、文學那樣,留給人一次次回味,乃至重新體驗、感悟的機會;另一方面,這種短暫和消逝,恰恰又是展覽的魅力所在,我們需要在看展時全情投入,所有看完展後或好或壞的記憶,也終將在歲月的淘洗中留下最美的一面。留住記憶的方法很多,文字就是其中一種,我相信,文字會幫我銘記有關展覽的這一切。

1

設計,啟發城市改變的槓桿

設計的價值

2017.12.02-2019.08.04

深圳設計互聯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作為新興設計之都,深圳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早已走在了城市發展的前列,但日益緊迫的人口問題和社會經濟問題也越發突出,隨著勞動力的老齡化和成本的提升,它不得不思考從“製造”向“智造”的轉型,而設計正好是轉型的關鍵所在,所以招商蛇口與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合作創建了一座開放性的創新設計平臺“設計互聯”。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從大芬村、華強北到設計互聯,我們看到了深圳渴望通過藝術、設計為城市升級的發展訴求,似乎也看到了設計正成為啟發城市改變的槓桿。

“設計的價值”展覽的策劃與展品的構成,主要依託自V&A,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V&A為這位中國合夥人所做的示範,在展覽的立意、展題的選擇、展品的組合、展廳的搭建上都展現著這座設計博物館界大咖的能力與先鋒性。

設計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難以真正界定的詞語,不同的設計師和評論家都在試圖定義著設計的價值,甚至經常因此引發激烈的爭論,而這個展覽就好像是這種爭論歷史的縮影,展覽中的七大主題:效能、成本、問題解決、材料創新、身份、溝通與奇觀,既是推動設計不斷“超越”的關鍵因素,同樣也是設計的價值所在。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整個展覽在一個廣闊的時空範圍內,通過七個主題,將“設計”這個籠統的概念分解為特定歷史條件下,一定社群的一種革命性決策,從而藉助這些“爭論點”反覆探討著不同的價值觀如何驅動設計的發展,以及如何評估設計的價值。

整個展覽不僅沒有迴避設計價值的不確定性,更是藉助爭論正反雙方的語境,在某一特定主題的表達和整個展覽的敘事中,始終通過正反雙方論點的對比與試探性表達,成組並置著展品。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彌補殘疾缺陷還是增強常人所能?”“精益求精還是事倍功半?”……展覽通過一系列案例對比,不僅從正面闡述著設計的價值,也在反思“設計的價值”所帶來的副作用:好比智能手機性能的不斷提升是不是已經超出了人類所需,並助力了沒必要的購物慾?原本起到輔佐缺陷作用的義肢,會不會逐漸勾起人類對超能力的追求,推動我們走入賽博格社會?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V&A通過“設計的價值”展彰顯了它在展覽主題、策展理念以及展覽語言運用上的掌控能力,更通過將七個主題分置於獨立的展臺空間,且每個空間都採用了符合主題表達的不同材料與顏色,體現著它的設計敏感度。

整個展覽沒有將設計理論複雜化,也沒有將設計高端化、神秘化,反而更像是一本以實物為圖解的設計理論入門手冊,極具親和力。儘管展覽中呈現了V&A在中國收集的6件新晉藏品,但展覽中仍缺少我們自身針對展覽設計的主動性。

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設計互聯”並不是V&A在海外的“衛星館”,我們在吸收、借鑑V&A成功展覽經驗的同時,還要注意在展覽中保持自身的主體性,以及地域文化的呈現。合作,不是空降項目,也不是單向的文化輸出,而是共同創造的過程。

設計擁有令人驚豔的力量,它有邊界,似乎又在不斷突破著邊界,而我們對於設計價值的認識,一定會深刻影響我們的未來。

2

昨日紅花今又開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湖南省博物館

曾經,追問湖南省博物館何時開館,是文博愛好者的例行公事之一,如今,歷經五年改擴建工程的湘博,在眾人的千呼萬喚中,終於再現真容。五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逆的時光之旅,而五年對於湘博來說,卻是煥發青春的靈丹妙藥。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T形帛畫

全新的馬王堆漢墓陳列,在展廳面積、文物數量、陳列內容,還有展覽的藝術表現、科技介入、觀眾互動等諸多環節均有顯著變化。這一方面歸功於時代發展所帶來的科技進步,另一方面,更離不開40多年來馬王堆漢墓研究在各個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博物館展覽理念的不斷更新。

從考古發掘到生前生活,再到棺槨埋葬、肉身不朽,三層展廳空間,不僅始終以馬王堆漢墓的主人——軑侯利蒼一家的生活為主線,更在展線的串聯下,層層遞進。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辛追墓四重套棺

從肉身的由生向死,到考古發掘的由死而生,整個展覽為我們呈現著漢代社會生死輪迴間不滅的精神信仰,也在展覽敘事性的發展過程中,傳遞了馬王堆漢墓所代表的漢初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以及在科技、思想、藝術等方面展現出的卓越成就。

展覽不僅以“整體設計”的思路實現了陳列展示與建築空間的完美結合,還通過同種文物的“陣列式陳設”與同類文物的組合、搭配,變線性與平面敘事為空間敘事,再者,藉助於各種文字、圖像、多媒體信息手段,實現了展品解讀由基本信息向發散性思維的擴展。不僅如此,與內容設計完美契合,甚至超越於內容的形式設計,都帶動整個展覽向“經典化”邁進。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辛追墓坑3Dmaping投影

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展示內容當屬“千金之家”中的一組歌舞奏樂傭,它們是漢代貴族賓客宴飲的助興奴婢,神態中卻看不出一絲歌舞笙簫的歡快。但展覽,卻用極具舞臺效果的燈光,以一束又一束的追光燈漸次照亮他們,每一束追光燈的照亮,每一個人俑的漸次亮起,彷彿給予了他們比生前更閃耀的亮相,這是現代博物館賦予他們藝術生命意義上的重生。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歌唱俑

那或平靜、或悲慼,甚至是早已模糊的面龐,都讓觀眾的心隨著這忽明忽暗的舞臺燈光顫動著。那一個個閃爍著的俑影,唱著、彈著、吹著、舞動著的,不知是大漢的盛世偉業,是辛追的生前榮耀,還是此刻,他們只為自己而唱……

這樣一場展覽,像是一個傳遞思維之美的大型裝置藝術,很難形容整個展覽流露出的那種生動感、整體感、舞臺感,甚至是一種莫名的“故事性”與“生命感”。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黑地彩繪漆棺上的怪獸彈瑟

展覽最後,四周燈滅,所有的繁華幻化為漫天散落的星星時,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就在一切歸於靜寂的那刻打開了,辛追就躺在這世界與世界的交界處,等待著所有後世子孫的朝拜。

3

晉楚爭輝

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

2017.12.29-2018.3.28

湖南省博物館

爭鋒——晉楚文明特展

2018.02.03-03.11

山西博物院

近年來,湖南省博物館和山西博物院都連同首都博物館舉辦過春秋戰國時段的展覽: “鳳舞九天——楚文物特展” “呦呦鹿鳴——燕國公主眼中的霸國”。

今年年初,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完成之後的開館之作,山西博物院主辦特展的歷年之最,又都不約而同的將目光投向了春秋戰國時期。

湖南省博物館的“東方既白”展采用廣闊視角之下的“大敘事”手法,力圖綜合反映春秋戰國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東方既白展廳圖

相較之下,山西博物院的“爭鋒”展更像是採用“焦點敘事“手法,圍繞晉、楚兩國曆年爭戰、融合的歷史,以小見大折射整個春秋戰國時代特點的展覽。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爭鋒展序廳

晉楚爭霸是春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遷延至戰國,餘緒仍在,所以“爭鋒”展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好像是“東方既白”展中的一出“摺子戲”,是其中相對完整,而又矛盾衝突最尖銳激烈的部分。

從春秋到戰國,是政治失序、諸侯國爭霸兼併的一段歷史;卻又是生產力獲得質的飛躍的經濟大發展時代;還是思想文化上,諸子百家爭鳴的思想綻放時期。

所以,“東方既白”展以“諸侯僭用周王禮制”“卿大夫僭用諸侯禮制”“諸侯國內卿大夫間用以爭權奪利的和盟之書”三組文物為開端,首先奠定了展覽敘事的時代背景,之後通過展示鐵農具和各國錢幣,以及青銅、金、漆木、陶瓷、絲織五組器物,從廣義上揭示了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最後分門別派的展示承載其思想的竹簡帛書,說明著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迸發。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子季嬴青”簠 春秋 湖北省博物館藏

與此同時,“爭鋒”展首先從晉、楚各自的發展歷程入手,通過展示晉、楚兩國豐富的器物品類、精湛的工藝,揭示著爭霸的根基,再到雙峰並峙之後的爭霸與融合,最後通過一組晉、楚兩國周邊小諸侯國青銅器的集中式陳列,強調著晉、楚兩國的文化影響力與輻射能力。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蟠螭紋銅建鼓座(局部)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不管展覽從何切入,如何串聯敘述,兩個展覽最終的落腳點都在於強調“秦最終統一六國,與其說是軍事上的結果,不如說是基於早期中華文明這樣文化價值上的認同”。

以“崩壞”始,以“融合”終,為了講好這縱橫捭闔的時代故事,兩場展覽都藉助了國內多家文博機構的館藏,展覽文物規模非常之大,然而這兩場展覽卻沒有就此陷入文物的堆砌中,反而通過文物的組合,讓整場展覽始終保有著敘事的節奏感,這無疑體現著博物館對展覽的掌控能力。

而今,又有多少博物館能夠做到在展覽中不失控呢?

4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

文明的迴響——來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寶

2018.02.01-05.06

成都博物館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這批代表著20世紀阿富汗考古發掘成果的231件(套)文物,自20世紀80年代阿富汗陷入戰亂後,就一直輾轉挪移且一度下落不明。自2006年法國吉美博物館開啟全球巡展之後,已在世界範圍內舉辦過近20場展覽,它們身上所承載的早已不單單是文物的考古學信息,還有在整個文物的生命週期中所寫就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全球博物館發展的歷史。

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館、鄭州博物館、深圳南山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都加入到了這場國際巡展中國站的隊伍中,至少在中國,這個展覽已經擁有了超越於展覽的社會文化意義。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拿破破

我想我將永遠不會忘記在展廳中央陳列的那頂金冠,它被用一根獨立展架支撐著,彷彿每經過一位觀眾,地面輕微的震動都會使其每一個飾件上每一片輕薄的金片晃動,那種Bling Bling的搖曳之姿,那種融入身後紅色廊柱與綠色天花的美妙場景,不是美還能是什麼……

巡迴展覽,往往見證著一個展覽的成長。如果隨後的每一站展覽都能適當化解前一站展覽中的遺憾,無疑會讓巡展的生命得以不斷完善。成都博物館的這場展覽雖然只是巡迴展覽中的一站,但它並不普通:不僅通過詳細的展品信息和豐富的展覽外延極大的彌補了之前展覽中文物信息傳遞模糊的遺憾,更融入了地域特色,介紹了四川與阿富汗地區在歷史上的聯繫,突顯著全球史觀之下的中國視角。

蒂拉丘地中出土的大量金器,燦爛的視覺效果與黃金本身的固有價值,不僅讓它們成為了劫掠者覬覦、爭奪的對象,也成了今日展覽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區域。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成都博物館緊緊把握住了這種“明星文物”的吸睛度,給予了每座墓葬一個獨立的陳列空間,且配合有“墓區位置圖、墓葬清理現場照、墓葬的出土平面圖和墓主著裝復原圖”,用多年的考古研究支撐起了展覽中的適當猜想,更在一定程度上豐盈著展覽內容。

展櫃之間的彼此獨立和最後共同的空間組合,恰似蒂拉丘地整個的墓區空間。眾多精彩文物以獨立展櫃的方式點綴其間,置身展廳中,此地彷彿無人是客。

這樣一程看似全球顛簸的旅途,對於這樣一個深處苦難的國家與民族來說,也許並非壞事,塵封多年,它可能正等待著這樣一個機會,來向世界訴說屬於它的故事,擦出新時代文化交流互鑑的火花,讓更多的人看到戰爭、離亂、死亡之外的阿富汗。除此之外,也得以讓更多的學者有機會接觸到來自阿富汗的文物,並藉此喚醒阿富汗宗教、美術、考古等學科領域更多等待研究的課題。

我想,在接下來的展覽中,我們完全可以在展覽框架之外,增添一處“巡迴展覽紀盛”單元,將歷來展覽的展廳情況、觀眾反饋、媒體報道以及專家解讀等進行整理、總結和展示。

這樣一來,當這批文物真正回到故土的那一天,我們交還的將不僅是這完整無缺的231件(套)文物,我們還會送還給阿富汗,屬於這批文物的一段回憶,一段漂泊在外、但心有所依的記憶。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阿三

當然,好展覽永遠是建立在博物館努力探索之上的。新館建成之後的成都博物館,不僅快速與成都地區的其他幾家博物館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引領與帶動著整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更極具親和力的主動探索著博物館與人民文化生活間的關係。

夜場的開設,不僅令眾多博物館愛好者流連其中,沉醉不知歸路,更為這座本就閒適與自如的城市,增添了一份屬於夜間的寧靜與美好。相信這種城市氛圍,終將會見證著新一代博物館人的成長。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成都博物館外的觀展隊伍

5

江山如畫,人生如夢

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

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展

2018.04.03-05.06

故宮博物院

武英殿書畫時代的最後一場大展本應屬於趙孟頫,多少書畫愛好者為此曾於殿前盤桓而不能去。誰曾料,張伯駒先生卻揹著手,獨自從佳作濟濟、觀者寥寥的殿內走出,感嘆著“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續”。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近些年,故宮博物院不斷通過展覽,呈現著中國古代藝術的多樣面貌,然而,我們卻很少呈現和思考這些文物在流轉歲月中的故事,以及最終將它們捐贈於博物館的大收藏家的事蹟。在藝術品的流通被迅速私有化的當下,故宮博物院的此次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展,或許就是一個讓我們瞭解文脈傳承的切口。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張伯駒與其夫人潘素

當一場展覽集齊了眾多傳世名作,而這些作品又曾經全部歸屬於一位傳奇人物時,不免會讓策展人於作品和人物之間搖擺不定:是展示這些書畫在藝術史上的地位,還是藉由展覽“管”窺傳奇人物?其實,透過這些先生曾懷之行、枕之眠,朝夕摩挲的書畫名跡,展覽未嘗不可就此營造一處走入他人生命的空間。

書畫類展覽如何闡釋書畫、演繹書畫,並引領觀眾從書畫中讀出“人”的魅力,感受到人的氣息與風姿,仍有待更多新穎而大膽的嘗試。其實不論是書畫通史展、主題展還是精品展,都應該逐步找尋到適合自身的展覽語言。方式或許多樣,但我認為書畫背後的人一定會令感動常在。

最後,此次展覽中展出大量書畫複製品的做法,令不少人為之感到遺憾。出於保護脆弱文物的初衷本無可厚非,但也暴露出我們的博物館缺少一個較為清晰的長時段展覽計劃,很多“撞展”書畫原本可以在有效的計劃中得以安全健康的呈現。

赵多多丨展无常态,心有所依——2018上半年我的观展印象

晉 陸機 《平復帖》卷 紙本

清明時節,驟降的暴雪映襯著殿外的丁香,武英殿就在這林環水繞的寂靜處,藉由“張伯駒紀念展”完成了自己的“告別演出”,伴隨書畫成長的一代人,也都在此留下了屬於“武英殿·看書畫”時代的最後一瞥。

擴展閱讀:

擴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