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爲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6月的新聞真的超級多。

雖然德國隊在世界盃的表現不怎麼樣,但是德國汽車行業卻沒閒著。6月19日,大眾汽車集團宣佈,與福特汽車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探尋結成戰略合作聯盟的可能性,以抵禦日益激烈化的競爭。

大眾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為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據悉,大眾與福特的策略結盟將不會涉及任何股權結構的變動,主要將在商用車領域進行合作,但與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參與企業間關係不同的是,福特和大眾間的合作在產品研發方面將會受到限制。這意味著福特和大眾不可能銷售聯合研發並且各自貼牌的車型,與此同時兩家企業也不會共享任何造車平臺。

其實,如何合作並不是我關心的重點,縱觀近幾年全球汽車行業,結盟、合作已經變成趨勢: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豐田與馬自達以及之前的奔馳與日產,大眾與戴姆勒等等,在本國內甚至跨國,眾多的結盟,已經成為了車企聯合抵禦外敵的共同選擇。

大眾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為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當外國車企已然齊心協力一致對抗競爭對手時,中國車企的結盟,卻顯得慢了好幾拍。

很多人想到中國車企的合作,大部分都還是合資的方式。

是的,從上海大眾(上汽大眾)開始,合資車企曾經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當時間來到2018年時,真正能夠代表中國汽車製造水平的,或許並不應該是合資品牌。

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合資車企,就不會有今天的中國汽車工業。2017年,中國汽車市場銷售新車2888萬輛,而將近6成,都出自合資車企。

大眾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為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在中國的大街上,跑著的大眾、豐田、通用們前面,大都印著“一汽”、“上汽”、“東風”等前綴,這便是中國特色的汽車市場現狀。

大眾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為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中國本土的車企,通過這種合資的方式,大都擁有了龐大的營業額,而憑藉著不錯的營業額和利潤,他們也成為了“世界500強”中的常客。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最賺錢的汽車集團——上汽集團,累計銷售整車693萬輛,總營收8700億元,淨利潤471億元。其中,上汽集團2017年自有品牌的銷量約為60萬輛,在整個銷量中的佔比僅為8.7%,品牌傾斜程度可見一斑,而作為中國汽車品牌的領頭羊,上汽的情況頗具代表性。

大眾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為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反觀大眾集團,2017年全球範圍內總共交付了1077.7萬輛汽車,其中在中國的銷量達402萬輛,在整體銷量中的佔比高達37.3%。中國區的淨利潤貢獻為47.5億歐元,在2017年大眾集團170.4億歐的整體利潤中只佔到了28%。

大眾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為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數據之下,可以說撕開了繁榮之下的一角,在很多人覺得自主品牌整體向上,甚至可以與合資品牌相對抗的時候,其實情況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樂觀,而我們能拿得出手的品牌也只有那麼幾個,距離全面開花,差的還很遠。

33年前的1984年10月10日,時任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的卡爾·哈恩,冒著巨大的職業風險,在中國的人民大會堂,與中國汽車奠基人、時任中汽總公司董事長饒斌簽署了一個合同——上海大眾合資合同。

中德兩國總理見證了這個時刻。

彼時的哈恩,無論如何恐怕都不能預料,他所簽署的這個合同,為打造現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工業國,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同時,也使得大眾汽車集團伴隨著中國市場的起飛,超越豐田和通用,成為全球汽車銷量冠軍,而當時關於約定的股比,各佔50%則是德方的要求——因為當時沒有合作的樣板,失敗了雙方都要承擔對應的責任。

大眾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為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自上汽大眾的合作之後,1992年,還是這位神奇的卡爾·哈恩,與中國另外一家本土汽車製造商——中國一汽簽署了一項合資協議,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一汽-大眾。

之後,合資車企便猶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新生。上海通用(上汽通用)、廣州本田(廣汽本田)、東風日產、一汽豐田、長安福特、北京現代、廣州豐田(廣汽豐田)、東風本田等企業,時至今日,都是中國汽車行業的中堅力量。

中國汽車產業的先行者們,以如履薄冰的心態開啟了中國汽車合資的事業,但他們也沒有想到,這也成為了中國汽車品牌發展的禁錮。

比如,現在看起來還頗為光鮮的李書福先生曾深受其害。彼時,浙江的鄉鎮企業家李書福押上全部身家,進入汽車製造領域,因不能拿到生產牌照,所生產出來的吉利汽車不能上市銷售,求告無門,差點破產;奇瑞汽車為了獲得生產資質,不得不無償將自己20%的股份劃撥給上汽集團;哈弗的領軍者魏建軍、比亞迪的王傳福,也都遭遇過同樣的問題。

大眾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為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值得玩味的是,當時間來到2018年,真正能夠代表中國汽車製造水平的,反而是當初那些九死一生、差點沒有資格造車的奮鬥者——比亞迪、吉利和長城們。

在銷量上,合資品牌或許看上去很美,但在硬實力上,中國車企卻始終沒有掌握核心研發的能力,而吉利、比亞迪、長城們則在持續不斷地自我迭代。雙方力量的對比,在2016年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引人關注的變化。那一年,長城破百萬,同比增加26%,吉利銷量達77萬輛,同比增長增50%;這一年,比亞迪超越特斯拉問鼎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與此同時,多個合資品牌的銷量呈現了下滑趨勢。

大眾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為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縱然是這種情勢下,中國車企之間的結盟,卻總是遲遲不見到來。

去年12月,長安、一汽、東風三家車企正式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在製造、採購、物流等環節進行深度共享,並在資源上實現互通。但半年來,這樣的合作確實沒有什麼大動靜。

大眾和福特談合作,我卻為中國自主品牌操碎了心

或許對於中國車企來說,合作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面對著核心的壓力,思變或許應該成為困難面前的最大動力。

事實上,在信息資源高度透明的時代,絕對的秘密其實已經不存在,與其將自己放在高處,不如放下身段,積極投入到市場競爭和合作當中,不僅提高了產品力和競爭力,也能夠將消費者的體驗提升一個新的高度,到那時候,中國汽車市場的未來將前途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