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信奉佛教的皇帝大PK,沒有最信,只有更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

中國古代信奉佛教的皇帝大PK,沒有最信,只有更信

佛祖釋迦摩尼

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南北朝時期得以發展,至唐代達到鼎盛,傳承至今。隨著佛教在我國的的開枝散葉,信仰佛教民眾數量逐漸變得龐大,就連歸為天子的皇帝信奉佛教的也多不勝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幾位篤信佛教的皇帝,看一看誰更虔誠。

中國古代信奉佛教的皇帝大PK,沒有最信,只有更信

順治皇帝

一、順治

順治名叫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的第三個皇帝,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帝的母親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普遍信奉喇嘛教,因為家庭的影響,順治帝就和佛教有了密切的聯繫。順治帝認識的第一位高僧是憨璞聰禪師。這是一位政治和尚,因為他很會逢迎皇上,又廣交皇帝身邊的太監,所以受到順治帝的寵信。順治帝多次將憨璞性聰禪師召到宮裡,詳細詢問佛學知識,並被賜以"明覺禪師"封號。在憨璞性聰的影響下,順治帝對佛教的信仰愈發地虔誠,心中十分嚮往。

順治帝向憨璞聰詳細詢問佛教界的耆舊。他得悉龍池派內許多著名和尚之後,就遣使赴江南湖州報恩寺召名僧玉林琇來京。玉林琇清高自持,多次辭謝不應召,使者不許,最後才於次年二月勉強入京面帝。福臨儘管曾對玉林琇的怠慢耿耿於懷,但會面後對這位禪宗和尚卻完全折服了。他當即封其為"大覺禪師",並以禪門師長禮待玉林琇,自稱弟子,請其起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辭,順治帝不許,並要求用醜一些的字眼。玉林琇書十餘字進覽,順治帝自選"痴"字,下用龍池派中的"行"字,自此,順治帝的法名就叫行痴。

由於憨璞聰的推薦,順治帝在玉林琇離京前遣使往浙江寧波天童寺召龍池派另一位名僧木陳忞進京。木陳忞是廣東茶陽人, 從小就出身於書香門第。他有著極高的佛學造詣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比玉林琇對順治帝影響更大,順治帝也與他成為了忘年交。有一次,順治帝對木陳忞道:"我總感覺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我到你這個寺廟之後,覺得這是窗明几淨,就不願意回到宮裡了。"又言道:"若非皇太后一人掛念,便可隨老和尚出家去。" 木陳忞卻不同意,並告誡他只有"現帝王身"才能"光揚法化",請他"萬勿萌生此念"。順治帝才打消出家的念頭。

後來,順治帝的寵妃董鄂妃死後,順治帝也暴病身亡,民間傳說順治帝並沒去世而是遁入空門,不管傳言是真是假,順治帝身是帝王但心屬佛國確實千真萬確。

中國古代信奉佛教的皇帝大PK,沒有最信,只有更信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二、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武則天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太宗逝世,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之後就與佛門結下了不解的因緣。

武則天稱帝之後,大力支持佛教在唐王朝的發展。她不但虔信佛教,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讚歎大乘法寶的四句偈,千百年後的今天,成為佛教徙誦經的"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就是武則天所作的"開經偈",其它如翻譯經論,度僧弘法都是盡力協助,武則天掌政時,對佛教的弘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建寺和塑造佛像方面,武則天時期也達到了高潮,龍門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就是當時造像精品的代表之作。對武則天主持雕鑿的龍門奉先寺,有人稱讚道:"正教東流七百餘載,佛龕功德唯此為最。"奉先寺大像即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群中規模最大的造像。奉先寺大像的開鑿同武則天有著密切的關係。武則天曾為大像的開鑿"助脂粉錢二萬貫",並主持工程落成的"開光"儀式。

總起來看,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早年走出唐宮步入寺宇,做了尼姑,緊接著又從佛門返回宮門,在奪位稱帝和強化統治過程中,更巧妙地利用了佛教說法。在她君臨天下後,也通過皇權大大地推動了佛教的發展。

中國古代信奉佛教的皇帝大PK,沒有最信,只有更信

梁武帝蕭衍

三、梁武帝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生於建康(今南京),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梁武帝早年學習儒家文化,廣泛結交名士,是當時"竟陵八友"之一。他知識淵博,才藝雙全,很受南朝士族讚譽。中年時期跟一個道士叫陶弘景交往,又迷戀上了道教。在他即位後不久,忽然對佛教大感興趣,是歷史上帝王中有名的虔誠的信徒。

梁武帝把佛教提高到幾乎已經是"國教"的地位。武帝不僅自己信奉佛教,而且要求上至王公大臣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信奉佛教。他還親自制定佛教戒規,要求全國僧人不吃肉,並親自帶頭,不食酒肉只吃蔬菜。更有甚者,武帝一生曾四次捨身出家,作為一個帝王是前所未有的。

公元527年三月八日,蕭衍親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公元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公元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公元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國家大量的財富都流入寺院,據統計:梁代佛教最興盛時佛寺多達兩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萬兩千七百餘人。唐代詩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描繪的就是當時佛教繁榮的情景。

可惜佛祖沒有保佑這麼虔誠的弟子,梁武帝的結局卻有些淒涼。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因飢餓和疾病死於臺城,享年八十六歲。

看過三位皇帝信佛的介紹,相信各位看官大人對以上三位誰更虔誠已經有了答案,古代的皇帝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會用一生堅持自己的信仰,並執著地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