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不相信眼淚:成大事者,從不放棄翻盤的機會

導讀:本屆世界盃,德國隊可謂牽動了無數球迷的神經。首戰0-1負於墨西哥,與瑞典進行對決時,上半場又被對方率先攻入1球,就在球迷們齊聲哀嘆這輛德國戰車瀕臨散架的時刻,94分42秒,德國隊終於踢出決定性的一球,以2-1的比分絕殺瑞典。

受傷的打擊、失誤的重創、落後的焦慮、扳平的信心、紅牌的絕望、中柱的折磨……幾乎在90分鐘裡嚐盡各種極端情緒的德國隊,依然能夠憑藉鋼鐵般的意志和拼到最後一秒的韌勁獲得偉大的勝利。這也驗證了一個事實:失敗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放棄了翻盤的機會!

現實生活中,小到我們每個個體,大到一個組織的經營,都可能會經歷失敗,如何能從失敗中吸取經驗,轉敗為勝?我們不妨聽聽以下兩位是怎麼說的:

世界盃不相信眼淚:成大事者,從不放棄翻盤的機會

01 不犯大錯,不怕犯錯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於曉宇

1. 遭遇失敗有七個階段

有本叫做《翻盤》的書,提出遭遇失敗有七個階段:打擊、痛苦、糾結、沮喪、引爆點、重建、接受。

創業者如果更願意“擁抱改變,以積極的心態去接受改變,從他們所做的一切和他們的處境(錯誤、失敗等)中學習成長。

他們能夠跨越這七個階段,而且明白首要事情就是如何繞開它們,以及一旦它們出現,如何快速跨越它們”。

每一個失敗都不一樣,翻盤有可能開始於任意一個階段。它沒那麼簡單,但也沒那麼複雜。

翻盤之要義在於,不犯大錯,不怕犯錯;一旦犯錯,快速通過。其過程“不僅涵蓋了你從悲痛中恢復的經歷,還概括了你在此過程中的改變。”

2. 悅納自己

很多年前,我在上海訪談一位創業者。他親自招募的一位實習生從實驗室將配方偷走,和男朋友在南京開了公司,成為價格戰的競爭對手。他電話質問這位實習生,儘管對方痛哭流涕,但企業照開不誤。

他感到背叛、屈辱,萬分痛苦,將自己鎖在實驗室不出來,不顧家人在門口苦苦哀求。儘管時過境遷,他的企業已經IPO,但回憶此事,依然神傷。

《倚天屠龍記》描寫明教“金毛獅王”謝遜年少成名,魁偉雄奇,文韜武略,但全家被師父成昆所殺。為了引出成昆,謝遜不惜濫殺無辜,並從崆峒派奪得《七傷拳譜》,處心積慮報仇。

“七傷拳”威力無比,但若由內力未臻化境的人來使用,則傷人也傷己。謝遜內力不足,終因修煉七傷拳導致心脈損傷、神志癲狂。

謝遜的經歷折射了心高氣傲者遭遇逆境、挫折的心路歷程。難以接受逆境、挫折、失敗,也是多數自信甚至自負創業者的主要特徵。

他們千方百計避免失敗,拖延失敗。哪怕這些避免失敗、拖延失敗的“拳法”傷人傷己,也在所不惜。

世界盃不相信眼淚:成大事者,從不放棄翻盤的機會

人們不是不願面對失敗,而是不願接納正在遭遇失敗、看起來糟透了的自己。因為無法接納,所以選擇折磨懲罰、傷人傷己。

比失敗更可怕的是,失敗降低了我們的自我觀(self-view),我們變得不願悅納自己。“如果你從你所犯的錯誤中感受到的只有愧疚,那麼你就看不到大局和錯誤蘊含的潛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在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臨別贈言:

“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挫折、坎坷甚至失敗,要始終堅信,再大的坎兒都能邁過去。學會對自己說三句話:算了吧;不要緊;會過去的。一個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如果你不會被自己打敗,就沒人能打敗你。”因此,不要與己為敵,無論何時,請悅納自己。

3.最後的最後,是人的成長

金庸在《神鵰俠侶》中總結孤獨求敗歷經利劍無意、軟劍無常、重劍無鋒、木劍無儔,最終“無劍無招”,不存殺念。無論著書立說,還是聞雞起舞,寫字和練劍的最高境界都是人的境界。

我們總以為奮力追尋的是外在的結果,在歷經辛苦、全情投入之後才會發現,我們最後尋求的並不是外在的結果。

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最後的最後是人的成長。但在出發之前,我們不會察覺。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在《隨機漫步的傻瓜》中提醒,“你的成功不見得是因為比其他人高明,而很可能是運氣的結果”。

因此,成功則創“業”,還富於民;失敗則創“人”,明心見性。

世界盃不相信眼淚:成大事者,從不放棄翻盤的機會

02 別浪費失敗,挖掘價值,轉為成功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玉利

我經常談論和討論的一個詞是創業失敗。2016年3月底,我還針對“創業失敗”專門組織召開了一次閉門圓桌會議,呼籲挖掘創業失敗的價值。

創業是一個不斷試錯、學習和改進的過程,是從主觀判斷到客觀驗證的過程,是從未知到已知不斷學習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錯誤甚至失敗不可避免,而且蘊含著價值和營養。去年和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先生討論創業失敗,他的一段話精煉準確:

“從天使投資角度來看,我們更願意投資那些連續創業者,不一定是連續成功的人,投有失敗經歷的人比投從來沒做過的更靠譜,因為他有失敗的經歷,再重複之前的錯誤的概率就小得多,做事往往會越來越專注。失敗是一個排除的過程,會明白不該做的、不能做的、做得不對的,逐漸就會發現最擅長什麼。這就是失敗的最大價值。”

錯誤和失敗是有價值的,可惜的是,人們重視資本的價值、機會的價值、市場的價值,但不重視失敗的價值。

能夠將錯誤和失敗經歷轉化為成功的助力不是簡單的事情,但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時代,有挫折甚至失敗的創業群體也在擴大。挫折和失敗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資本,值得開發,挖掘其價值,在我國尤其重要。

在我國,“成者王侯敗者寇”“成者榮敗者恥”的認知根深蒂固,多數情況下,“失敗乃成功之母”只是說說,或者作為一種解脫,與“勝敗乃兵家常事”之說沒什麼區別。

很難準確地定義失敗,當然也難以定義創業成功。很多情況下,失敗只是暫時沒成功。

如果以常用的財務、經營年限等業績指標來衡量創業活動,也可以說是世俗定義的成功,能做大做強並存活長久的創業企業畢竟是少數,甚至可以說是小概率事件;歇業、虧損、經營終止、資不抵債、破產的創業活動才是大概率事件,是多數。

既然是多數,顯然更應該研究,更值得研究。現實是研究開展得很少,因為人們不願分享失敗,失敗的事實很多,能夠研究的卻很少。

失敗之恥並非只是外界的判斷,失敗者自身也這樣看,常見的做法是深藏心底。深藏失敗於心底的做法,無疑也在掩埋失敗的價值。

世界盃不相信眼淚:成大事者,從不放棄翻盤的機會

托爾斯泰曾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聯想到創業,有一段時間我這樣看:“創業成功的招法各不相同,失敗的原因無非是那麼些種。”

現在我想說:“創業成敗都還是有些規律可以總結的。”

創業是在高度資源約束條件下的社會化活動,資源約束意味著要整合資源,失敗進一步意味著資源損失。

在宏觀層面,創業失敗率的高低決定著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如何降低失敗率並降低創業失敗誘發的社會成本,恰恰是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關注創業失敗現象的基本出發點。

對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避免失敗,而是更好地管理失敗成本,將失敗成本限制在一定範圍內。

在企業層面,應該提倡試錯的文化,通過主動的試錯實驗,而不是被動的失敗反思,可以發現企業產品創新和經營活動中的潛在問題、發現客戶的真實需求,爭取主動性和前瞻性。

試錯有助於降低不確定性,提升多樣性,擴大機會搜尋範圍,積累資源和知識,因而需要鼓勵創新,允許失敗。預防失敗意味著失去機會。

錯誤和失敗不可怕,不懂得反思才是真的失敗。對於錯誤和失敗,如果能夠養成覆盤的思維方式,思考為什麼這個沒有做好,對後續的發展顯然有好處。

創業是在開拓新事業,是創業者生活和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錯誤和失敗所造成的悲痛感應該能夠引起創業者的認真反思。

由於創業者能夠對曾經的錯誤和失敗認真反思,對決策的評估就不會簡單地判斷結果是否達到預期,而是認真地分析當時決策的前提條件,這相當於深度的學習,效果應該更好。

世界盃不相信眼淚:成大事者,從不放棄翻盤的機會

創業過程中錯誤甚至失敗不可避免,但誰也不會鼓勵犯錯。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一定要避免犯致命的錯誤。

什麼是致命的錯誤?對創業來說,放棄或喪失信用就是致命的錯誤;忘記了創業的使命,一旦心態從能為客戶提供什麼轉變為從他們身上賺取多少錢,就容易犯大的錯誤。

呼籲社會理性地看待創業失敗,更加珍惜有意義的失敗,不停留或滿足於“鼓勵創新,寬容或包容失敗”,對提升創業質量、優化創業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企業家精神來說都會有好處。

編者說:

今晚10點,德國隊將對陣韓國隊,為出線名額展開生死一搏。

不論此次德國隊打贏與否,我們為何不把它當成是一個暫時過程,就像英國首相丘吉爾所說的那樣:“Success is never final. Failure is never fatal. Courage is what counts ”(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最致命的失敗,重要的是繼續前行的勇氣)。

延伸閱讀《翻盤》

推薦語:每個人都會失敗,但並非所有人都能走向成功,從失敗中學習是一種出色的技能。作者用靈活生動的語言講述了163位創業人士如何由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他們不僅要確保失敗和逆境不會毀掉他們的生活,而且還要從中產生偉大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