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閱讀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趙智生

第一,什麼是知識體系

假如你本、碩、博士畢業、上過N年學、考了N個證、讀過很多書、寫過很多材料,可以認為自己有知識體系嗎?答案:不一定。

知識體系一定是基於某個“載體”的,我們關注的是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是別人的知識體系。所以,如果不能把看過的書、考過的證、學習的經驗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那就不叫知識體系。

請允許我逼格一把。知識體系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通過收集知識、消化和吸收知識、創造新的知識、新舊知識交融的過程而形成的知識循環,它的本質是持續的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架構。

第二,知識體系和閱讀有什麼關係

知識和信息是兩碼事。我們每天看的微信、新聞都是信息,而你篩選、吸收後,利用他們創作了一篇文章併發布了出去,這才叫知識。而你的文章(新知識)又成為了下一個人的信息,這就是知識的大循環。

發現沒,想構建知識體系、打造知識循環,第一步就是去接觸信息,就是閱讀“他人的知識”。不管是看書、看文章、看視頻、看教程,都是在接觸信息,然後將其中對你有用的信息轉化成知識。所以,閱讀是構建知識體系的關鍵一步。

第三,怎麼通過閱讀打造知識體系

前面兩個核心環節如果搞明白了,那通過閱讀打造知識體系的步驟和方法也就容易多了。核心就三步:
(1)先大量閱讀,接觸新信息。就是說不要侷限於一本書、兩本書,而是要幾十本、幾百本的閱讀。也是說不要侷限於某個主題、某個領域的書,而是要多個主題、不同領域的書都要讀。

(2)對信息進行篩選。核心步驟:做筆記。怎麼才能證明我們將接觸了這麼多書的“信息”都變成了“知識”呢?方法就是做筆記,你肯定不會把一本書全部抄下來吧,肯定只抄5%左右,而這5%就是你篩選後的知識。

(3)創造新知識,並和舊知識融會貫通。這一步有很多方法:去寫文章,大量的練習寫作,不斷的創作新知識,也持續為別人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大量思考,反覆的把看過的書籍和自己以前就知道的舊信息聯繫起來。與其他人的溝通交流、大量的分享等等,這些方法都很有效

最後,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知識體系絕對是有分量的那一個。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我的建議是:先不要著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是先多讀、求真,搞清楚知識的基本內容,你的知識體系會自然而然形成而不是主動去“建立”。

這句話聽起來有些繞,甚至看上去有些矛盾。其實不是這樣的,下面,我就以著名哲學學者陳嘉映在一篇訪談裡的經歷為例子,來說明上述觀點。

一、閱讀的第一目的是求真,先理解書上的內容,千萬不要著急建立自己的體系

很多人,特別是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熱衷於向別人談論自己的“體系”,包括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商業模式等等。用一套自洽的理論,來解釋萬事萬物,從而讓自己具備一種言說能力和話語權力。我們常常在生活中見到一類人,特別能說,用俗話說就是“這人說話一套一套的”。

這樣的人,一定會失掉對知識、對真理的求真的動力,逐漸淪陷自己已經有的價值觀和所謂的“體系”裡。這樣的人即使讀再多的書,閱覽再多的東西,也無濟於事,因為他的體系已經封閉了,他會把所有與自己體系不同的東西,都剪裁、刪削成適合自己體系的內容,納入到自己的體系裡。

這樣的知識體系不僅不能進步,還會阻礙自己理解世界。

陳嘉映在一次訪談中說:我和民哲的區別在哪兒呢?肯定不是在學歷,誰能保證大學裡學到的就是合理的知識結構?這個問題我後來想清楚了,我與一般民哲的區別在於:不管我的知識來的順序是怎麼樣的,但是我努力讀懂那個東西,不像民哲,讀東西是為建立自己的體系服務的。

這句話絕對是學者的真知灼見,著急建立所謂知識體系的人,最終就會淪落成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侃侃而談不知所云的人。

二、廣泛、準確理解現有的知識,你的體系會自然形成,沒有訣竅,也不需要什麼太多的方法

但是,就像題主所詢問的,我們對知識的接受,肯定是要有體系、有秩序、有框架、有綱目、有範圍、有內涵才能理解,混亂無序的知識,肯定也是不行的。

我們既不能著急忙慌的去建立自己的體系,又要體系化的去理解知識,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呢?

很簡單:一個是求真,一個是多讀。

陳嘉映是50後,早年上山下鄉,接受知識就是混亂的,“黑格爾、莊子、貝多芬一齊來的”,很多完全不相干的知識同時去接受,確實有一個“體系”的問題。但是,陳嘉映的意見是,只要你求真,你真的去弄懂了那個東西的意思,不論是黑格爾、莊子還是貝多芬,那麼,這些各種各樣的知識會自然而然的在你的腦海裡得到歸類。

“一開始第一本書你也不知道它是幹嘛的,第二本也不知道,但是到了第四五本的時候,你自己就感到它有一個順序。”

因此,建立知識體系的要義,就是在弄懂每一樣知識的基礎上,努力獲取更多的知識,你的知識足夠大,你自己的基本的邏輯分析能力,就足夠讓你建立起現有的知識體系。

千萬不要著急先搞一個自己的體系出來,然後再把各種知識往裡裝。

以上。


danyboy

老子《道德經》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閱讀是件很快樂的事情,閱讀增加知識也是種聚沙成塔,從量變到質變的行為。





簡單一句話:通過點-線-面開始構建自己的初步知識體系,並思考價值-喜歡-擅長的三個問題,在閱讀中掌握標記-重述-行動方法。

閱讀前的三個自我提問

閱讀是一個習慣,需要時間培養,人不是電腦,做不到粘貼複製,所以要真正發揮閱讀的作用,必須回答好這三個問題:

1、這本書對我構建知識體系是否有幫助?

現在是不缺知識的時代,一不留神你就會陷入信息漩渦之中,你需要從信息中選擇所需內容,通過判斷這本書是否屬於你的知識體系之中是一個簡單的方法。只要它屬於知識體系範圍之內,對你來說就是有價值的。


2、我是否喜歡這本書所講的內容?

知識體系的構建可能是基於理性去建立,而非真正出於你的興趣去構建的。那麼這件事你可能也難以堅持下去,所以要問問這些內容是否你感興趣的?一般來說,能夠馬上用到的知識是最容易讓自己喜歡上的,而知識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建議大家從當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出發去設定知識體系範疇。

3、我是否會應用到書中的內容?

一個人對自己越擅長的事情會更容易去做,而我認為擅長並非你天生具備優勢,而是你開始行動,在實踐中獲取經驗,所以在讀書之前,建議你帶著自己的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去思考,閱讀後去實踐,通過應用培養自己的優勢。



知識體系構建的點線面

一個人的知識管理存在點線面的發展。知識體系建立我覺得就是提取點的內容,然後給各點連上關係之後的線條模型,最後把線條通過結合整理成面。

1、在工作中先精深一個具體點。例如你的工作是語文老師,那麼你就要首先把語文學科最基礎的文字理解,句式分析,文藝分析等東西吃透。

2、當精深自己工作內容之後,再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去進行線條發展。

例如我是語文老師出身,橫向發展我把自己的知識領域拓寬到歷史文化,政治文化,從而與文學文化進行線性結合。

3、當橫縱向發展之後,就需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從語言文字到關注歷史文化、政治文化,把這些看似獨立的線條知識發生關聯,形成網狀知識。

閱讀的三階段方法

1.標記 在閱讀時,在書上把第一次接觸的概念、與自己有共鳴、不贊成的觀點、能指導行動的建議等標記。

2.重述 抄錄之後要做的第二步是至關重要的,很多人的知識體系構建都敗在這一步。這一步重要做的是把點變成線的工作,重點不只是用自己的話重新闡述一遍,而是把現在抄錄的知識與之前積累的知識體系建立關聯。

3.行動 通過輸出去優化知識體系,發揮知識的價值是我們讀書的目的。這一步的原則是: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學習是一種浪費。 如果工作能用上所學內容是最好了,如果沒有,那就想著去把所學教給其他人。


總之需要學以致用,並且在行動過程中去重新梳理知識點本身和知識間的關係,不斷去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書方式,有的人涉獵天下,有的人獨領一道,自己喜歡而習慣的說不定就是最好的方式。不過在讀完一本書後一定至少要給自己腦中留下三個關鍵詞,那樣才有意義。


還有一句話,“溫故而知新”,覺得好的書要多讀,再次覽閱一本書會有不一樣的領悟。


秀逗大師

既然是通過閱讀,那我推薦一本書,堪稱知識界的“新華字典”,可謂看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名字就很牛,叫做《知識大融通》。


讀這本書是痛苦並快樂著。

快樂是因為初看書名,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出於功利主義,被關鍵詞“知識”加“融通”吸引。以為可以獲得一種融匯跨界知識的方法論。

這本書就是給無知者打臉、半壺水響叮噹者一記悶棍,看到什麼愛奧尼亞式迷情、伊卡洛斯精神、化約主義,已經不能在微博上大言不慚自己經歷過高三,已經到了人生知識巔峰之類的。


作者愛德華是國際生物學界翹楚,如今又在人文學科方面展示了他學識的廣博。寫著本書就彷佛在進行一次大冒險,知識的歷險,用他豐富的閱讀量和研究水平碾壓眾人,試圖在科學、人文、社會學科等方面,繪製一副巨大的藍圖,引導後來者按著這脈絡一步步知曉人類已探索到的知識寶藏。


一、先拋出知識藍圖

就知識藍圖來說,《知識大融通》的確是做到了極致:

知識覆蓋面極廣,從分子學、物理學等硬科學,到社會及人文科學、心理學、生物進化學、混沌學、倫理學、甚至宗教、文化和藝術 ,幾乎我們如今常見的知識範疇都一一涉及。

而且在這片廣袤的知識草原上,愛德華並非是把各個領域的主要理論和概念隨意拋灑出來而已,作為一個藍圖,當歷史上所有重要的信息擺在一張空白紙上時,愛德華做的最好的就是,將他們的主幹點亮,串聯成了一副真正的知識地圖,指引人將以前完全聯繫不到一塊的知識,拆解並重組,形成一個難以抗拒的綜合理論。這樣,才是“融通”真正的方式吧。

不過,這僅僅是融通的第一步,先鋪灑信息,再抓重點,而後吸收,羅列出自己的知識體系,才是每個人融通的經過。《知識大融通》也只是作為人類歷史知識探索的一個指路牌,將這一鍋熬製了幾千年的“大雜燴”呈現出來。想了解某個領域最著名的理論和概念嗎?到這裡來找找,一定能得到最準確的反饋,也可以通過它按圖索驥,找到其他關聯的信息。


二、要學會按圖索驥

打個不太好的比方,《知識大融通》可以當做跨界知識領域的“新華字典”,它把歷史上所有體系一一排列,你可以按照分類、時間去尋找答案,它精心整理在一起的方式會給人帶來諸多便利。但要靠這一本書便融通知識,可能是天方夜譚。首先它的龐大(33W字)註定不能讓人輕易總結出這麼多體系的融匯方法,其次它的廣泛也註定只是將重點主幹摘取出來,作為體系的先鋒部隊,先出來示人,讓人們對它有個初次印象,若想一眼看穿與其他體系的關聯,怕得費雙倍甚至更多的精力,去總結和梳理。

但是,僅此一點,對於大多數的我們來說,一次性見識這麼多體系理論和概念,也足夠了。所以,在當自己完成“讀萬卷書”之前,有這麼一本現成集錦放在眼前,就老老實實從頭到尾翻他個幾十遍,估計也得啃個好十幾次,才能真正將他們放到腦子裡吧。


三、不怕笨的人,就怕取巧的

話說回來,雖說是一本眾學科的知識集錦,在作者愛德華的文筆下,除了那些真的必須以專業詞彙表達的概念外,閱讀起來,還是很是愉悅,比如看到書中說“人腦是一臺紡織機,織出了科學和人文藝術兩個大分支。科學構建刻畫外在現實的巨大能力,藝術架構了起敘述、影像和節奏的方法”這類辭藻時,便不會覺得這是一本嚴肅謹慎的科學著作。就閱讀感受上,誇張點說,沉浸在大師營造的知識海洋裡,恍惚間也會讓人產生與有榮焉、靈魂得到昇華的錯覺,哪怕只是看了看這些理論,彷佛也能在個人氣質和談吐間增加一絲若有若無的書卷味。


也許這就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書是藥,治癒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染上的病,胸中有了東西,自然做人做事更有底氣。老一輩說人要有眼界,不外乎此。

“新華字典”在垂髫小兒初學時需常常翻閱,所以《知識大融通》也是一樣,值得人時常翻閱,才能吸收為己所用。帶著一張地圖上路,不怕前方路途遙遠迷失方向。


三飯姨

我今天將談的一個視角就是利用系統思維來建立知識體系。有時你很難將系統思維跟建立知識體系聯繫起來,即使能聯繫起來,還要克服如何應用系統思維有效的打造知識體系。

  • 第一重要性:系統【知識體系】是要實現一定的目的或功能。

  • 第二重要性:要素間的連接及其連接的內在邏輯就是結構。任何知識體系要站立起來,都需要結構。

  • 第三重要性:基於知識體系要實現一定的目的或功能來劃分系統邊界。說白了就是劃出範圍。

存量、流量、時間遲滯、增強反饋迴路

  • 知識講究是存量

  • 學習是流量,流量改變存量。

  • 學習有時為什麼會沒有效果,存量太小

  • 學習到認知有滯後性。知識的學習到思維的形成,思維的形成到心智中認知的改變,都會相應的有長時間的遲滯。這就好比病了要吃藥,但吃藥到病好會有一段時間的遲滯。


  • 學習要設計迴路,迴路有增強反饋迴路,要讓知識往好的態勢不斷增強。迴路需要設計。

  • 知識的存量就象那個雪球,學習會推動雪球往下滾動,雪球【知識存量】越大,雪球【知識存量】所沾上的雪【知識】越多。這樣的知識存量就往著一個更大的態勢發展。

找要素、找聯繫、設計結構

  • 閱讀書籍時,要拆解知識,在這裡要用到還原法思維,在拆解的知識裡尋找要素。

  • 大膽做減法,要素會很多,儘量減少要素個數。

  • 設計結構,為要素建立連接並識別連接的內在邏輯。

  • 表述知識,要素及要素結構來表述知識。

  • 通過表述把厚厚的書讀得薄薄的。

結論:

每一本書的閱讀都是基於系統思維及系統思維的方法來完成的。讀書是一個[設計知識]的過程。設計完後知識就會有結構。

書跟書之間也要設計結構,但這種結構的內在邏輯不容易識別,會比較困難,如果從系統的功能或目的來講,這種內在邏輯還是早晚會被識別出來。因為大腦裡有系統思維作為導航。

基於系統思維來建立知識體系,必然你要先掌握什麼系統思維,系統思維有哪些方法,系統思維有哪些核心概念。下邊的圖所涉及的關鍵概念要能掌握,每個概念其實對應的就是系統思維的一個方法。


認知框架

知識體系,其實是相對於知識點、知識線、知識面而言的。同時也是相對於舊知識體系而言的。在這些的對比下做定義:

知識體系,就是基於自我理念系統的技術及認知架構。

知識體系,並不是最高境界,這裡我細分展開一下:

+

學術之微:有自己的理念、靈感。

學術之術:能開發些小指標、技術,適用面不大。譬如武功招式。

學術之法:法就是技術的體系,如太極拳體系。

學術之道:領域內的自由。

+

如何建立知識體系?即how?

+

觀察。

閱讀。

思考。

猜想。

證明。

知識點(概念、符號、運算、線條、圖形、要素、信息)

知識線(集合、特點、方式、作用、因果、變化、原理、例外、公式、態度、要求)

知識面(環境、能量、要素關係、運行、制約、條件、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週期、歷史、循環、知與行、模型、結構、類別、等級、角度、秩序、競爭等)

知識系(哲學、理念、戰略、戰術、技術、細節、數字)(科學、藝術、人文)



urna風之度0

感謝大咖兄臺盛邀。個人淺見是閱讀有一個積累和沉澱,昇華,反芻過程。雜亂無目的索讀社科文本,久之會迷失思路,對茫茫世事有憤而無主宰。古往今來,斥讀書人為百無一用,此其來有自。生活無序,自校門而涉人世,謀生為第一要務,至於探索興趣愛好領域,須在稻梁之謀不成隱憂之後,建立知識體系若在事業領域,當然可以按照教育大家所言,由淺入深,步步為營,厚積薄發,組成完整輪廓,再抽絲剝繭,去皮存骨……信息智能化時代,體系只是一個粗線條,每個人形如蜘蛛,蒐集整理對自已有用的,而不僅僅是自已偏好的。功利化大於心水化。所以,這個問題沒有標案,但求人人愛我,自然我愛人人。不斷追求,體系就是建構,放棄自我,所有架構形同虛設。

請方家指教,謝謝


楊雨絲


散木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