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腳踩黃泥搞創業,製造燈具賺億元,創造奇蹟

代明生是四川省德陽市恆達燈具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剛從工地上回來,鞋上沾滿黃泥,淳樸的模樣與人們印象中的企業家並不沾邊。說起公司的產品、談到未來的商機,代明生感到很自豪,他笑稱自己“作為踩著黃泥巴長大的農民,創下這麼大的家業不容易”。

他脚踩黄泥搞创业,制造灯具赚亿元,创造奇迹

然而,回憶當初外出打工再返鄉創業的過程,代明生直言,“最辛苦的時候都想放棄了”。1987年,不到20歲的代明生在德陽市中江縣凱江絲綢廠找到了第一份工作。5年後,當他從一名普通的機電工人幹到技術科科長時,凱江絲綢廠破產、改制,代明生下崗了。隨後,他來到江蘇省丹陽市打工。代明生愛琢磨事兒,當別的農民工想著如何在操作檯上多打磨幾個元件、組裝幾臺機器時,他已經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打算。

代明生租下一間300平方米的廠房,跟家人和朋友借了20萬元啟動資金,召集10多名工人,走上了創業路。“辦廠的前半年,各種開銷就靠吃老本。半年後,我們有了第一個工程——給中江縣御河大酒店安裝庭院燈,十幾盞燈造價3萬元,能有5000元的利潤。我真是太滿足了!”代明生說,這一單工程帶給他最直觀的效應是再接訂單時,他可以帶著客戶看這個樣板工程,讓客戶心中有數。

他脚踩黄泥搞创业,制造灯具赚亿元,创造奇迹

“我們是德陽市唯一一家做市政燈具安裝和製造的企業,之後的每個月都能接到訂單,實現了保本運營。”1998年年初,國內路燈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基於安全考慮,鋼質路燈杆開始廣泛應用。代明生開始琢磨在沒有設備的情況下,如何實現鋼質杆的生產。“進口一臺生產設備,要1000多萬元,想都不敢想。我開始自己畫圖紙,採用人工操作千斤頂產生壓力的模式製造鋼質杆。”代明生說,悶頭畫圖的日子裡,別人一打開他的辦公室就會發現滿地都是圖紙。

就這樣,代明生最終完成了鋼質杆的生產,此項技術還獲得國家專利。靠著這項技術,代明生的工廠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當他賺到第一桶金後,生產設備的成本也降了下來。“工廠必須向機械化邁進了。”代明生又有了新的打算。

他脚踩黄泥搞创业,制造灯具赚亿元,创造奇迹

2003年,代明生又租下30畝地,蓋起新廠房,靠著組裝的生產設備提升生產力;2010年,代明生把工廠搬到縣裡的工業區,再租下60畝土地,實現全機械化生產,年銷售收入超過6000萬元。趁著工廠發展的紅火勁兒,代明生計劃投入1億元,加蓋3.6萬平方米廠房,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在集成式LED模組研發和4G通訊方面做文章。

如今,代明生的企業年產值已上億,其燈杆產業已發展到第四代。指著窗外的工地,代明生說,項目建成後,將年產集成式LED模組10萬套、一體化LED節能照明產品10萬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