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脚踩黄泥搞创业,制造灯具赚亿元,创造奇迹

代明生是四川省德阳市恒达灯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刚从工地上回来,鞋上沾满黄泥,淳朴的模样与人们印象中的企业家并不沾边。说起公司的产品、谈到未来的商机,代明生感到很自豪,他笑称自己“作为踩着黄泥巴长大的农民,创下这么大的家业不容易”。

他脚踩黄泥搞创业,制造灯具赚亿元,创造奇迹

然而,回忆当初外出打工再返乡创业的过程,代明生直言,“最辛苦的时候都想放弃了”。1987年,不到20岁的代明生在德阳市中江县凯江丝绸厂找到了第一份工作。5年后,当他从一名普通的机电工人干到技术科科长时,凯江丝绸厂破产、改制,代明生下岗了。随后,他来到江苏省丹阳市打工。代明生爱琢磨事儿,当别的农民工想着如何在操作台上多打磨几个元件、组装几台机器时,他已经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打算。

代明生租下一间300平方米的厂房,跟家人和朋友借了20万元启动资金,召集10多名工人,走上了创业路。“办厂的前半年,各种开销就靠吃老本。半年后,我们有了第一个工程——给中江县御河大酒店安装庭院灯,十几盏灯造价3万元,能有5000元的利润。我真是太满足了!”代明生说,这一单工程带给他最直观的效应是再接订单时,他可以带着客户看这个样板工程,让客户心中有数。

他脚踩黄泥搞创业,制造灯具赚亿元,创造奇迹

“我们是德阳市唯一一家做市政灯具安装和制造的企业,之后的每个月都能接到订单,实现了保本运营。”1998年年初,国内路灯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基于安全考虑,钢质路灯杆开始广泛应用。代明生开始琢磨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钢质杆的生产。“进口一台生产设备,要1000多万元,想都不敢想。我开始自己画图纸,采用人工操作千斤顶产生压力的模式制造钢质杆。”代明生说,闷头画图的日子里,别人一打开他的办公室就会发现满地都是图纸。

就这样,代明生最终完成了钢质杆的生产,此项技术还获得国家专利。靠着这项技术,代明生的工厂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当他赚到第一桶金后,生产设备的成本也降了下来。“工厂必须向机械化迈进了。”代明生又有了新的打算。

他脚踩黄泥搞创业,制造灯具赚亿元,创造奇迹

2003年,代明生又租下30亩地,盖起新厂房,靠着组装的生产设备提升生产力;2010年,代明生把工厂搬到县里的工业区,再租下60亩土地,实现全机械化生产,年销售收入超过6000万元。趁着工厂发展的红火劲儿,代明生计划投入1亿元,加盖3.6万平方米厂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在集成式LED模组研发和4G通讯方面做文章。

如今,代明生的企业年产值已上亿,其灯杆产业已发展到第四代。指着窗外的工地,代明生说,项目建成后,将年产集成式LED模组10万套、一体化LED节能照明产品10万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