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周|給膀胱加上「開關」,打破「社交癌」魔咒

2009年,國際尿控協會(ICS)發起國際尿失禁周(WCW),並將每年6月的最後一週定義為國際尿失禁周,並在此期間進行世界範圍內的尿頻、尿急、夜尿和尿失禁等尿控相關疾病普及,目前已連續舉辦八屆。國際尿失禁周在2010年由中華醫學會泌尿分會尿控學組首次引入中國。

尿失禁周|给膀胱加上“开关”,打破“社交癌”魔咒

“尿”不自由,中年女性生活暗淡無光

焦慮、抑鬱!今年41歲的陳女士是一名教師,家裡老人孩子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美滿,自己的事業也處在上升期,一切都很美好,可是三年前的一次尿路感染,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感染控制過後,陳女士出現尿頻尿急伴排尿困難,斷斷續續排不乾淨,每次小便對她來講都是一種折磨,即使靠雙手緊壓下腹也無法獲得“排空感”。

輾轉求醫的陳女士來到仁濟泌尿科盆底中心呂堅偉教授這裡,經過呂教授確診為“神經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礙,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約肌協同失調”,簡單理解就是因為主管排尿的神經不能準確向有關組織送達“開”、“關”的信號。陳女士與今年年初在呂堅偉教授的建議和手術下,植入了膀胱起搏器,現在她每天排便次數恢復到了生病前,也解決了排尿困難的問題,一個小小的“開關”讓她獲得了新生。

骶神經調控臨床示範中心成立

據統計,我國18歲以上人群受到尿頻、尿急、尿痛、尿失禁、尿瀦留等排尿功能障礙性疾病困擾的人群高達16.6%,且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處於慢性疾病的前10位,並高於糖尿病的發病率。這些疾病不僅可導致膀胱和腎臟的感染,而且已經超過呼吸系統疾病成為影響人類生活質量的5大慢性疾病之一,對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在運動、日常行為及睡眠方面影響最大,還讓病情嚴重的患者羞於走向社會,因而被稱為“社交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