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食疗二三事

湿邪是中医里很常见的致病因素,它的形成有外部环境和人体内部原因。

现在我国进入了暑伏季节,湿度大,这样的气候下我们人体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热和湿,这是湿邪形成的外因。

人体湿邪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有很多,如过量饮水,运动量不足,喜欢吃肥甘厚味等,这导致体内脾胃运化失常,就产生了内湿。大家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来辨识“湿气”,从而调整生活习惯,防患疾病。湿气重的人会出现四肢困倦、头重乏力,胸闷不舒、大便黏腻等表现。

辨识“湿邪”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自我感觉

比如即使您睡眠时间很充分了,但起床后还总觉得很困卷、乏力、觉得头沉、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东西在裹着,懒得动弹,那么,就要怀疑身体里是不是有湿气了。中医里讲“湿重如裹”,就很准确的形容了湿气重的症状,这就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衣服一样,很不舒服。

第二个方法是观察大便

如果每次排大便都黏腻不爽快,冲马桶总冲不干净,总有一些黏在马桶壁上,那么也说明体内有湿气。


健康时报

湿气过重这一情况的发生,能够给机体带去的困扰是不少的。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湿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机体的脏腑问题。中医上认为,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液,此时机体就容易形成水湿内停的情况,因而此时停留在患者肌表和肌肉之间。如果风邪外袭和湿气内阻,则可能会最终影响到患者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使得其水液的运化失常,而导致湿气过重情况的发生。


一般来讲,外界的湿寒邪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机体的内湿,从而影响其脾胃的水谷运化,最终形成痰湿瘀阻。如果大家长久居住在环境湿寒阴冷的地方,此时往往就会由于外湿伤经络,从而使得其发生气血瘀滞和经络受阻的情况,最终导致其气机运行不畅的情况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大家比较贪吃一些寒凉之物,此时也很容易损伤机体的阳气,使得其脾阳出现不足的情况,最终引起湿气过重症状的发生。从中医的角度上看,肝主情志,如果机体长期处于心情不好的状态,此时也会使得其肝气发生郁结的情况,最终出现气机的不畅,阻碍正常运化和疏泄,使得机体出现湿气过重的症状。



医联媒体

湿气是中医术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常听到由于湿气重而导致身体疲乏、头痛头晕、腰酸背痛等。从中医角度来讲,湿气对人体脏腑、气血、筋骨、肌肉及经络等器官功能影响极大,有碍身体健康。

导致人体湿气过重大致有以下五种原因,如:


1、脏腑:中医认为,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液,就容易形成水湿内停,故停留于肌表肌肉之间。风邪外袭、湿气内阻、因肺气不宣或房事过劳等,都会影响到肺脾肾的气化功能,水液运化失常导致湿邪气伤身。


2、环境:中医认为,外界湿寒邪气会加重和产生内湿,影响脾胃水谷运化,形成痰湿瘀阻,使气血运化营养输布不利。如果长久居住在环境湿寒阴冷的地方,就会由于外湿伤经络,损气血,使气血瘀滞,经络受阻,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水液代谢不利。


3、饮食:日常生活中,如果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很容易损伤阳气,导致脾阳不足,引起湿气症状。


4、气血虚弱:气血不足,瘀血内阻,经脉不利,脏腑功能减弱,脾胃运化受限,经络瘀阻,水液停滞,聚而生痰,影响到水液代谢和输布。


5、情绪:在中医角度看来,肝主情志,如果心情不好,就会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脏腑机能,阻碍运化和疏泄,使水液停滞积溜。


日常生活中,预防和祛除湿气可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饮食: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苋菜、赤小豆、扁豆、冬瓜、薏米、绿豆、西瓜翠衣等,扁豆具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一定要少吃或者不吃生冷食物,因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造成脾虚胃寒。


第二、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加速人体机体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脏腑运化功能。运动排汗还可以平衡荷尔蒙分泌,能够达到祛湿强身的功效。


第三、内服中药调理:二妙丸、健脾丸、五皮饮等中药汤剂或者是复方制剂,可以调理和改善湿气引起的诸多不适症状。


另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屋内空气流通、叠、保持衣物干爽,不要睡地板,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避免淋雨和涉水。


家庭医生在线

湿气重,一般是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湿气,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导致湿邪侵袭引起的。湿气重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会引起长痘痘,因为湿气会引起体内内分泌的失衡,造成脸上油腻,从而引起痘痘。除此之外,湿气重的人还会出现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等症状。

可以通过起床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方法是这样的: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看自己是否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自己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或者看你的舌头:舌苔厚腻是湿病的经典表现,它常在机体还没有表现出突出病态态势时就有所表现。看舌苔以清晨刚起床的最为准确。洗漱时: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刷牙时: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祛除湿气:

1、薏米红豆汤是祛湿佳品。体内有湿气,喝薏米红豆汤的功效很显着的。

2、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3、饮食清淡适量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应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4、避环境的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手机用户51931606506

湿气往往跟人的五脏之一脾紧紧联系在一起,脾虚之人体内湿气重,容易发胖,脾的主要功能之一,运化水谷,把人所需要的营养输送给人的细胞,而细胞代谢的产物和水分混合性物质就是湿气,湿可以理解为人体内的毒素,通过脾的功能将这些废品排出人体外。 人体的湿从哪来? 基本上都是吃出来又排不出去的垃圾。一般而言,各种肉类、海鲜等,最容易产生湿。而多吃谷物和蔬菜水果,则不大容易形成湿。 可能有人不解,为什么多吃肉食和海鲜会产生大量的湿呢?不知大家看过农村杀猪没有,通常猪在死前会拼命挣扎,这种动物临死前的绝望,会在体内产生大量的应激毒素,其目的就是要将毒素传递给吃它的动物,从而让吃它的动物以后不敢吃不爱吃,这是一种生物的自保现象。 但我们人体又离不开肉食,因为它是一种很好的蛋白质的补充来源,因而,现在的杀猪,都实行电击法,猪在上刑场前,放着音乐,在不知不觉中,被电晕,不等你释放出毒素,就被放了血,这样我们吃的肉中,毒素含量被降到了尽可能低的地步。 而我们人就不一样了,我们是杂食类动物,我们的肠子很长,因而,过食肉、海鲜(海里的动物,在出水前,也会释放出大量毒素)类食物,会导致毒素在体内的淤积,因此,我们需要多吃蔬菜、水果、谷物,来分解其毒素,这样人体才会健康。这就是果蔬汁能够排毒的道理。 人体能排的出去的垃圾,就是我们看得到的大、小便、汗液、呼出的废气等,而看不到的,就是湿。通常,这些湿寄居在我们的皮下脂肪里,或者说,是皮肤腠理之间。如果湿过多了,就会在内脏里寄居起来,从而影响我们的气血运行。 人体如何来排湿? 人体是智能的,有一套自保功能,其自保顺序是,先保大脑,再保内脏,然后是肌肉,最后才是皮肤。湿大多是毒,是垃圾,应尽可能少存在于人体,人才可以健康。因此,人体会把湿毒尽可能地排除到体外,而最后表现在皮肤上,让你看得到的,就是形成的各种青春痘、荨麻疹、风疙瘩、脚气、疱疹、手足口病等,只要是皮肤上出现自内而外形成的不良现象,一般而言,都是人体自保的一种排毒过程的体现。因此,切不可人为地使用药物来压制它,阻断其排毒的通道,否则,湿毒就会被憋在体内而发不出来,从而导致内脏的功能受损。最后,是不长青春痘了,该长癌了。 人体的湿从哪排出呢?前面已经说了,大、小便、汗液、呼吸,这些都是排毒通道,当你这些系统受阻后,人体的湿毒就会被憋在体肉。如果一个人正气较足,还可以往外顶。如果你出汗系统正常,你就会在皮肤上长出青春疙瘩包来,但是,如果你不爱出汗,汗腺被堵住了怎么办?湿就会从关节处走?形成关节肿胀疼痛。这刚好印证了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 为什么湿走关节?你吃过大骨头棒子吗?如果你吃过就会明白,关节是不是比皮肤的空隙大啊?因为别的地方都堵住了,所以,只能走空隙大的地方。那些凡是容易关节痛的人,如果不是退行性病变的,像类风湿、痛风等,基本上都是体内的毒素太多了,同时,这类人体的正气还算足,所以才会往外顶。不信你问问,凡是爱吃肉、海鲜的人,最容易得这些病,而素食者,很少会得,这就是道理所在。 人体是可以排毒,但于娟又天天熬夜,错过了排毒的时间,产毒的能力远远大于了排毒的能力,所以,才会得癌。这些都是教训。 因而,当你发现一个人的手关节、膝关节比周围的皮肤明显黑时,你就应该知道,这个人的湿很重了,此时调理还来得及。如果发展到全身皮肤都黑时,说明湿毒已经侵蚀到内脏了,包括肺、肝、肾这些解毒器官,再发展,就是得癌或者是心脑血管病了。再调理,就晚了! 关于如何排湿的问题,其实,常做刮痧、按摩,是重要的排湿手段,大家可以做 判断“体内有湿”的简易方法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的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为什么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很多人的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人体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然而,有湿呢?那就有点难办了,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方法越多,就意味着这个敌人特别狡猾,更难对付。 湿是无孔不入的。湿邪伤人时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有病之人的体内,肯定是顽固的湿邪在作祟;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还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的黏腻性让大便停留在肠内,久而久之,粪毒入血,百病蜂起。 再者,还可以根据大便的颜色来判断。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说真的,现在像如此健康人的大便还真不多见,多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也少。是什么原因导致大便颜色成为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形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现在反以肉食为主了,荤素搭配极不合理,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问题。 如果你每天早上7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缠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裹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自己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看舌观指,辨证养生 我们养生保健要因人而异,但也并不是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养生之道。怎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属于自己的养生方案呢?有一个基本点,就是辨寒热。这一点,我们只要跟着感觉走就行了:寒性体质的人比较怕冷,喜欢温热的饮食;热性体质的人怕热,喜欢凉性的饮食。我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适就可以了。此外,不管是寒性体质的人还是热性体质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体内的环境还会发生变化,有时是偏寒,有时又偏热,这就要求我们经常留意观察自己体内的寒热情况,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这里有两种简单的方法。 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后,洗漱完毕,不妨抽出宝贵的一秒钟,看看自己的舌头。中医里讲: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它能敏感地反映出人体寒热。如果体内寒热均匀,那么,我们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而润泽的,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过于白,滑而湿润,那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发黄带腻,那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头赤红无苔,那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了。 还有一种方法,更为简单适用,就是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正常的月牙占整个指甲盖的1/5左右,如果远远不及1/5,那说明我们体内有寒,如果远远超过1/5,那说明我们体内有热。正常的月牙应该是奶白色的,越白越健康。每个指甲的根部都有可能出现月牙,但是,它们的含义却不一样。一般来说,健康之人的拇指和中指应该出现月牙。拇指通于肺,中指通于心,这两个指头上的月牙正常,就说明我们的身体寒热比较适中,不会有什么大的健康问题;小指上一般没有月牙,如果出现月牙,说明肾中有热。当然,也有人说:“我10个手指头都没有月牙。”这还得区别看待,如果是从小没有,这说明你是寒性体质;如果是以前有现在没有,那说明你体内寒气较重,平时需要多做祛湿的工作了 体内湿热中医怎么调理? 体内湿热,有哪些症状? “最近几天,我嗓子很难受,总感觉喉咙里有痰却咳不出来,还觉得浑身黏糊糊的,医生说我体内有湿了。有没有什么办法祛湿呢?” “从中医角度讲,湿气侵袭到上焦,就会出现有痰难咳或早起痰多的情况。湿属阴,热属阳,阴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寒热并存,就会出现湿热体质。湿热天气,这类人还会出现浑身黏糊糊的感觉。”长期遭受湿热侵袭,体湿的人就会出现倦怠、不想动弹、脸上出油多、头发容易脏、舌苔腻等症状。还有不少人早上起来后口臭,不想吃饭或者吃饭后觉得胃胀,大便稀、黏,排起来费劲等症状。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现脸上长“痘痘”、白带增多发黄等现象,也可能受湿热侵袭了。 30~45岁的人湿气比较重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湿热的侵袭,尤其是30~45岁的人,属生命中“土”的年龄段,体内湿气比较重,夏秋之交属中医所说的“长夏”季节,也对应五行中的“土”,内外相合,湿上加湿,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如果湿热侵袭到小孩,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大便不顺畅。如果湿热侵袭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现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状。 饮食调理,多吃芳香食物 湿热天气,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调理呢?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小方法,不妨试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茶: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脾湿也是现代都市人群的一个体质 从中医上来讲,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怎么理解运化与受纳?我们可以把人体的胃理解成一个粮仓,你所吃的任何东西,都能保存到里面。那么,脾的功能就是物流公司。你要把仓库(胃)的东西,经由这个物流公司,运输到你身体需要的部位去。如果物流公司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就是脾胃不合了。脾胃不合就会导致我们之前所讲的那些疾病的发生。但这些疾病在中医里,不叫胃炎,也不叫十二指肠溃疡,而是叫胃脘痛。常常是由于过饥过饱所致。 那么,为什么说脾湿也是现代都市人群的一个体质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普遍自身工作和精神压力较大。再加上饮食上的过剩,运动量减少,于是,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积留在你体内的这个东西,我们就管它叫湿。 风邪加脾湿就是风湿 体内有湿,外感风寒。风邪与湿相相合,就成为风湿。比如我们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等,在中医上就叫做痹症。天气变化的时候,人的四肢冰凉,或者是有疼痛的感觉,往往是和你体内有湿有关的。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比如小河沟在冬天来的时候,河水就会结冰。那么,如果你体内的湿气很多,在感受风寒之邪的情况下,你的体内也会结冰、堵塞。 寒性的东西有一个特征,寒主收引、凝滞。收引、凝滞在你体内发生了,经脉就会堵塞,从而引起周身疼痛。 平常人怎样自我判断有脾湿呢?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食欲减退、便不成形,胃脘痛,四肢厥冷,舌苔黄腻等症状就是脾湿。它多数伴有嗜好茶茗,运动量少,形体偏胖,思虑过度等因素。 那么,我们怎么化湿呢? 脾湿、阴虚、内热往往是相合为病。比如说湿热,以冠心病为例。目前,很多人都得了冠心病。在中医里面,我们不管它叫冠心病,我们叫心痛,或者是真心痛,或者是胸痹。导致冠心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种是极为常见的,就是“痰湿瘀阻型”。这个痰,不是我们吐的那个痰,而是广义的痰。痰在我们的体内,分两种,一种叫有形之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叫无形之痰,就弥漫在人的上、中、下三焦,弥补在你气血周身无处不在的湿气。这个,我们也称之为痰。 你具备了这个内在的危险因素,在外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痰聚成核。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像女性的这种乳腺结节,也是一种湿。久而久之,聚之为结,聚之为核。痰湿瘀阻型冠心病也是这样的,你体内的这些湿多了,时间长了,瘀阻在你心脏周边的毛细血管里边,造成大面积的瘀阻,就会导致你胸闷、胸憋。 阴虚、内热、脾湿三合一疗法 阴虚、内热、脾湿三者往往互相夹杂在一起,都存在于体内。只是可能一个人他的内热相对多一点,或者是阴虚相对多一点。年轻人以内热为多见,老年人以肝肾阴虚为多见。较为肥胖的人,爱思虑的人,少运动的人,往往多脾湿。在养生的时候,应该三者综合起来考虑。 浓茶喝多了不是好事 痰湿、脾湿,现代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有这些病症,主要是跟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系。比如喝浓茶,大家要记住,喝淡茶有利于养生,它可以清热。但是浓茶喝多了,就会伤脾,因为茶是寒性的。脾伤了自然会出湿。还有就是因暑贪凉 比如从冰箱里拿出来西瓜就吃,或者倒凉啤酒拿过来就喝,同样对脾有伤害。


b19690701

引起体内湿气重的原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外湿侵滞,再一个就是内湿。

一、外湿侵滞引起的湿气重:

夏季毛孔都是张开的,比如经常淋雨、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经常穿湿衣服、太冷衣服穿的少、夏季办公室空调温度开得太低、长期水中作业、久居地下室等,湿邪就很容易侵袭人体,留滞不去,就会造成湿气重的表现,这种湿气一般停留在肌表,关节等处。特别是身体素质不够好的人,尤其易受湿邪侵袭。

正确做法:外湿的症状可以采取驱风除湿等措施来避免。如切勿淋雨、特别是天气干燥很久以来下的雨,淋雨了要及时换洗干净衣服,洗头了要及时吹干,特别是晚上不要湿发就寝,以防湿气入体;天冷要保暖以防寒气入体,平时要适当地开窗透气,不要让房间内的潮气太重。

二、内湿引起的体内湿气重:

1、久坐不动

长期久坐不动,没有体力消耗,身体代谢自然变慢,身体的运化能力就随之降低,活力不足导致阳虚。

正确做法:多多运动,运动生阳,尤其是能让身体出汗的运动要把皮肤这扇窗户打开,借助运动产生的热量将湿气“蒸腾”出去。

2、睡眠不足

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眠不足的人通常活力不足,机体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身体自然低迷。

正确做法:保证睡眠时间,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还有,每天增加体力消耗会让睡眠质量更高。如果有失眠的情况,可以试试吃点灵芝孢子粉,有助于安神睡眠!

3、饮食口味过重

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加之胃肠动力不足,就会阻塞经络成为能量垃圾。

正确做法:饮食宜清淡适量,三餐从简甚至短期断食,多吃粗纤维,减少身体的运化负担。

4、长期节食

不仅是胖人,瘦子体内也会有湿邪。比如你依靠节食来保持身体,体内的“火力”就会不旺,因为缺乏制造“火焰”的原材料。

正确做法: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健康瘦。不要轻易采取伤害身体的节食减肥法。

5、便秘

机体最天然的排湿途径就是通过大小便,而如果便秘的话,排出途径不顺畅,就会导致湿气重。

正确做法:多吃排湿缓解便秘的食物,如蒲公英荷叶、海带、紫菜、冬瓜、绿豆汤等。缓解便秘,可以每天喝一杯酸奶,酸奶中加入5ml苏麻油效果更佳!苏麻油中含有丰富的阿尔法亚麻酸,不光对于清肠有很好的作用,它还可以清血,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其作为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食用油,有很好的润肠作用,可以缓解便秘,而且能解决肠燥问题。

6、吃多过冷食物

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比如夏天吃多冰棍伤了脾脏,影响体内水分的排出,多余的水分停滞在体内就形成了湿气。

正确做法:就算是夏季也不可贪多生冷的食物。

7、思虑过重

脾主运湿,思虑过重会损伤脾胃运化,脾一虚,无以运湿则湿气重。

正确做法:阳气不足的人,容易情绪低落,消极悲观,越是如此,阳气越是虚,更无力化湿,因此,请立即调整心情,让阳光照进心中,积极起来,多笑多喜悦,必能化湿。

8、长期过量饮酒

长期过量饮酒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也会加重我们人体内的湿度。中医上讲,酒助湿邪。正确做法: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控制饮酒的量和次数,更不要借酒消愁。

温馨提示:外湿和内湿皆非一蹴而就

日常不妨用两款中草药茶健脾祛湿哦!

蒲公英荷叶茶:蒲公英根1g,荷叶2g

玫瑰花瓣0.5g

方解:

蒲公英性寒,味甘、微苦、入肝胆经。清热解毒、利尿散结,又被成为“尿床草”,其利尿祛水效果佳,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更多的水分哦!并且还可以排肝毒,保肝护肝!

荷叶, 味苦性平。归肝、脾、胃经。 可消暑利湿,健脾升阳,内体湿气重,根本原因是脾不好,很多人说薏米可以祛湿,但其不能健脾,所以用荷叶对于健脾祛湿会更好一些。现代研究表明,荷叶也有降血脂作用,和蒲公英搭配,消脂瘦身效果佳!

蒲公英和荷叶都属于凉性的,如果脾胃寒的人可以加入玫瑰花一起泡水,玫瑰花还可以疏肝解郁,很多脾虚湿气重的人,也会有肝郁的情况,所以三者搭配效果更佳,可以将三者做成荷叶蒲公英茶包,每天泡一包代茶饮即可。

蒲公英龙须茶:玉米须1g,蒲公英茶0.5g、玉竹0.5g、玫瑰0.3g。

方解:

玉米须又称为龙须,中医认为,玉米须性平,味甘,能利水、消肿,对肾炎、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有效,还可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

蒲公英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去火消炎,利尿排毒,对各种炎症及女性乳腺增生和乳腺炎有很好的疗效。 蒲公英又称“尿床草”,可见其利尿效果绝佳,能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增加排尿量,对尿量少和小便短赤有特效。

玫瑰花可以理气解郁、养胃护肝,玉竹能生津和增强免疫力,四种中药协同增效,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体湿的人可以常喝蒲公英玉米须茶,不仅能祛湿而且能降低三高,强身健体。女人喝,还能起到美容作用,能让肌肤更白皙。


一生的感悟

对付湿气重 可以多吃这些东西

1、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薏米红豆加桂圆

2、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薏米红豆加百合、莲子

3、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薏米红豆加生姜

4、肾虚:薏米红豆加黑豆

5、脚气:薏米红豆加黄豆

6、咳嗽:意米红豆加梨

7、食欲不振、身体羸瘦:薏米红豆加山药

8、泄泻、腹痛、糖尿病:薏米红豆加南瓜

9、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薏米红豆加芡实

10、孕妇:减薏米,加少量黄芪、党参

11、产妇:减薏米,加大枣、小米、红糖


笑个不停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气,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哪些人容易受湿邪侵扰呢?

1.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的人。他们通常紧闭窗户,室内湿度高又不排湿,长期如此,身体定会受影响积聚大量湿热之气。此外长期涉水的工作人员也是易受湿邪侵扰的对象之一,如经营水产业的工作人员,游泳运动员等。

2.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3.老年人和女人。湿气重一般出现在老年人和女性朋友的身体里,因为老年人岁数较大,湿气都是长时间积累成的,所以很多老人会得老寒腿、类风湿关节炎。而女性朋友在中医上都属阴,更加的容易积累湿气。女性湿气重会引起痛经、月经不准时,到了冬天手脚冰冷,面色苍白等。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雀斑加重,甚至出现肠胃炎。口腔症状比较明显,舌苔白厚。

怎么辨别自己是否湿气太重呢?

1.看齿痕:对着镜子张开嘴,仔细观察舌头,如果舌体胖大、舌头两侧有牙齿印、舌苔很厚、发黏,那就证明体内湿气过重。

2. 看便便。大便不成形,颜色发青,长期便溏。

3. 看精神状况。身体疲惫,容易困倦,记忆力减退,有头昏脑涨之感。

如何祛除体内湿气呢?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那该怎么祛除体内湿气呢?

1、食疗

薏米,可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

赤小豆,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久服令人瘦”,还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2、运动

运动出汗也能祛除湿气的。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体内湿气排不出,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都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3、日常生活

①、夏天不要贪凉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地板中,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②、减少室内水分。可利用空调或抽湿机等排湿工具,减少室内水分,保持干爽。晴天可打开窗户通风。

③、避免淋雨和涉水。别让水分湿气包裹你的身体(淋雨后要及时换上干衣服)。

④、保持衣物干爽。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被子(垫絮)要经常晒。

⑤、洗浴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特别是脚部。

4、足浴泡疗

人的踝部以下有66个穴位,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息息相关。用热水泡脚能更好地刺激经络,振奋人体的脏腑机能。尤其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加之空调的大量使用,人们普遍喜欢吃凉的食物,所以体内多寒、湿之毒,用热水泡脚,有助于驱寒除湿,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养美健康生活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重的人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异常,如身体困倦、身体四肢沉重、食欲不佳、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等。那湿气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呢?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不良生活习惯,尤其是以下这6个,如果不赶紧改掉,湿气就会一直缠上你。

湿气是怎么引起的?

1. 睡不够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2. 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3. 口味重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4. 喝大酒

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5. 爱吃凉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易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6. 老坐着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

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红豆薏米绿豆粥

材料:红豆、薏米

做法:

1. 红豆和薏米泡水洗净;

2. 把红豆和薏米一起放锅里;

3. 放适量水,按煮粥程序完成(时间根据自己锅具掌握时间);

4. 放入适量冰糖即可。

注意:红豆薏米粥千万不能加大米,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

祛湿,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


草根问答

阴阳相交则生湿,如同天地雨雪之形成;人体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