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文苑」稷山县南位、西位、东位地名考

读黄建中介绍后稷史料有感

稷山 胡根庆

姬弃历史建奇功,

教民稼穑济苍生。

种艺五谷分外香,

饿殍不再人兴旺。

洪水泛滥恣睢狂,

禹王治水孤军忙。

姬弃受命鼎力帮,

水流入海民无恙。

说尧禅位舜统领,

大道为公留美名。

波匿观河穿时空,

姬弃丰功后人颂。

滚滚长江掀狂浪,

多少英雄淹其中。

唯有姬弃后人仰,

历史天空耀巨星。

稷山稼穑源流长,

弘扬历史代传承。

2018年6月27日

写于村邻家娱乐场旁

「稷山文苑」稷山县南位、西位、东位地名考/稷山 黄建中

稷山县

南位、西位、东位地名考

稷山 黄建中

南位村属于稷山县化峪镇,位于县城西北十余公里;西位村、东位村属于稷山县翟店镇;位于县城西南约二十公里。

以前传说:南位原名扬善村,因村中失火,向南迁移了大约一华里,故名南位。西位村原名位村、岳李村。元末有宁姓二兄弟,在山东惩处恶霸后,经算命先生指点,落脚处需有西字,于是老二落脚陕西省郃阳县西旺村,老大落脚于岳李村,因村名没有西字,经宁姓村民发起,将村子向西搬动了位置,故名西位。而东位原名魏村,后衍生为位村,元初分为东西两村,故名东位、西位。

笔者对此颇为怀疑,经查阅史料,发现这三处村子的得名与南北朝时的东西两魏和北周北齐时的对峙有关。

两魏、北周、北齐时,从现在的新绛开始,经稷山,一直到河津的黄河边,是双方对峙的前线。西魏、北周沿汾河、峨嵋台地设置了两道防线。以玉壁城为中心,沿汾河构筑了横桥堡、柏壁城(以上在今新绛县)武城城、段壁、吴壁、玉壁、郝壁等十城(以上在今稷山县),乔薛堡、北阳堡、武家堡、胡家堡(以上在今河津市)。沿峨嵋台地则构筑了杨家堡、龙头城、下寨、北张等七城(以上在今闻喜县),小阳堡、东卫城、西位城(以上在今稷山县)。

东魏、北齐以平陇城(今稷山县稷峰镇南阳堡)为中心沿汾河、吕梁山也设置了两道防线。第一条为沿河防线,从东到西有辛堡、下堡、武平城(以上在今新绛县);孙家城、下廉城、上廉城、平陇城、南卫城、梁村堡、华峪城、西堡、南堡、宁翟堡(以上在今稷山县);堡子沟(在今河津市),全线25公里。第二条为吕梁山防线,从东到西为长秋城(今新绛县泉掌镇)、刘家庄堡、邢家庄堡、张开东堡、张开西堡(以上在今稷山县);张家堡、樊家堡、天城堡、龙门城(以上在今河津市)。

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军事对抗,直到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重新统一北方才结束。

由此可见,东位、西位两个村,原来是北周的东卫城和西卫城,而南位则是北齐的南卫城。另外笔者到这三个村走访时,南位村一些八十多岁的老人也讲到:本村用过南卫这个名称。西位、东位的老人则称:他们村是南北朝时期的古村,距今已有1500余年了。

这样就更加证实了这三个村的得名确实与军事城堡有关,至于其它有关村名来历的传说,有的是故事,有的则是以讹传讹了。

(程稳龙 黄建中)

「稷山文苑」稷山县南位、西位、东位地名考/稷山 黄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