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分娩,何時成爲育齡女性的福利?

无痛分娩,何时成为育龄女性的福利?

无痛分娩,何时成为育龄女性的福利?

新生命的誕生,母親為其承受之痛不堪回首

困境:知曉度低、推廣乏力、缺人!

“每一個無痛分娩手術,都需要配備醫生、護士、助產士各一名,就算麻醉醫生24小時待在產房,從最開始評估是否可以進行手術,到和產婦交談、和產婦家屬溝通籤手術同意書,再到給藥、觀察效果、陪產婦生產,最後進行術後觀察,整個過程下來,有的甚至要超過20個小時,這個麻醉醫生一天最多能進行10多例無痛分娩手術。”

麻醉師短缺成共性問題

无痛分娩,何时成为育龄女性的福利?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談到無痛分娩難以推廣認為是觀念的問題。對此,在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胡曉江看來,這不是根本所在:“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問題,沒有麻醉師別的都談不上。”胡曉江列舉道,其他事情比如遺體捐獻、器官移植等,在技術、基礎設施等環節都沒有問題,只受觀念的制約,“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多倡導觀念的改變是有效的,但無痛分娩更多是基礎設施、麻醉師短缺的問題,麻醉師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所以只呼籲改變觀念作用不大。”

無痛分娩推廣阻力大

无痛分娩,何时成为育龄女性的福利?

受認知程度、費用較高等因素影響。在青海省婦幼保健院,使用麻醉分娩鎮痛的比例在30%左右。據蘆莉分析,當地使用麻醉無痛分娩相對較少存在多方面原因:“當地人對麻醉鎮痛的認知和接受情況受教育程度的影響,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接受這一新方式,農村地區對麻醉鎮痛的接受率相對較低;大多數產婦和家屬認為使用麻藥會對身體和胎兒造成不利影響;再加之麻醉鎮痛需要有麻醉師、助產士等條件,過程相對複雜,費用相對高一些,大家更傾向於使用其他鎮痛方式。”目前,青海省婦幼保健院首先提倡的也是非麻醉性無痛分娩。

分娩應更多體現人文關懷

无痛分娩,何时成为育龄女性的福利?

關於分娩,從醫生的角度出發,蘆莉並不主張大力推廣麻醉鎮痛的無痛分娩方式,強調重點應多關注對產婦的人文關懷。

“儘管我們椎管內麻醉鎮痛技術已經很成熟,安全性很高,它可以作為一種選擇方式,但不是必須要去使用的。”在蘆莉看來,醫生會根據產婦的身體狀況及個人意願,選擇最適合產婦本人的分娩鎮痛方式。“麻醉一般是用來減輕病理性疼痛,而分娩疼痛是一種生理性疼痛,不是病理性疼痛,並非非麻藥不可。麻醉是否會對產婦身體產生不利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考證和觀察。當然,如果產婦對分娩疼痛特別敏感,難以忍受,我們會根據產婦身體狀況和意願,選擇麻醉分娩鎮痛,最大限度地減少她的疼痛。”

不可忽視的是,“產婦分娩應該是帶有人文關懷的過程”。蘆莉認為,公眾不要過於把焦點放在是否使用麻藥,而應是通過各種努力減少產婦的分娩疼痛。“在分娩過程中,我們要陪伴產婦,給予她人文關愛,可以通過呼吸調整、局部按摩、情緒安撫等無創傷性鎮痛方式,幫助產婦調整好心理狀態,保證產婦和胎兒的健康和安全。”

此外,分娩過程中的人文視角,離不開一個行業——助產士。助產士不僅是分娩的專業協助者、技術干預者(動用產鉗,側切或手術助產)同時也是分娩過程痛苦的見證者、撫慰者,分娩喜悅的分享者。王一方表示,僅有技術干預不夠,助產士的培養與培訓必須既重技術也重人文,後者甚至比前者更難養成。

專家表示,“全面兩孩”政策全面放開,激增的孕產婦人群使人們意識到助產士缺乏的現狀。助產士的培養要和人文關懷同步發展,但這並非可以一蹴而就。

產婦有選擇無痛分娩的自主權

无痛分娩,何时成为育龄女性的福利?

曾有媒體報道,26歲的產婦小晨(化名)在宮口開到2指時,因無法忍受疼痛,要求採用無痛分娩,但她的丈夫拒絕在無痛分娩同意書上簽字,認為“打麻藥對小孩兒會有影響,對大人也不好”。儘管醫生反覆解釋無痛分娩的麻藥濃度不會對大人和胎兒產生影響,但小晨的丈夫依然態度堅決。

類似的新聞還有不少。榆林產婦因難以忍受分娩疼痛情緒失控而跳樓的事件一度戳中社會痛點,也引發網友質疑:“產婦為何不能自主決定分娩方式,為什麼不能自己簽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祁建建指出,在法律上,無痛分娩的決定權是產婦個人的權利,意識清醒的產婦對無痛分娩擁有絕對的決定權。醫務人員、家屬對於產婦的決定應給予充分尊重,對於在醫學上符合鎮痛條件的產婦,應給予相關鎮痛服務。

“產婦的選擇權和簽字權應該掌握在產婦自己手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生育方面,更應該體現出對產婦個體的尊重,以及對產婦健康權、生命權的維護。”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鬍曉江說。

錢慧雲指出,在生命權面前,醫生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挽救生命,如何減輕病人的痛苦,而不是想著如何規避責任和風險。為了更好地保障產婦的權益,要加大法律的宣傳力度,當行政法規和法律發生衝突時,要以法律為主,遵循生命權是至高無上的原則。同時,法律上要進一步明確並擴大手術簽字人員的範圍,產婦本人可以獨立行使簽字權,在孕婦意識不清醒的情況下,不僅侷限於產婦丈夫,產婦其他近親屬或關係人也可以簽字。

與時俱進也要量力而行

“無痛分娩率在一些國家高達90%以上,但在我國還不到10%。免於分娩疼痛以及隨之而來的恐懼、傷害,是產婦的基本需求。要滿足這一基本需求,涉及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執行及觀念更新等各方面的保障,並非輕而易舉。”祁建建指出,在經濟能力方面,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拒絕支付相關費用,導致符合鎮痛條件的產婦無法獲得相關服務的,可以構成對產婦的家庭暴力;對於家庭經濟條件差,無力支付相關費用的,可以考慮由政府或者政府支持的社會組織提供援助。進一步而言,將來可以參照其他國家的經驗,考慮將無痛分娩納入醫療保險範疇,由政府承擔無痛分娩費用。

推廣無痛分娩是性別平等的體現

1996年,導樂分娩正式在美國推行。從產婦待產到產後兩小時,有專職醫生、護士、助產士及導樂人員為其提供專業、全面、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鬍曉江認為,隨著社會進步,除了無痛分娩,無論是提高產婦及其家屬的意識,還是通過助產士給予產婦心理關懷等都應體現出整個社會對產婦的關愛。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祁建建表示,無痛分娩關係生育健康,是生育文明的體現,推廣無痛分娩對於改善民生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都具有積極意義。無痛分娩可減輕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的痛苦,這在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劉中一研究員看來,既是生育文明的結果,也是社會性別平等的體現,尤其是可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剖宮產,有利於婦嬰健康。

“但是過於強調無痛分娩,也有陷入過度醫療的風險,違背生育自然性。有研究稱,產痛可快速喚醒母性,利於乳汁分泌等益處。”和劉中一一樣,不少專家表達了類似觀點,既要充分尊重和完善無痛分娩的可選擇性,又要尊重生育本身自然的科學性,從多方面關愛孕產婦。

推廣無痛分娩、提升廣大孕產婦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需要多方協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