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內需足的態勢沒改變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29日在2018IIF中國金融峰會上表示,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內需足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挑戰,關鍵是推動國內關鍵領域改革,特別是財稅體制改革,著力改善營商環境,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只有加快關鍵領域的改革,才能真正激發市場主體的信心,穩定市場預期,也才能有效對沖外部風險,鞏固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

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內需足

徐忠用三個關鍵詞描述當前中國經濟狀況:韌性強、潛力大、內需足。

他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的基本面良好,經濟增長保持韌性,總供求總體平衡,增長動力加快轉換,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不斷上升,外貿依存度顯著下降。

具體來看,一是國內消費體量增長、結構優化。二是中國具備完整的供應體系,產業鏈完整,抵禦外部衝擊能力較強。三是中國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在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能實現優勢互補,梯度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在面臨外部衝擊時,有較大回旋餘地。

此外,徐忠指出,去槓桿進展順利,總體風險可控。他介紹說,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經濟穩中向好,以及穩健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2017年,我國宏觀槓桿率上升速度明顯放緩。

要下決心推動財稅體制改革

在徐忠看來,對沖外部風險,就要充分利用國內的大市場,關鍵在於深化改革,尤其是國內關鍵領域的改革,以維護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

他提出,一是要下決心推動財稅體制改革。徐忠說,我國高槓杆風險的根源在於,財稅體制改革後,無論是政府部門的隱性債務、國有企業的高槓杆,還是近年來上升較快的居民槓桿率,財稅體制的缺陷是重要原因。

二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營商環境。徐忠表示,今後一段時期,需要加大放管服改革的力度,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在改善營商環境上下功夫。

三是要進一步明確解決體制性、結構性問題,不能過度依賴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不能包打天下,尤其是在外部衝擊日益增大的條件下,迴旋餘地越來越小。儘管在流向上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畢竟是總量政策,在解決結構性矛盾上不具備天然優勢,很可能會以流動性掩蓋信用風險,以低利率掩蓋低下的投資回報率,對既有的結構性問題未必真正有效。”徐忠說。

徐忠認為,貨幣政策最大的作用仍是維持穩健中性的貨幣環境,至於解決結構性的問題,只能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外,對影子銀行要嚴控增量,逐步化解存量,可以在資產證券化、金融機構補充資本金的同時,有序回表,保持和增強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

本文源自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