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佈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製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讚美之。這是因為在燒製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製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製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均窯始於唐,興盛於北宋,地處河南禹縣古均臺和神 鎮一帶,宋時稱均州,故名"均窯",亦名"鈞窯"或"鈞州窯",但在古代一皇帝名曰"朱翊均"後均州改名為禹州。

均窯燒造的瓷器品種較多,以鈞瓷最為有名。均瓷胎質細膩堅硬,較為沉重,主要色為紅色和藍色,其釉為乳濁釉,乳濁釉的好處是可以遮蔽胎色。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釉中含銅,所以在高溫下呈現出紅色。鈞窯瓷器的顏色並不是入窯前就已經確定的,而是經過高溫後金屬離子所呈現的,所以又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其成品色主要為玫瑰紫、海棠紅、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藍、胭脂紅、硃砂紅、蔥翠青,以及窯變的各種顏色,各色錯綜相間,絢爛多彩,氣韻非凡。相傳以胭脂紅為最美,釉中有免絲紋與蟹爪紋,華麗而雅緻,均瓷釉的調配技法相當獨特,而且鈞瓷的瓷釉較厚,厚處有7-8毫米,出窯後由於灼燒和乾燥使開片與非開片之間的釉形成與眾不同的花紋,早期釉上有顯著的牛毛紋,盛期則多為離合狀態的條紋和粗如滴露的淚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紋,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徵之一。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鈞窯在宋元時期曾經在北方地區廣泛生產,窯場的數量達到數百個。但其核心生產區域是在古代鈞州(今河南省禹州市)範圍內,禹州市是河南省古瓷窯址最多的縣,對禹州境內古窯址的全面調查、從1964年開始,截止到1984年底,禹縣境內共發現窯址150多處[6]。也是全國古窯址最多的縣之一,鈞窯瓷器最早的生產地點、生產御用鈞瓷的鈞官窯遺址都位於禹州境內,使禹州成為鈞窯當之無愧的中心產區。這些窯場的產品以供應周圍地區的民間日用器物為主,在其生產的高峰階段以“貢御”著稱。禹州境內的窯址具有產地分散,規模不大的特點。主要在丘陵與小河流之間連續分佈,如在神垕鎮大劉山下,白峪河邊每隔2-3裡就有一個窯址,但窯址的規模都不大,生產的時間也不長。具有比較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特點。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由於鈞窯獨具特色的產品,廣泛的生產地點和宏大的生產規模,特別是由於20世紀以來人們將鈞窯列為宋代的五大名窯,並認為是御用瓷器,因而被學界持續關注。從陶瓷考古產生以來,對鈞窯的考古工作相沿不斷。在早年的調查工作之外,考古發掘工作從1974年就開始了,其年河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對禹州城內鈞臺窯址進行了發掘,出土的陶瓷標本有鈞釉瓷、青瓷、黑釉瓷、白地黑花瓷等[7]。進入21世紀以後,鈞窯窯址主要經歷了4次較為重要的發掘:2001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禹州神垕劉家門等窯址的發掘(圖五)[8],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禹州市區古鈞花園(原製藥廠)建設工地進行的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批鈞窯花器,釉色也不限於鈞釉,還有翠藍釉等[9]。2011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聯合進行的禹州鳩山鎮閔莊窯址的發掘,清理了從北宋後期到明代初年的大批遺物,對明代早期鈞窯的生產面貌有了新的認識[10]。2013年8月到2014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禹州市神垕鎮鈞都新天地工程建設區域展開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到1500平方米,發現了元、明時期的窯業遺存,清理了一批窯爐等遺蹟,出土了白地黑花瓷、鈞窯瓷等大批遺物[11]。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它創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焰中燒出窯變銅紅釉,並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硃砂紅、玫瑰紫、雞血紅等多種窯變色彩,宛如蔚藍色的天空出現一片彩霞,五彩滲化,相映交輝。釉中的流紋更是形如流雲,變化莫測,意境無窮。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鈞窯瓷器釉色豐富多彩,徹底改變了以往青釉類瓷器的單調格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暉暈自然成”,這種豐富多彩的特點,為後來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尤其是鈞紅釉的燒製成功為元代的釉裡紅,明清時期著名的寶石紅、祭紅、郎窯紅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種的燒成,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鈞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稱,而它的完美造型更為鈞瓷增光添彩,端莊渾厚的造型,簡潔明朗的線條,更適於釉子的溢彩流動,經過高溫還原氣氛,使厚釉出現拉絲、沉積、結晶等變化,呈現出類似兔毛的色線或蚯蚓走泥的痕跡,還有立體感的色點或針尖狀的星點,縱橫流淌的釉色組成各種奇異的畫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隨著人們豐富的想象而成為各種絕妙的自然景觀,如高山雲霧、峽谷飛瀑、星辰滿天、翠竹生煙、節日禮花、浪激飛舟,令人歎為觀止,拍案稱奇,堪稱國寶。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鈞瓷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尤其北宋後期官鈞瓷的製作,無論從造型設計、燒造工藝或品種、釉色、藝術風格、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鈞之風盛行一時。由於工藝條件和審美的不同,金元以來各地仿鈞窯口除繼承宋鈞的傳統工藝,又創燒出一批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品種。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鈞瓷,以其色彩豔麗、藝術風格獨特聞名中外,久享盛譽。在國外,鈞瓷被稱為"中國寶瓷",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鈞瓷不但在色彩上鶴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獨闢蹊徑,自成體系。鈞瓷色彩之多,不勝枚舉。最著名的有:玫瑰紅、海棠紅、胭脂紅、雞血紅、硃砂紅、茄色紫、葡萄紫、鸚哥綠、蔥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窯變的各種色彩。相傳以胭脂紅、蔥翠青和墨色為難得之佳品。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鈞瓷造型以端莊、渾厚、古樸、文雅為特色。鈞瓷器皿,稜角分明,線條優美,文飾簡練,雕塑別緻。鈞瓷傳統作品尊、鼎、缽、洗、瓶等陳設品,置之庭室,富麗堂皇,滿屋生輝;陳之几案,賞心悅目,雅緻韻人。鈞瓷胎質,陶冶清純,堅實細膩,扣之其聲如罄,清脆悅耳。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釉中常常呈現出珍珠點、魚子、菟絲、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紋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潤如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來讚美鈞瓷釉質的純淨和釉色的豔麗。鈞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卻找不到兩件色彩完全相同的產品。這就是人們說的"鈞無雙配",也是鈞瓷獨特藝術風格的一個方面。 鈞瓷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為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讚賞。鈞瓷的經濟價值更為同行業所重視。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鈞瓷的名貴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即 “ 鈞瓷無雙 ” ,且釉透,釉活,胎質精純,堅實細膩。叩之聲圓潤悅耳,清脆動聽;觀之形端莊優美,古樸典雅,它的釉變色五彩繽紛,璀璨奪目,渾然天成,構成一幅幅神奇的圖畫,如寒鴉歸林,夕陽殘照,高山雲霧,峽谷飛瀑,伯牙撫琴等等。這些釉變畫,千變萬化,意味無窮,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窯一幅元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 ”“ 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 ”“ 峽谷飛瀑菟絲縷,窯變奇景天外天 ” 等來形容鈞瓷窯變之妙,民間有 “ 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 ” 、 “ 黃金有價鈞無價 ” ,國外更有 “ 雅堂無鈞瓷,不可自誇富 ” 、 “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 之說。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均瓷一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