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的爱与恨

西方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不同,它更重视人生如水般的流动性与易逝性。它不仅不隐藏灵魂光明与阴暗的两面,同时也把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挣扎,摸索和晦暗全部呈现了出来。仅以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为例。

呼啸山庄座落在茫茫荒原,这里的一切原生而自然。无论是荒野中疯长的树,还是人们情不自禁的相互吸引,都美得天然不做作。凯瑟琳和希思科厉夫就在这里成长和相爱。对野性的尊重是他们爱的默契。画眉山庄也很美,却是文明化的温润之美,精致得有些压抑,于是林顿和伊莎贝拉形成了与前两者完全不同的性格。也许是一场意外,也许是一种必然,两个世界的人碰到了一起,因为彼此的差异而好奇地走向了另一方的世界。于是天然的爱被扭曲,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也被异化。希思克厉夫无意中听到凯瑟琳和女管家的部分对话,气极而离家出走,从而使得两人间单纯的信任被破坏殆尽。一旦这种默契被破坏,爱情就不再是简单的事情了,它开始与其他因素纠缠在一起,比如道德,比如物欲。爱不堪重负,就会成为责任、附属,甚至成为无法言说的痛楚。

《呼啸山庄》的爱与恨

凯瑟琳在希思克厉夫走后,精神崩溃,濒临死亡,最后在林顿的细心照顾下才恢复过来。而希思克厉夫因为误会凯瑟琳的背叛而产生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一个人艰难生存的悲惨就更难以述说了。恨的阴影从此在两个人心里埋下第一颗种子,并在时间中长成参天大树,遮蔽了所有光明和希望渗透下来的可能。凯瑟琳终于和林顿结婚了,因为这个男人爱她,自始至终。希思克厉夫也体面地回来,并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

这看似美好的发展因为承载了太多的阴差阳错而变得诡异残忍起来。所有隐藏下来的爱与恨这时才真正被激化开来。凯瑟琳虽然嫁给了温柔体面的林顿,但她始终放不下心中至爱——希思克厉夫。这些林顿全都知道,但他还是选择用他的爱和耐心来等待,他以为她终会被感动的。可是希思克厉夫却回来了。凯瑟琳天真地以为两个男人会因为爱她而和睦相处,但她错了。她知道林顿的爱会一直放纵她的思念,但她忽略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她思念的人永无出现的可能,否则他的等待便没有了盼头和尽头。她不懂,他们却没办法装作不懂。矛盾瞬间爆发。凯瑟琳也因此而抑郁身亡。希思克厉夫最后的一丝希望消失了,他开始加速报复的行动,仿佛除此之外,不知道该如何维系和她的关联。

《呼啸山庄》的爱与恨

可是所有错过的事物都再回不到原初,已经碎了的心要如何愈合?哪怕侵占了呼啸山庄,吞并了画眉山庄,使那些可怜的孩子成为奴仆,一切也都毫无意义。只能是彼此折磨,彼此伤害,彼此纠缠的延伸。否则,对希思克厉夫而言,生命该怎么继续才会有知觉?哪怕是痛的感觉。希思克厉夫没有听到凯瑟琳的表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思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了下来,而他却毁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陌生的地方。”因此他对凯瑟琳当年的背叛始终深恨不已,对凯瑟琳至今都怀疑他的真情而伤心绝望。他咒骂她,不肯宽恕她,甚至诅咒她的灵魂永无安宁。对凯瑟琳深沉的爱以及对她逃避爱的恨意已经把他从人折磨成了鬼。他除了用更加残忍的方式伤害她,报复她身边的人之外,找不到合理的途径来平衡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凯瑟琳听到了希思克厉夫的表白,“你知道,我忘了你就忘了我自己。”“你只是想把我打法走,没有用的,我宁愿一直呆在这被打得像只狗,被虐待,诅咒直至发疯。但我还是会为了和你一起而留下来,即使像只狗。而且我要一直留在这里直至生命的尽头,然后安睡在这块石头之下。”可是她仍然对希思克厉夫当年的不辞而别耿耿于怀,对希思克厉夫为了复仇而娶他人为妻不能释然。她折磨他,刺激他,甚至包括林顿。其实是因为她知道,在这个温暖的画眉山庄,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她已经回不到最初的自己,她恨这样的自己!有人说,“有爱的心更容易选择宽恕。”是的,却是更容易选择宽恕别人,而不是宽恕自己。折磨别人是因为对自己无能为力。他不肯宽恕,她也无法原谅,只好在彼此的恨中来延续彼此的爱,在彼此的怨愤中来维持彼此的思念。

《呼啸山庄》的爱与恨

由爱开始的恨应该以爱来终结,无法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纠缠下去,直至相爱的两人都得到救赎。凯瑟琳在死前终于和希思克厉夫的灵魂合一,她的恨也走到了终点,她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即回归天然的爱,死后在荒野中寻找回家的路。希思克厉夫到了复仇的终极点时也得到了救赎,即放弃对下一代的报复,回归宁静,重新寻找意义。最后,“人们看到,这两个幽魂透过月光,彼此凝望着。”

《呼啸山庄》的爱与恨

也许,对人类来说,爱的意义不仅仅是爱上什么人,更重要的是体验那种受伤后得到治愈的感受,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升华。生命必得体验这种在虚无飘渺中爱恨交集的心情才有可能圆满。正因为如此,希思克厉夫回来了,他不得不回来,因为除了爱开始的地方,他不属于别的任何地方。所以他回来了,回来延续他们的爱,以及由爱而生的恨。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灵魂合一,爱到一起承担生命的重量;他们的恨,恨到铭心刻骨,也恨到宁愿死后也不得安宁。正是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他们终于放下一切,走向了团聚。团聚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的爱恨就是生命循环不息的暗示。没有终点的爱是每个人心底的期待。无论是爱还是恨,都是生命最本真的美。也许,我们感动的就是生命那最朴实的真的状态吧。

相信,爱与恨的姿态都是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