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宅男女》之你買房了嗎?

敲黑板了,繼《飛虎之全面流通》之"滬港通"、《點金勝手》之"比特幣"之後,今天要講的TVB劇是《缺宅男女》,光聽片名就知道與房子有關,樓價飆升,像我們這樣的普通打工族就只能望樓興嘆,唉,買不起啊買不起。樓價不僅僅是中國內地熱議的社會問題,在香港同樣普遍存在。

《缺宅男女》講述了在不足七百尺的陋室裡居住著一家四兄妹的故事。開拍之初,就被各大媒體稱為"港版蝸居",因為兩劇都是講述小市民如何為買房置業辛苦奔波,也講述了在麵包和愛情之間如何艱難抉擇的人生故事。當然啦,咱們還是圍繞"房子"展開故事吧。

《缺宅男女》之你買房了嗎?

據統計,香港的房子是世界上最貴的,而且香港的房價是按尺計算,不是平方米,每尺約0.09m2,租金高達300元,這還只是租房子,想要買房子的,至少需要全家20年全部的積蓄。整個香港約有一半人住在公屋裡,但"家"始終是中國人傳統觀念裡的"避風港",而"家"的感覺建基於"安居",沒有安定的居所,家難以安穩。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喜歡買房子呢?買房大軍覆蓋全國,甚至國外!房產中介莫妮卡·杜說"中國人喜歡買房,即使他們不買澳大利亞的房子,也會購買加拿大的房子,英國的房子,他們天生如此,就喜歡買房子"。理論上說是沒錯的,不過準確的說,應該是有錢人都喜歡買房子,其他人都只是被迫買房子罷了。

《缺宅男女》之你買房了嗎?

就如《缺宅男女》講述的,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了,為何還要買房!得知原因的我是淚流滿面啊,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令人無奈的婚戀條件,以及戶籍與學區的捆綁,都是瘋狂買房的驅動力,原因的廣泛,也不侷限於此。

1. 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

中國幾千年的農耕經濟造就了這種觀念。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中國古代一貫重農輕商,認為只有務農才是本分,而務農就離不開土地,土地是跑不了的,人也就一定要定居。房子不僅是居住的需要,更是財富的蓄積,象徵著地位和榮耀。這是一種傳統的高密度、交錯相連、相對穩定的居住習慣。這種習慣已經在社會各方各面滲透,所以國人思想裡,對於在某個地方穩定安家置業的認同感很強烈。

除了經濟層面,還上升到了理論層面,孟子曾曰:"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大概就是說有固定資產、固定收入的人才會向善守法;而沒有固定資產、固定收入的人,就會作惡違法。統治階級自然也會鼓勵大家建房子,老老實實的住下來。這樣才沒有人胡來,沒有人造反吧。

2. 無奈的婚戀條件

房地產業界的一個講法-----"岳母推高房價",現在的普遍結婚條件是必須要有房子,而擁有住房成了國內男性婚配的重要"籌碼"的首位,這種情況在大中城市尤為嚴重。去年《婚姻法》的新司法解釋更加增加了大量女性購房需求。《缺宅男女》裡也說道過,夫妻兩個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才會幸福,租房是不幸福的。

《缺宅男女》之你買房了嗎?

不禁想要調侃一下,想起了在李嘉誠的發佈會上,有人提到現在很多女孩子沒房就不結婚,問他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李嘉誠笑著回覆說:"不能把買房看得太重要,如果女孩子說沒有房就不結婚,那如果是我,我就會說,不如趁年輕你再找一個吧。不可能很年輕就要買房。"

3.戶籍與學區的捆綁

Ok,結婚的時候岳母沒有跟你要房子,讓你混到了婚後生子,那麼問題又來了,中國目前是國際上少數仍然實施戶籍限制的國家。而戶籍對於老百姓的醫療、教育、工作、養老等往往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住房就是戶籍的"載體"。醫療,工作,養老你可以會將就著,但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幼兒園,小學,中學等等,你都會為他選擇一個最優的,學區房又成功的奪走了你的存款。

改革開放後的高速城市化、工業化,也讓中國人口每年以二千五百萬的巨量向大中城市"湧進",住房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中成為各地政府的難題。地方財政連解決本身城市戶籍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都九牛二虎,何況每年還有如此龐大的"新增臨時戶籍"。

綜合來看,中國的住房問題有上述客觀因素,也有"兩高兩低",稅負高、貧富差距指數高、社會保障低、部分管理效能低的內在因素,所以,現在的樓市調控,如果不能從根本性解決上述問題,房價仍然是很難調控的。有人算過一筆賬,用盡一生的時間買房子,對於我們這些缺宅男女來說,還不如每天去住經濟型酒店,當然啦,也要看你能活到幾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