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國電影發祥地的焦慮與機遇

如果把青島的東方影都搬到上海來,那上海電影不得了。”

“上海錯過了阿里巴巴,不能再錯過阿里影業。”

“上海影城、上海大劇院都已不能滿足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需求,能否新建一座上海電影宮?”

24日晚,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落下帷幕,但上海這座城市對於電影產業的強力推動,才剛剛開始。

與資本對於影視產業的“冷眼”不同,上海當地政府對於影視產業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

在普陀區,影視行業的領軍企業,只要落戶就能獲得20萬到300萬不等的獎勵;

在松江區,原有的車墩拍攝基地正在升級改造成“科技影都”;

在靜安區,國際影視城的規劃呼之欲出……

曾幾何時,上海市電影產業發展與北京不遑多讓,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上海逐漸被北京拉開身位。2017年,在上海立項備案,並最終完成的影片有82部,而北京市同期製作國產片多達350部。

眾所周知,上海隔壁的浙江,是繼北京之後中國影視產業的第二大重鎮(當然如果你非要說是霍爾果斯,我也只能同意……)。當浙江省委宣傳部直接提出“打造中國影視副中心”,並將其寫進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點,那麼,上海的位置在哪裡?

去年,上海重磅發佈了“文創50條”,大力鼓勵文創產業的發展。但放眼全國,海口、青島、無錫等各地,也都陸續發佈了促進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甚至,青島東方影都一度提出“企業+政府”累計40%的拍攝費用返還,而海口市政府文件中提出的拍攝費用返還,也高達20%。與這些激進的地區相比,上海的政策力度,還是相對保守。

面對兄弟城市的“大手筆”補貼,上海是否要跟進?在土地、稅收優惠等方面顯然不具備成本優勢的情況下,上海要想大力發展影視,靠什麼,憑什麼?

【對話】宣傳部長與16位影視產業“大佬”面對面

6月20日,在浦東新區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層圓桌峰會上,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慧琳到會,與知名導演、演員陳思誠等行業人士對話。

圓桌會上,陳思誠耿直的提出:“希望上海能給與電影產業更多的支持。”

“根據我朋友圈的反應,所有的導演和編劇都很喜歡上海,由於各種原因,近兩個月參加了青島、海口的幾個論壇,現在這兩個地方都給予非常大的支持,比如返稅,有給30%、有40%的各種,比如青島給5年50億元的資助,一年10億。大家都給了各種政策,但上海各方面是得天獨厚的。上海的扶持資金、產業園,怎麼跟我們產生關係,希望能讓創作者能有更切實的感受。”

對此,周慧琳在圓桌環節結束前直接回應:“有同志在發言的時候提到哪個城市怎麼樣,其實你所希望的,上海都有了,也都很具體。我想大家不清楚我們的政策,主要是我們宣傳的力度不夠。剛才我們還在商量,今天這個場合,就把我們的政策做成幾張紙發給大家,就很好。”

周慧琳今年5月剛剛到任上海,但如今,已對上海文創領域的諸多政策頗為熟稔。調任上海之前,他曾在中宣部工作了25年,來上海前的職務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

類似的宣傳部長與行業人士直接對話的場面,在上海電影節前後屢屢出現。最大規模的一次交流,是在6月15日一大早,在環球港凱悅酒店的一場閉門會。

當天,國內互聯網和影視領域的“大佬們”幾乎聚齊了——包括龔宇、程武、孫忠懷、楊偉東、王中磊、王長田、於冬、張昭、侯鴻亮、趙依芳、馬中駿、吳文輝、陳向榮等等,一共16位,坐成一排。

坐在他們對面的,包括周慧琳,以及在上海宣傳系統工作多年的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鬍勁軍。

這場名為“互聯網影視高峰論壇”的閉門會議,核心主旨是為上海的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幾乎每位行業高層都表達了對上海發展影視文化產業的期望,領導們也一一記錄並回應。

官方提供的新聞通稿顯示,“大佬”們在峰會上發言踴躍,積極獻計獻策。其中,侯鴻亮的發言耐人尋味。

在他看來,不同城市之間的合作,也是一種融合創變。“一個浙江的公司,在北京辦公,在上海申報,大家合作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對方想要什麼,我們能做什麼。”

【競爭】“盲目跟進,提供鉅額補貼,未必是聰明的策略”

樂創文娛董事長兼CEO張昭是上海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已在中國電影行業工作了近30年。談起上海影視行業的發展,張昭表示,擺在上海面前最大的機遇,其實是影視製作:“娛樂圈在北京,但製作可以在長三角。”

熟悉影視行業的人都知道,上海的傳統拍攝基地在松江,松江的車墩基地幾乎是常年供不應求。曾有行業高層這樣感慨:“如果能把青島影都搬到上海來,那上海電影就不得了了。”

上海,中國電影發祥地的焦慮與機遇

然而,由於上海地塊規劃的困難,要想像青島的東方影都那樣,大規模的規劃拍攝基地,甚至推出高額的“拍攝退稅”,無疑考驗政府的決心。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獎勵政策(30%的退稅)已然是全美最為豐厚的,而馬來西亞30%的補貼同樣使其成為佼佼者。此外,加拿大溫哥華、澳大利亞、新西蘭、泰國等多地都對影視拍攝有一定的退稅政策。

有內部人士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透露,在上海“文創50條”討論期間,曾有官員提出,上海是否要提供高額的拍攝補貼及稅收返還政策,但最終這一建議並沒有被採納。

有行業人士對上海的選擇表示贊同:“上海的經濟發達,區位優勢極好,它不同於溫哥華,更不是美國路易斯安納、喬治亞,上海應該對標紐約,為影視產業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和國際化視野。”

“盲目提供補貼,未必是聰明的政策。”該人士稱。

浙江寧波一位拍攝基地的經營方負責人對娛樂資本論表示:“從攝影棚的規模來看,東方影都是國內最大的,設備也是最好的,但收費不便宜,相對而言,大多數劇組更願意選擇在浙江拍攝。”

在他看來,上海是絕對的核心城市,土地資源非常昂貴,青島的黃島區與上海絕對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我們看來,最適合做拍攝基地的,其實是長三角,或者珠三角,因為氣候的原因,一年中可以拍攝的天數比北方更長。”

事實上,上海早已是影視劇拍攝的熱門取景地。

上海當地媒體《新聞晨報》這樣寫道:“從當年《碟中諜3》湯姆·克魯斯在陸家嘴中銀大廈樓頂的驚天一跳,到《007:大破天幕危機》捕捉的延安路高架場景,再到科幻愛情片《她》中唯美的五角場夜景…………這些年,國際大片中的‘上海場景’越來越多。”

上海,中國電影發祥地的焦慮與機遇

上海還連續4年推出了《上海影視拍攝指南》,今年電影節發佈的2018版更是帶有AR功能,用手機掃描圖片,就能看到拍攝地的視頻短片。

城市景觀“入畫”無疑能大幅提升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影響力,但要想發展影視製作產業,攝影棚、拍攝基地的建設還是尤為關鍵。

為了強化實力,上海市通過了“1+3+X”的發展規劃,建設松江大型高科技影視基地,構建人才培養孵化類、影視製作投資類、影視取景拍攝類等3類特色影視攝製服務功能區,同時把零星分佈在徐匯、閔行、普陀、寶山、嘉定、崇明等地的更多的產業鏈資源聯動起來。

【策略】上海電影,是要超越北京,還是對標紐約?

事實上,北京有北京的優勢,浙江有浙江的條件,如果一味的跟這兩個地方對比,未必是正確的方向。

採訪中,銀潤集團董事長陳向榮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提出,上海影視產業的發展,應該對標紐約。

在他看來,上海市電影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上海獨特的人文氣質和電影基因,在上海大都市定位的基礎上,又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淵源。這一點與紐約如出一轍。

上海,中國電影發祥地的焦慮與機遇

“上海電影的發展,我認為,有兩點最關鍵,一是資本,二是國際化。”陳向榮說。

電影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本就是上海的特色,凸顯資本的優勢應該是上海電影產業的特色和機遇。”陳向榮說道。

事實上,幾年前影視行業與金融行業快速融合之時,不少影視作品背後都有上海金融公司和資本機構的身影,一時間,上海儼然成為不少影視項目“融資”的福地。

然而,快鹿事件的爆發,施建祥的“跑路”給整個行業留下一地雞毛,也影視與金融的聯姻蒙上一層陰影。

不少行業人士一再感嘆:“通過資本發展好電影,首先一定要電影也正本清源,規範運作,真正以內容為王。”

如今,在上海市各級政府的牽頭支持下,不只設立了政府出資的引導基金,各區也分別撬動社會資本設立投資基金,如普陀區由銀潤集團牽頭組建10億元的互聯網影視產業投資基金,浦東新區則與人民網合作,撬動社會資本形成15億元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等。

2018年上影節期間,幾乎可以在每個會場看到大量“洋麵孔”,他們帶著會務組準備的同傳耳麥,或在聆聽中會心點頭,或在互動中大膽提問。

國際影視相關的主題論壇是主要脈絡之一,此外還有路演、製片人洽談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除美國外,德國、加拿大、意大利、瑞士、波蘭、古巴等國家的優秀電影均在上影節期間開展主創見面、點映發佈、首發公映等活動。

來自德國的電影人Felix Neshat告訴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我們希望能更多地接觸中國文化,到中國來創作與中國故事有關的電影,儘管北京有很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但對剛來中國的我來說,上海更有親切感。”

上海電影產業的國際化不僅有引進來,還要有走出去。正如6月20號的“一帶一路”高層圓桌峰會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就指出:“上海是‘一帶一路’的橋頭堡,電影又是‘膠片盒子裡的大使’,更應該發揮橋頭堡的作用。”

【搶人】“學院派”在北京,上海能否發展高端職業教育?

“上海是最適合做品牌管理的城市,這也是中國電影產業升級的重要議題。”

這一觀點來自張昭。在他看來,上海電影產業發展要加大品牌屬性。“如果電影仍然在強調拍攝,那還是作坊的模式,如果能做到像迪士尼一樣的系列電影,品牌化輸出,那才是真正的文化創意產業。”

做出這些改變,需要大量優質人才。今年電影節期間,“人才”一定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組之一,針對青年導演、青年編劇的培養扶持等人才項目備受矚目。

張昭、趙依芳、陳向榮也都無一例外地提到了上海電影人才的培養和建設,當前的共識是,儘管已經有比較完善的影視人才培養體系,有上海戲劇學院等高等院校輸出人才,但上海市電影人才依然缺乏,尤其體現在高端人才、領軍人才不足。

華策集團總裁趙依芳女士紮根杭州,已經與傳媒大學合作了混合所有制的二級學院華策學院,並已經成立了華策育才基金,在電影人才方面已經有了深入的探索和深刻的理解:“中國電影強國的路徑應該是先與國際影視行業學習、交流,再培育出國際化的電影人才,再有技術提升國內市場,最後在國際市場走到一定位置。這條路上最難跨越的是人才問題。”

對上海的電影人才培養,張昭認為在高等院校層面,上海已經有比較領先的電影人才培養機制,但從產業層面依然缺乏對高端人才的培養,他說:“上海缺乏的是AFI(American Film Institute,美國電影學會)這樣,招納已經成熟的電影人,在精英導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提升的培養體系。”

事實如此,前些日子,天津市“海河英才”是城市人才爭奪大戰的插曲,但不可改變高端人才已經成為我國各大城市競相爭取的對象,對電影產業高端人才,杭州、北京、青島都有優渥的人才引進政策與扶持。

【招商】“小企業要補貼,大企業要服務”

6月12日,普陀區召開的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互聯網影視峰會簽約儀式暨普陀區政新聞發佈會上,銀潤影業與其他三家機構簽訂了10億元互聯網影視產業基金的合同,陳向榮迄今仍難以置信:“從我向來公司調研的區領導提出這個意見,到完成基金框架,召開新聞發佈會,只用了15天,這就是‘上海速度’!”

“這樣的服務工作,其實我們早就開始做了。”在普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局局長王春明看來,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專業、熱情的服務,為影視企業營造出歸屬感。

他向娛樂資本論舉例說:“在聯瑞影業入駐普陀區之前,找我諮詢註冊落地、政策扶持的相關問題,無論涉及稅務、工商、財政,我們都可以在各個局口很快找到對應的人來解答針對影視產業的服務內容和流程。只用了半天時間,就把聯瑞營業的疑惑都解除了。”

事實證明,專業的、熱情的政府服務是有效的,工商信息顯示,瑞聯(上海)影業有限公司於2016年7月12日在普陀區登記註冊成立,阿里影業、淘票票等世像傳媒、數字王國、臺北影業、蘇寧環球傳媒等全國有影響力的影視企業也相繼落子於普陀。

2014年10月,上海市成立了電影攝製服務機構,正是這樣一個由政府牽頭的協會型組織,奠定了上海市影視創制服務的基礎:向來滬的影視企業、劇組提供包括政府溝通、拍攝協調、信息服務、人才中介、宣傳推廣等資訊和協調服務;每年製作更新《上海影視拍攝指南》。

參與制作《上海影視拍攝指南》的陳向榮向娛樂資本論介紹:“這個項目其實是由政府出資,我們服務機構具體執行的。我們歸攏、分類了上海的拍攝取景地,從2014年第一本 99個取景地,到今年已經增加至218個。”

華策集團董事長趙依芳對上海市這波電影產業的發展充滿了期待:“把上海的電影產業做起來,不僅對中國電影產業格局的影響巨大,依託上海國際化的歷史定位,甚至能夠快速提高中國電影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加速中國從電影大國轉向電影強國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