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道,天地與義!

打禪七,是禪宗僧人最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卻鮮為世人所知,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瞭解其中的奧妙。《中華遺產》特為此採訪了中國佛學院的合儒法師,請他為我們揭開禪七的神秘面紗。

佛之道,天地與義!

明心

世間萬法,唯心所生。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禪修,就是為了這成佛的一念。此心光明,更復何言。

《中華遺產》:什麼是禪七?

禪七就是修行者集中在禪堂,以七日為期,嚴格修行,剋期取證的一種修行方式。

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在菩提樹下打坐、冥思,發誓“不成正覺,不起此座”。在第七天凌晨,他看到啟明星冉冉升起的時候,終於悟道了。後來的佛教徒就有了七日成佛的說法。

不過,一般出家人的功夫比不上佛祖,不大可能用七天時間就開悟。所以,打禪七通常是連打七個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還有更長的,打十個、十二個。打禪七的目的,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禪堂被比喻成一個“選佛場”。

《中華遺產》: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禪修好像很輕鬆、很灑脫。吃飯、喝茶、睡覺無不是禪,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禪宗大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頓悟的。為什麼僧人還要保持這樣一種嚴苛的修行方式?

這好比爬山,你爬到山頂的時候,就能看到山外的好景。但是在登頂之前,你要從山腳一步一步往上爬。禪修也是這樣一個漸修積累的過程,等你下足了功夫,登上山頂的一剎那,你就“頓悟”了。

歷史上的確有很多大師頓悟的,但你沒看到他們開悟前下的苦功。舉個例子,虛雲老和尚19歲出家,開悟前在福建鼓山住山洞,拜了3年的萬佛懺;又用4年時間做職事,就是做一些寺院裡的雜活,培植福報;然後又在山洞裡修了3年的禪定;在天台山學習了5年經教;用3年時間拜山——從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臺山;在九華山學教3年;在終南山住山2年;行腳2年等等。行腳,類似於現在的徒步旅行,但他是一個人步行,什麼都不帶。每日託缽乞食,晚上就在樹下打坐。2年時間,走遍了四川、西藏、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