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中醫眼中的人體 02|《經典中醫啓蒙》轉載之二

李辛:中医眼中的人体 02|《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二

教育與傳神

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如何來的?

從學習傳統文化來說,有兩套體系。第一套體系,是邏輯思維,這個部分在中醫叫作志意;第二套體系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感受,還有直覺。這個概念,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感通”“感應”。

比如,《黃帝內經》第一篇裡的“昔在黃帝,生而神靈”。黃帝他生下來就知道。

我們有過這樣的經驗,比如去買菜,有時候賣家會推薦某個菜,說這個好,但你會覺得,還是那個更有氣,也許你不一定有“有氣”這個概念,只是覺得它“新鮮、好吃”,被它吸引了。

學習中醫或者傳統文化,要注意這個部分。教育也是一樣,我大學畢業後,做了兩年半的中醫老師,我的體會是,教育也是一種感應。

老師把他所知道的東西,通過語言傳輸。語言不僅僅是用來給你思考和分析的,語言其實像是“信息包”,它裡邊有信息,有能量,有老師的心意和感受。這些東西藉助了語言,直接讓我們接通了老師想傳遞的東西。

比如說我們品古代的書畫,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書畫中的神氣,詩歌等其他藝術也一樣。古人叫“傳神”。語言、文字、藝術、禮物、態度......所有的東西都只是傳“神”的載體。

在所有的教育裡,老師通過各種方法,把他知道的東西傳遞給學生,如果僅僅是去背誦、記憶,學生獲得的只是初步的瞭解。

如果老師對他所要傳授的內容,有直觀深入而長期的身心感受,並在社會生活、自然環境的實踐中體悟到,那就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了,這裡面就有了鮮活的“神”。

進而言之,如果老師瞭解這些內容背後的規律,或者與無形世界的聯繫(古人稱之為跟天、地、自然有接通),他其實像一個wifi 一樣,能幫助學生接通。

這種接通是超乎語言、學科、民族、國家的,就像東方和西方不是絕對一分為二的,西方不只有物質、邏輯,東方不只有心靈,沒有邏輯,其實東方和西方都有物質、邏輯、心靈。只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的地區,人類的視角和關注點不完全相同而已。

李辛:中医眼中的人体 02|《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二

學習用心

如果想學習傳統的東西,比如中醫、易學、人智醫學,那麼,你的感受能力和直覺是非常重要的。

當一個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時候,是從他的內心出發,原點是自己,沒有錯位。但是現在的教育,在試圖設一個統一的原點,它會在某個受限的範圍內,告訴你聖人是怎麼講的,老師是怎麼講的,書本是怎麼講的......尤其是現在的網絡、朋友圈,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信息。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自己的原點去統和,最終會是什麼呢?有各種標準答案,但它們互相在打架。

所以相對而言,古人要活得簡單和直截了當得多。簡單到什麼程度呢?就像一隻貓碰到另外一隻貓,互相看一眼,甚至都不用看,就知道對方能不能靠近,會不會撓自己。

如果人是這麼生活的,是什麼狀態?會不會很多事情就簡化了?人的問題是,他看到對方的時候,可能完全沒有感覺,對對方、對自己都沒有感覺。只是從現有的文化中學到了一些碎片,要準備玫瑰,在合適的地點送上玫瑰,要打一個這樣的結,形狀要美。假設對方收下,笑了是什麼意思?不笑是什麼意思?人容易陷入思考,失去感覺。

為什麼上課開始請大家一起靜坐一會兒呢?這是學習中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比如我們剛坐下來的頭5 分鐘,房間有些燥熱,有升浮動盪的感覺,有人進進出出,有點緊張;坐在那裡,自己的腦袋裡“轟隆隆”的,這個房間裡所有人的腦袋都“轟隆隆”的,好像有一股一股的力量在衝擊,有這種感覺嗎?到後來,慢慢的、慢慢的......就像灰塵都掉了下來,整個空間慢慢安靜下來,氣就平了。

剛才有一駕飛機從我們上空飛過的時候,房間裡特別安靜,不那麼燥也不那麼熱了,氣有點闔住了。這個時候大家有點坐得住的感覺了,是不是?但這個過程只有一兩分鐘。然後,大家又開始思想了,坐不住了。

中醫說的氣啊、神啊,這些無形的東西,是沒有辦法用語言去表達的,你能感覺到,就明白了;現在還感覺不到也沒關係,一直都有機會。萬事萬物,外在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的思想、情感、身體的感受

也一直都在變化。我們始終都處在變化當中,不會止息。只要我們活著,有心,就有機會去感受萬事萬物。

現代人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去求一個東西、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或者關注一個明星,念念不忘。我們總是不停地看這個看那個,或者不停地講話,不停地做事。我們以外物為原點,那就會失去對當下的自己和周圍的感受。這個狀態在中醫叫什麼呢?是“形神分離”。

剛才打坐安靜的狀態是什麼呢?是《黃帝內經》說的“形與神俱”,或者“身心合一”。不管是學習中醫、武術還是書畫,都說要花功夫。功夫不是一個很玄的東西,功夫功夫,什麼意思?第一要花時間;第二要做功,其實是用心。

我們從小到大會學很多東西,也會經歷很多東西,我們用心了嗎? 比如豬八戒吃人參果,吃得很快,但沒嚐到那個味道。談戀愛,一定要用心的,對不對?不用心就談不下去了。

不要小看這個話題,我們活到現在,有多少時間是用心的呢?想一想最近三次跟自己的父母講話聊天,有沒有用心?如果你沒有用心,其實那個時段就沒有活著。如果一直都不用心,就會失去用心的能力。失去這個能力,心就被丟掉了,丟掉以後再想去學什麼都沒有用了,學現代科學也學不好,學傳統文化就更不要想了。

學習中醫、武術、打坐、站樁、琴棋書畫......都是讓我們練習用心,訓練用心的能力和習慣。養成一個什麼習慣呢?不要讓自己處在一個散亂分心的狀態。無所事事的時候就玩電腦或者手機,就是一個散亂的狀態。

不是不可以玩,我也玩,但還有一個覺知在,知道這個時候自己已經散亂了,沒有覺知就很可怕。不知不覺中,就會越來越散亂,失去某些重要的能力。

李辛:中医眼中的人体 02|《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二

生命的開闔與互感

現在我們講一講無形的“精、氣、神”和物質化的“形”。

在中醫眼中,人的肉體只是一個杯子,重要的是內容物。中國人非常重視內在,重視精、氣、神。精神、魂魄、志意、氣勢、膽略、心量、氣魄,還有氣血、氣機格局......這些全都是無形的東西,或者說一個人的軟實力。

中醫眼中的人體,跟現代科學眼中的人體最不一樣的地方,是注重觀察和研究生命的大背景。這個背景大家應該很熟悉,四個字——天人合一,或者天人相應。它是把人的健康與疾病,放在一個很大的時空架構裡面去思考。

舉個例子,我住在江蘇,來上課前在上海住了一個晚上,沒睡好。我住的是浦東新區的張江高科,旁邊有很多軟件開發園區。上海在中國東面,和北京比是南方,又是大城市,整個上海的氣是什麼特點?東南方氣是往外開的,溫度還比較高,大城市的氣又是升浮躁動的,所以我在上海沒睡好。

昨天來到辛莊之後,感覺這裡土地的氣還很厚,收得住,而且氣溫比上海要低一些,涼降,容易闔,結果今天一覺就睡到七點半。在過去的一個月,我在江蘇五點就醒了。這就是地域和環境帶來的“開闔”。

對於一個小小的人體來說,環境的溫度、土地的狀態、氣候的變化,有一個大的場域,而這就像是全球的經濟形勢一樣,是一個很大的力量。作為個體,就像是一個小公司,當全球經濟都在往上走的時候,小公司就跟著往上走,當全球經濟都下滑的時候,小公司也往下滑,這個就是天人相應。

再比如,同樣經濟都下滑,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更容易倒呢?第一,資金量不夠,對應人體就是身體比較虛,能量不足;第二,內部管理不善,進貨的質量有問題,或者是銷售渠道沒做好,公共關係也沒理順,這個在人體就是經絡或者五臟六腑堵塞,內外、表裡接通得不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公司領導不是一個明晰穩定的人,這樣的公司很危險,對應人體,就是“神”不定。

這是中醫判斷健康與否的三個基本點:就是“資源有沒有”,“渠道通不通”,“神定不定”。

什麼樣的人容易生病?很簡單,不能跟著這個大形勢共進退的,或者沒有資源,跟不動了的。這跟打牌一樣,對吧?像周星馳的電影《賭王》裡演的,一下注就是幾千萬,要跟著賭得有錢,沒錢就跟不上了。

為什麼變季的時候,老人容易生病呢?說明資源不夠了。為什麼現在年輕人也容易生病呢?因為小公司管理不善,提前把自己的資源消耗掉,提前衰老了。

在中醫看來,不管這個病叫什麼名字,甚至還沒有取名字,都不重要,它看的其實是這個無形的東西:資源(有沒有)、渠道(通不通)、神(定不定)。

“開”就是把錢花出去,錢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精、氣、神”,就是我們的氣血。它從人的精神和肉體能量上能反映出來。

“闔”是什麼?“闔”就是能量收回來的狀態。自然界,冬天是闔,晚上是闔,人體也是順應這樣一個節奏,這個叫天人相應。所以《黃帝內經》有句話“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很美吧。

在夏天的傍晚散步,能看到空中有很多小蟲子,一團團地在飛;潮悶的時候,你能看到湖裡有千萬條小魚浮在水面上呼吸,小嘴一張一張的。人其實也是在這樣一個能量的海洋中,與這個宇宙間一起共振,其實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這樣。

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人的能量,每一個人的思想,以及所有有形、無形、有生命、無生命的一切,它們的能量和信息都是在互相地連通交流,這個就叫做“感應”。

那麼,在肉體層面,比如我們被病菌感染了,或者受傷了,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有形層面。而無形層面呢?比如思想,或者像快樂、悲傷的情緒,這些無形的信息場,它也會傳播和影響我們。

南懷瑾老師的書裡經常提到兩個字——精微。有形的物質,其實是一種比較粗大的東西,我們要嘗試去體會一些精微的東西。

我們學習中醫,不僅僅是學習理論思想,還要把我們的感受打開。

前幾年網絡上流行一句話“一個從來不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仰望的是什麼東西?大家仰望過嗎?看過不同的星星嗎?體會過它們的不同嗎?你能分清楚哪些是你的感覺,哪些是你的思想嗎?這些問題大家要想一想。

李辛:中医眼中的人体 02|《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二

關於作者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兒童健康講記:一箇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2015年立品圖書出版。

李辛:中医眼中的人体 02|《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