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第一階段標準被凍結,如果說5G網絡建設成為各大電信運營商和產業鏈最關注的第一要事,那麼5G商用也從暢想開始嘗試落地。但這個夢想想要照進現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MWCS上,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桂清提出了當前5G面臨的四大挑戰:生態、模式、安全和頻譜,尤其是產業生態方面,整個5G生態需要原材料/元器件、終端、網絡設備製造商、運營商、垂直行業等全產業鏈合作。
設備還需跨過測試、認證這道坎
雖然設備廠商發佈的產品已經具備商用能力,但是在真正得到商用之前,還需要經過測試、認證。
為了推進5G技術發展,我國在2016年全面啟動5G技術研發試驗,並分三個階段推進實施。5G技術試驗是由IMT-2020(5G)推進組牽頭並實施,目前正處於第三階段測試。根據IMT-2020(5G)推進組要求,6月之前將完成NSA相關測試。
而在這次展會上,大唐電信相關人士表示,在工信部5G技術研發試驗中,大唐已經完成三階段非獨立組網模式3.5GHz系統室內測試,懷柔NSA外場測試正在進行中。對於獨立組網模式下的測試工作,現場工作人員稱:“今年9月,計劃開展三階段SA室內測試,11月份預計完成SA室外測試。”
在一些產業界人士看來,獨立組網是5G網絡的最終目標,非獨立組網只是過渡方案。“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方面,NSA模式僅支持eMBB(增強移動寬帶)場景,業務場景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後續演進需要二次投資,綜合成本高。所以我們建議運營商加大SA相關產業環節的推動力度,以期儘早儘快建設完成一張完備領先的5G網絡。”大唐電信相關人士表示。
雲和安全之間的平衡
5G的殺手級業務尚不清晰,服務對象可能千差萬別,劉桂清指出,傳統的運營模式根本不適應5G網絡虛擬化的需求。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挑戰是安全,5G網絡採用了網絡切片技術,但電信運營商的網元虛擬化部署經驗少,在虛擬化網元的數據存儲和安全、物聯網設備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等問題上,將遇到更多的挑戰。
烽火通信副總裁範志文表示,儘管5G要求網絡虛擬化,但云化網絡的本質是雲去IT化,網去電信化,雲計算技術並不能簡單地複製到電信領域,需要在可靠性、運維性等方面做大量的電信化改造。同樣的道理,傳統的電信網絡需要引入IT行業的成功經驗,通過SDN/NFV技術增強網絡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本屆MWCS,烽火通信正式發佈了面向5G的雲化網絡解決方案,雲化網絡將與物理承載網一起構成5G網絡的兩極,兩者相輔相成。
為了避免回到之前封閉的電信產業生態,雲化網絡實現硬件、電信雲平臺、虛擬網絡功能以及管理編排四層解耦是大勢所趨,也是目前大部分運營商的選擇。然而,解耦帶來的系統集成的複雜性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因此,系統集成能力將成為雲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離商用還有幾十萬行代碼的開源平臺
談虛擬網絡,一定離不開的話題便是ONAP。隨著網絡重構的深入,SDN/NFV引入的開源項目已成為電信運營商的必選,開放網絡自動化平臺(ONAP)是Linux基金會下的開源項目,前身是AT&T主導的ECOMP平臺和中國移動主導的Open-O平臺,2017年2月份宣佈兩大項目合併成為ONAP。
2017年11月,ONAP的首個版本Amsterdam(阿姆斯特丹)發佈,這標誌著全球頂級運營商和廠商匯聚一堂,利用共享開源平臺構建統一架構,使旗下網絡運營商能夠自動化、設計、編排和管理服務和虛擬功能。
然而,這只是開始。目前,ONAP阿姆斯特丹版本有600萬行的代碼,目的是利用比較新的技術,打造一個面向NFV和SDN的自動化的編排系統,可實際中,這個目標並非那麼容易實現。
阿姆斯特丹剛剛發佈時,陳曉輝和團隊一度很興奮,認為終於有了可依據的成熟開源架構,但在系統開發中卻發現,利用開源計劃設計商用方案,絕非易事。“我們自己又寫了幾十萬行代碼,才讓方案到達商用的程度。”
就在兩週前,6月13日,ONAP的第二版本(北京)剛剛發佈,該版本對平臺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擴展性和性能有了更多考量,有效降低了電信運營商部署ONAP的難度,而剛剛於6月22日結束的第三版本全球開發者大會透露的信息顯示,ONAP將更關注SDN/NFV協同的雲網融合、5G、網絡切片等場景,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張成良表示,ONAP已經在部分領域提供運營商級用例。
往期回顧
閱讀更多 IT時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