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是因为他的战功在李渊之上,当初太原起兵反隋,就是李世民出的主意,父亲李渊被鼓动下,才开始反隋的。那时,他还承诺要立李世民为太子,原因是他这个儿子有远见和胆识。唐王李渊起兵后,率先攻取长安,正式将自己的封号,建为大唐,那时的大唐被隋末军阀包围,它算上只有河东和关中。李世民掀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李渊那时是很器重这个儿子的,每每出战都用他,因为这个儿子会打胜仗,而其他两个儿子呢,他们三个都是一母所生,他俩都不及李世民的胆识和谋略。这是以后为什么李世民不服李渊这样的安排,立李建成为太子,而不立他,玄武门之变和逼宫退位的种种结果都是因它而起。


李建成那时已经是太子了,位居高位,他却不满足,生怕有谁抢他的饭碗,那个抢他饭碗的人恰恰确是他的兄弟李世民,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后,在府邸里招贤纳士,培养势力,手下有杜如晦,房玄龄,武将有秦琼,敬德,朝中也有他的支持者长孙无忌。李世民打心底就想显示自己的实力,靠着他们,带兵南征北战,现在大唐在带领下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大唐因他而走向统一,这一点,李世民很自豪,原因大唐是他打下的,而坐在深宫享清福的太子哥哥和父皇却对他另眼相看。只封了他区区一个大将军兼秦王,李世民感觉自己被埋没了,他不希望自己靠实力拼搏的功劳化为乌有,一味的给他们打工,于是有夺皇位之心,太子位才是他真正要的,李渊当初承诺成一张白纸。等李世民还没主动出击时,对方已经开始行动了,慢慢钻进自己的设下陷阱里。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兄弟俩,处处为难李世民,他们联合朝中有权位的大臣裴寂,魏征等,想将李世民势力排挤出去,两方因此发生冲突,李渊看在眼里却疼在心上,当初立李建成为太子是有他的道理,必须长幼分明,现在他也无能为力,只能任事情发展下去。该到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曾经恶意想毒死李世民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被李世民部下当初击毙,走上了隋朝太子杨勇后路,李世民变成隋炀帝,他更果断,凭借强大的军力后盾,逼其父退位,当李渊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时只能用悲伤擦洗心中的悲愤。他之所以不敢公然指责李世民手足之残,原因他心里明白整个唐朝是他给打下的,这个皇位等于是李世民把他捧上来的。李世民后来当上皇帝,成为闻名于世的唐太宗,与他的超人的远见和才能分不开的,这也是他为什么敢造反的原因。



而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呢,原因他父亲朱元璋是位政治强人,朱元璋是出了名的狠角色,为人专狠,手段恶劣,他白手起家,从一个无业的和尚,经过风风雨雨,带兵打败一个个对手,推翻元朝,才建立起了明朝,而那时的朱棣呢,只不过是个普通的皇子,排名老四,他是朱元璋一手培养出来的,早年在开平坐燕王,常年随蓝玉征大漠,历练出来的,即便如此,他也还没有胆量和朱元璋叫板。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也是奠基者,他废除了丞相制,诛杀胡惟庸,严办蓝玉案,大力封王于全国,为老朱家控固了江山,燕王朱棣那时也是随父愿镇守北方边陲的。他还算干的不错,朱元璋都曾器重他,原因是这位儿子和他有同样的血性,但抹不去一点就是太残忍了,这是朱元璋为什么不立他为太子的原因,其中还有个原因是长幼之分,应当把长子放首位,没立多久,而他喜欢的朱标恰恰英年早逝。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崭露头角,他和李世民一样,已在诸王子中,战功卓越,可最终插肩而过。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洪武帝朱元璋却将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在他眼里,朱允炆要比他器重朱棣好的多,而且仁孝,国家该休养生息了,相反朱棣的残忍会续写他的罪恶史的,若他坐了皇帝,会与他的政策背道而驰。晚年朱元璋的决断,没有让四子朱棣放下念头,他和李世民有同样的观点,皇位应该属于有实力的人,而不是靠恩宠得来的,李世民当机立断逼宫。而朱棣呢,他不敢在强势的父亲面前逼宫,只有等,等到朱允炆时机会来了,趁削藩,靖难之名血腥的夺回了皇位,那时的他就是永乐大帝,朱棣和李世民一样可以说开创了一个盛世,他之后的政策如朱元璋所料成真,明朝自闭关锁国后一段时间走向开放,郑和下西洋带领大航海时代来临。


路漫漫76416489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会认为是老子与老子不同,儿子与儿子不同。

就是说,一方面,朱元璋杀伐果敢,大权在握,而李渊宽厚优柔,大权旁落,朱元璋比李渊厉害。另一方面,李世民手握兵权,心狠手辣,而朱棣稳重谨慎,持正守中,李世民比朱棣厉害。

(朱棣,图片取其意)

此消彼长,因此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不过,这样的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朱棣为什么要造反?李世民又为什么要造反呢?

在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朱棣想都没想过要造反。

朱元璋对大臣们很刻薄,利用了“洪武四大案”,处置了不少开国功臣。在所有开国皇帝中,他是杀开国功臣最厉害的一个皇帝。但是,他对他的儿子们非常不错,把他的儿子们都封为藩王,给予他们很大的特权和优待。

从西汉开始,中央政权一直在打击藩王的存在,一直在试图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到了唐宋元的时候,可以说,藩王的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了。皇帝当然要封自己的儿子、兄弟及亲戚为王,但一般都只是让他们当富贵闲王,不会让他们管事,也不会让他们去封国。所以唐宋元这些朝代,都没有藩王作乱,都没有削藩这样的事发生。

朱元璋对他的儿子们很好,把之前废弃的制度又捡起来(当然和西汉、西晋那时候的藩王概念有区别),目的就是,让他的儿子们大家都享有坐天下的感觉。

而对于朱棣来说,他更不可能造朱元璋的反。因为他是朱元璋儿子中最能打的那个,朱元璋长期和他浴血奋战,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朱元璋把他放在边关,专门让他对付蒙古人,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可以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从来就没想过要造反。甚至后来,如果朱允炆不在大臣的撺掇下削藩,他也没想过要造反。

(李世民,图片取其意)

李世民的情况和朱棣不太一样。

前面说了,唐朝的王都是富贵闲王,没有明朝那么大的权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封国。因此,当李渊称帝后,李世民就将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落差。他在打江山时候拥有的一切,包括军队,包括那些拥戴他的集团成员,都会很快失去,他的未来,除了还有一个“王”的称号外,其它都不再属于他了。

因此,李世民迟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这些特权,就是承受不住这样的落差。

这个道理,太子李建成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对唐朝已经建立后,四海之内已经太平后,李世民还手握重兵,还有那么一大帮拥泵者非常不满。他不愿意等到李渊去世后,再向李世民动手。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坐大,动手也搞不定了。更何况,当李世民手握重兵,身边又有那么多人才的时候,太子之位会不会一直在自己屁股底下,自己将来会不会当上皇帝,都无法确定。所以,李建成不得不动手。

而李建成一动手,李世民便先下手为强,率先把李建成干掉。

(玄武门之变)

干掉李建成后,就面临着要受到他爹处罚的问题。(李渊也不可能不处罚李世民,不处罚,完全无法向天下交代)。要想不受李渊的处罚,唯有让他爹提前退休当太上皇,自己当皇帝。这样一来,天下都由自己说了算,也不可能承担啥责任了。

由此可见,朱棣不是不敢造他爹的反,是不会。李世民不是敢造他爹的反,是迫不得已。


张生全精彩历史

简单说,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是不能不反的问题,不反就得死。

世界上好多事情看似复杂,实际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利益。李世民和朱棣造反前都遇到了同样的双选题:造反or被弄死。两个人选择了相同的答案:前者,既证明两人的勇气和魄力,也说明了古人的至理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1、玄武门之变的背景

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也就是说,随后的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李世民是不得已为之,否则早晚死于太子之手。

2、靖难之役的背景

朱棣造反前,朱允炆已废削五王: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由于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装病,后装疯。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觉。随后,朱棣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可以说,朱棣造反是必然的:如果不反一定被朱允炆的手下抓捕,之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将他贬为庶人都是命大的,杀掉他有很大可能。毕竟其他藩王们都在看着,朱棣此时处于风口浪尖上,朱允炆需要找只鸡杀给猴子们看。

综上所述,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在现实的利益面前,没有什么亲情友情之说,只有利益才是唯一选项。敢不敢这时候就放其次了,或者说,平时不敢的也敢了。再比如这位老兄:

武二郎:这是敢不敢的事吗?不打死他俺就变成菜了!


朴刀sword

因为李世民的力量比朱棣强太多了。唐朝开创的时候,由于李世民显赫的战功,使得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毕竟连李渊也觉得李世民对大唐的功劳是史无前例的。李世民是秦王,能够开府,同时又是天策将军,并且还是尚书令。当时的天策将军位在王公之上,而尚书令更是位高权重的。


那个时候的军队某种意义上是属于私人势力的,李世民作为秦王开府以后,手底下聚集了一大帮文臣武将,是一个独特的利益集团。当时太子东宫和齐王府军队数量是超过秦王府的,不过从战斗力来看秦王府的士兵战斗力远超过东宫兵和齐王府的兵。道理很简单,李世民长期征战,军队训练水平高,同时士兵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手底下谋臣武将不计其数,比如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侯君集等人。所以李渊和太子一度想办法拆散他们这帮人。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其实已经是骑虎难下了,他即使不想造反,手底下的那些人为了活命也得以李世民的名义造反。虽然李世民和李渊,李建成是一家人,有亲情,可是这和他手底下的那些人没有关系。因为这些人在沙场拼命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让他们放弃是断断不可能的。


反观朱棣,其实他并未有过造反的预谋。因为朱棣远在北京城,并且他手底下那点人又怎么可能成功?只是由于建文帝过于着急削弱藩王,使得朱棣狗急跳墙造反了。由于建文帝年轻无经验,并且所用非人。加上运气好,使得朱棣能够从北京打到南京,取代了建文帝。说实话,以建文帝的实力,只要不折腾,或者用几个正常点的人,朱棣是万万不可能成功的。


历史是什么

说造反可能不太合适吧!

直奔主题,概括为一句话:条件不一样!

1、影响不一样

(1)功绩不一样

于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开创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一直统兵征战,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来的。因而,李渊特别给李世民设了一个官职:天策上将。并且给予开府置署的特权。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时,他还是个十余岁的孩子,对大明王朝的开疆拓土功绩基本可以说是没有!

(2)地位、权力不一样

李世民这个秦王,虽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将加开府置署的权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东宫相抗衡了。特别是李世民又担任着尚书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号,没有其他朝廷官职。并且同等地位的还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样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占据了大唐王朝当时朝廷能人干将的一半以上。而且还个个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谋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惯战之将。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没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怜。要不是当时的南京中央政府当权者不行,否则朱棣绝对不可能从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样

李世民是个综合型的统帅。政治和军事都同样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军事方面的。是一个征战沙场的战将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并论。

3、老爹不一样

朱元璋不是李渊。朱元璋除了对老婆马氏不狠以外,对自己都狠的人,从一介要饭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渊这个世家之后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没有那个条件。


志军翔宇

天空一声巨响,有书君闪亮登场!大家好,我是被雷劈出来的有书君(开玩笑、开玩笑)。今天要和大家聊聊古代皇二代之间的事情。



唐朝太祖皇帝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和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为什么前者敢造自己父亲的反,而后者却不敢。


我们今天闲言少谈,直接开门见山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分析原因:实力、父亲、经历。


一、实力原因


记得有书君之前给大家讲过关于李世民和朱棣的故事。李世民在唐朝开国时期任秦王,统管全国武将,对外征战的活儿全是李世民负责。所以大唐江山有一大半都是李世民率部将打下来的,他在军队之中地位和威望都是极高的。


后来被哥弟所逼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正任天策上将军,已经拥有开府治事的能力了,相当于可以在当前朝廷之外另建第二个朝廷。这时候的李世民在京城是有逼官权力的。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还将国家财政大权交给李世民,李世民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想要多少兵马就有多少兵马,再加上自己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已经有了治国之本。


再来看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大明王朝建立时,他才是个十余岁的孩子,对明朝的开疆拓土基本没有任何功劳。


而且朱棣资源奇缺,仅仅是朱元璋建明朝时期分封到其中一处的总管。没有李世民那么多的部下,也没有财力,更谈不上开府治事。其实力捉襟见肘,就是后来发动靖难之役时手下兵马不过区区5万。可想而知,在朱元璋生前朱棣的兵马一定更少的可怜。


二、各自父亲的原因


李渊虽然是唐朝开国皇帝,但是他没有把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平衡于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儿子身上。因为大唐江山的主要部分全是靠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根本没有多少干预权。



再说朱元璋。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所以对自己的出身极不自信。他整日把政权牢牢抓住,生怕别人暗害了自己掠夺了自己的国家。所以在其在位期间没有任何人可以挑战他的权威。


三、各自经历的原因


李世民其实算不上造反,因为他的功劳本来就是国家里最大的,还要被哥弟联合排挤。李渊又不识时务,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来回纠结几次之后居然最终选择了管理内政的李建成。


李世民自己很清楚,李建成只是太子时就联合三弟和大臣们排挤自己,要是做了皇帝,自己一定没命活。于是才会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


朱棣则不一样,朱棣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威信都要比他高。尤其是太子朱标,在诸王威信中仅次于朱元璋。如果不是这几个当哥的相继英年早逝的话,朱棣也根本想不到造反。


况且朱元璋根本看不上朱棣,早早立了朱标为太子,并且内心非常坚定看好,这一点从之后立朱允玟为皇太孙就可以看出来。要不是朱允玟太心急削藩,朱棣很可能根本不会造反。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造反为主动自保。他为唐朝建国做出巨大贡献,并且在军中威望极高,有自己的权威机构和治理系统。李渊很多政权要受控于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



而朱棣的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不是建文削藩,他也不会造反。朱棣造反的时候,只有一城之地,几千军队,全国大部分势力都是倾向于建文的。如果不是建文自己过于蠢笨,朱棣也没有胜利的可能。


同时,朱元璋如果在世之时,以他的头脑和资源,朱棣敢造反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有书共读

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是李渊,还是朱元璋,大家都觉得这两个人心狠手辣,而且做事不择手段,属于枭雄,因此儿子背叛他们很正常。

但是事实上,这二者对待儿子的方式有一些天壤之别。

首先我们得说朱元璋。因为朱元璋最近大家一直在看电视剧朱元璋以后感觉对于这个人特别熟悉,朱元璋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喜欢听自己的子孙或者替自己的亲人考虑,他为什么要杀胡惟庸?为什么要杀蓝玉?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给自己的孙子铺路,但是朱元璋自己内心是清楚的,对自己孙子最大威胁的是谁呀?是他那些叔叔但朱元璋从头到尾都没有下过死手。

事实上,我说朱元璋一个政策,(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曾经下过一个命令,就是自己的子孙只要是自己老朱家的子孙后代。都可以从国库每年免费的领取很多东西,以至于明朝快要灭亡的那一年,山西省收的粮食还不如给那些老朱家子孙的粮食多,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子孙都是出了奇的好,至少你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我保你衣食无忧,性命无忧,并且对于朱标,他更是不一样的自己一手在那把他的拉扯大,有什么不会的,直接问我,有什么不懂得,直接跟我说,有谁反对你的,直接跟我说,老子亲手宰了他。

但是比起来的话,李渊这个人做老子,就做的有点儿不称职,我们都知道,李渊的太子李建民并不是像演义上所讲的那样残暴啊,或者是一心觊觎太子之位,事实上,这个人有贤名,而且这个人有才能,如果说这个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受到自己父亲一心庇护的话,那么他的结局并不是被自己的二弟给斩杀在玄武门,而是还可以像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一样,能够安安稳稳的坐在太子的位子上。

但是事实上。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民,都被他们老子共同坑进了一个局里面。什么?他们老子要当天下的皇帝,所以他不停的压榨自己儿子的所有剩余的能力,你们俩给我挣,而且尽量给我打土地,打到越多,我做的皇帝权利越大,我能够得到的享受也就越多,我越喜欢。至于说你们俩争成什么样子,我不管。亲人之间的亲情在李渊看来就是可以利用的政治玩物,比如说李密,就算我跟你之间属于姻亲关系,又怎样,要整死你的时候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事实上,换一个角度想想,如果说李世民他在争太子位置的时候,李渊能够出来说一两句实话。会闹到这种地步?李渊就一直在刺激他这两个儿子的神经,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能够拿到更多土地,我皇帝权力也就越大,我就越开心。至于说儿子闹成什么样子,跟他无关,他是自己享受的,自己儿子生出来就是被利用的。李渊就是怀抱这样的思想,一直在压榨自己,儿子的剩余能力,以至于儿子不堪重负,最后逼反了。

给李渊一个定位,就是现如今社会上很多父母一样,我生了你,你就必须给我去挣着各种各样的名誉,包括奖状,包括名次。但是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不会,老子没读过书,你为什么要问我?你不会去问老师,你不会问旁边一个路人啊,就是千万别来问我,我给你共了这么多钱,我就是让你去赢名誉了,不是来给我找麻烦的,有麻烦自己解决去,你现在来问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之,我就是认为你不好好去学习,回过头来,直接一顿饿言相向,或者是拳打脚踢,总之一句话,就是把自己所有责任全推到儿子身上。

讲实际的李世民之所以会谋反。李渊得占八成的责任,李渊一直对自己的儿子高标准严要求,我是你们老子你必须听我的,你必须给我去抢土地,必须给我去抢人才,但是这个太子之外,我就是给功劳最多的那个人,你这是逼着你儿子谋反。

你们想想,一个对自己老子都已经产生失望的人,会干什么事情?李世民当时就做了一个可以说一个得不到家庭关爱的孩子会干出来的事情。

并且李世民当时权力可以说是二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他老子跟他兄长亲自出来压他其他人他都不怕,大半个天下都是他亲自用手给创造出来的,但是对于朱棣而言,他就算权利再大,他能比得过他大哥吗?可能比得过他二哥嘛,可能比的过他三哥吗?就算这仨人他都比得过他比得过胡惟庸吗?他比得过李善才吗?他比得过蓝玉吗?讲一句实话朱棣就算有那点实力,他都不敢去背叛朱元璋,害怕自己就是一个身首异处,胡惟庸厉害吗?厉害,蓝玉厉害吗?也厉害啊,最终还是成了朱元璋的刀下亡魂,所以朱棣自己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配不配和自己父亲作对。


漩涡鸣人yy

不请自来,核心在于,李世民和朱棣在帮着老爹打天下时的功劳和地位不一样。

李世民那是什么角色?李渊造反时犹豫不决,是李世民力促他爹举起义旗,并率先杀入长安建立唐王朝;李唐的天下,至少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后来封了李世民做秦王,后来觉得还不够,干脆再给个“天策上将”的头衔,李世民自己开牙建府,就是自己有自己的军政府班底;李世民还做过唐朝的尚书令,后来这个职位直接被封存了,没人敢接任这个官职……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虽然李渊以立嫡立长,早早滴立了建成为太子,但李世民的光芒远远盖过了包括建成、元吉在内的几个兄弟,不夸张滴讲,在某些地方,可能老百姓只知秦王、不知唐皇。这样的威望,他不搞宣武门政变才怪……

而朱棣虽然也算是雄才大略,但很不巧,他出生的有点晚,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大仗恶仗、丰功伟绩,只有朱棣他哥、太子朱标赶上一点儿,朱棣这小子完全没啥表现,就凭着是朱元璋的儿子当上了燕王(也是一字王,亲王级别)。所以朱棣当时在明初整个洪武朝的军政大员圈子里,毫无根据。这点比李世民差太远了。

另外,还得说朱重八和李渊大不相同。李渊出身关陇世家,与杨、独孤、宇文等世家门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其说李唐赶上了天时,还不如说是世家门阀共推李家接过了杨家的政权,毕竟隋末天下大乱,杨广又远在江都、鞭长莫及,关中乃关陇几大世家的根本所在,选择李唐做代理人也是无奈之选。而朱重八与汉高祖相似,就是个流氓无产者出身,天赋异禀,又心狠手辣、毫无底线。

换位思考一下,大家觉得,如果搞政变的话,是李渊容易妥协,还是朱重八更容易弯腰?

两人面对的时机也大不相同,李建成比李世民大不了几岁,威望或有不及,但一是有太子身份的接班正义,二则是能力和手段比李世民相差不远,如果李世民任由李建成即位、政权稳固之后再发动兵变,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造反(天下可以共讨之),难度可比玄武之变大多了,玄武门之变好歹勉强能算个家族内部矛盾,动静不大、牺牲也小,难度更低,是最优选择了。

朱棣却不一样,首先他爹太能干、太狠,就看明初三大案,杀蓝玉、杀胡惟庸李善长,这个霹雳手段之下,谁他妈敢造次?!就是借朱棣几个胆子,他也不敢在他爹在世的时候发动。尤其是太子朱标福薄,居然早早就挂了,朱元璋老小子也是太喜欢朱标了,居然把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文。如果是朱标即位,稳稳地哪怕是当个五年十年皇帝,朱棣都不敢造次,但现在换成了年轻的朱允文,“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不光朱棣,建文帝的另几个叔叔难说不会有想法,毕竟上头那个恐怖的老怪物已经不在了。

尤其是建文帝似乎还犯了所有年轻的当家人会犯的错,他想削藩,而且手段太激烈。那朱棣只好不客气了……


搬不动的小强

这件事可以从三个面解释;实力的原因、父亲的原因、各自经历的原因。



实力的原因

政变前李世民实力无可比拟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时是天策上将军,拥有着开府治事的权力,这个权力相当于拥有了朝廷之外的第二个朝廷。可以自行建立一整套的办公体系,随意任命自己官署中的任何官吏。而且当时的李世民拥有着天下近半数的封疆大吏支持。

更绝的是李渊还赐给了李世民四个铸钱炉,这个相当于把国家的印钞权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想要多少钱有多少钱,想要多少兵有多少兵,而且还有自己一整套的办公体系。



反观朱棣资源奇缺

朱棣在1380年就藩北平,此后立下了战功,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威信。但是也仅仅局限于北平一隅。如果

而且朱棣既没有李世民的开府治事,也没有李世民的铸钱炉。其实力捉襟见肘。就连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时也不超过5万兵马。可想而知朱元璋生前朱棣的兵马更是少之又少。



各自老爹的原因

李渊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对权力没有抓牢固,因为一直在平衡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势力,所以把大部分权力下放了两个儿子,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时根本没有多少权力。



朱元璋权力无可比拟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没有之一),所以从其登基后对权力的把握极强,其在位期间没有任何人可以挑战他的权威。

在政治上;因为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度,极大的加强了皇权。

在军事上;废除了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牵制监督。这样把所有的军权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

可以说朱元璋在世时,在其权力威信的震慑下,朱棣根本就不敢动一下。



两个人的经历问题

李世民对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李渊也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来回摇摆。如果不是确定了李建成,恐怕李世民也不会铤而走险。



朱棣

是朱元璋的四子,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其威信都要比他高。尤其是太子朱标,在诸王威信中仅次于朱元璋。

如果不是在朱元璋晚年这几个儿子相继去世,朱棣不可能会有造反的心思。

况且朱元璋早早的确立了太子为朱标,并且坚定不移。这一点从之后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不是之后朱允炆削藩过急,朱棣很可能都不会造反。



所以早年朱元璋在世时的朱棣没兵没钱、实力不济,威信不足,还有着一个强有力的老爹,根本就不敢有任何的反心。


我是越关

简单说,原因唐朝和明朝统一方式不同:唐朝是靠李渊玩出来的,明朝是靠朱元璋打下来的。

李渊即位之后,基本上的需要的就是:薛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四人,其他的都不用这么打,轻轻松松的就成为了唐朝土地。如罗艺等更是双手把土地送给李渊。李渊建立唐朝,实行一统,更像是下围棋。

朱元璋从nobody到成为领袖,那是经过血雨腥风的。成为了领袖,有了自己的基地,才称王。称王之后,先和南方的伙计先内讧,干掉了伙计后,才正式北伐。北方的元朝,更是割据林立,互相攻打、彼此对立,朱元璋因此很轻松的打下。朱元璋建立明朝,就像是做木工,需要一刀一刀的去做,都是力气活。


另外,李渊父子和朱元璋父子之间的角色职责并不相同。李渊父子:李渊只管战略,文治靠李建成、武功靠李世民。朱元璋父子:朱元璋以军功立命,朱标靠文治,朱棣的军功相比朱元璋不值一提,就是个nobody!

李渊父子是三角形的职责关系,各人分工明确。朱元璋父子是直线关系,朱元璋对接朱标,朱棣根本没有插脚的地。

朱棣之所以能够靖难成功,很大问题在于建国功臣基本已死——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这和西汉周勃、灌婴等平定吕氏一样的道理。


最后,唐朝时胡人风气很盛,李世民能够用突厥话和颉利可汗交流,充分说明儒家的孝理念,在唐朝时并不是很明显的因素。而明朝时,儒家理学已经成为官方主流思想。不孝,就是不忠,不忠就是谋逆——就是借朱棣十个胆,也不敢反叛大名鼎鼎的父亲朱元璋。

唐朝以开放、积极进取为文明,明朝以孝忠、顺从为标榜。这也是为什么明清时期反叛的越来越少的原因——因为在儒家理念的消磨下,血性慢慢丢失了。


欢迎关注历史哨声——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多元化解读历史!谢谢您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