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外婆改成姥 姥,讓我想到了把魯迅作品請出課本的過往

最近滬科版二年級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就是因為出版社將《打碗碗花》一文中的“外婆”改成了“姥 姥”,引發了方言與普通話的爭議。雖然事件最後以恢復原樣,向原作者道歉收場,但感覺這樣的鬧劇似乎也不是唯一的現象。

我記得幾年前曾有一段時間,有一種呼聲很強烈,就是將魯迅的文章請出課本,他們的理由是魯迅的文章太過艱澀,老師難教,學生難懂。但是爭議的結果是雙方的調和,就是去掉一部分,保留一部分。

把外婆改成姥 姥,讓我想到了把魯迅作品請出課本的過往

學習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文言文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背誦,才能感受到古文的魅力,寫作文動不動就是六百字或是八百字,學生的生活比較單調,感覺沒有什麼可寫的素材,有時為了完成一篇作文可以說是撹盡腦汁,但最讓他們痛苦的是魯迅的文章,背景太遙遠,理解不了,語言表達很艱澀理解不了,聽老師分析感覺還挺有意思,但自己讀就是讀不明白,考試還挺喜歡考魯迅的文章,對於有些人來講,學習魯迅的文章就是中學生活的陰影。

把外婆改成姥 姥,讓我想到了把魯迅作品請出課本的過往

其實當我們步入社會後,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後,才發現魯迅的文章對我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也慢慢地理解了他文章的精髓與偉大。特別是這兩天甘肅一女生在眾人圍觀四小時候跳樓的新聞刺痛了國民的心,很多人驚訝地發現魯迅對國民麻木靈魂的描述是如此的準確與深刻,也更令人心痛,物質生活飛速提高的今天,靈魂卻走丟了。

當我們在工作中生活 中遇到挫折,需要自我解嘲時,魯迅的阿Q精神就發揮了作用,自黑自嘲風盛行,其實也就是阿Q精神的延續。當我們感嘆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沉重時,彷彿是一箇中年的閏土在為生活掙扎,夜深人靜時,誰不會想回到當年那個帶著一身勇氣月下刺猹的少年呢?

把外婆改成姥 姥,讓我想到了把魯迅作品請出課本的過往

當我們為某事某人氣憤時,也想痛打落水狗,當我們看到中國人崇洋媚外時,也質問中國人難道失掉了自信力了嗎?當我們面對需要出手幫扶的事情時,是不是會想到《一件小事》中的那個車伕呢?當我們遠離故鄉在外漂泊時,會不會想到散發著豆麥 清香與小夥伴一起嬉戲的童年呢?

想哪寫想,不喜勿噴,請文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