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背后的中美贸易战

昨天有不少读者留言,让我写一下刚刚发布的2018版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不少读者认为此次负面清单的出台是在“卖国”。

这搞的我有点啼笑皆非,鼓吹“卖国论”的,不是糊涂,就是收钱了。在目前的政治环境之下,任何“卖国”的政策根本无法付诸实施。作为一个政策观察者,政事堂担忧的一直是我们是否“过硬”。

而且,对于开放国内市场也不必过分妖魔化外资,外资企业提供了全国1/4的工业产值,1/5的税收以及1/10的就业。更不要说,目前中国能够支撑大量高泡沫资产而不破灭,其根本依赖的就是出口,而中国的出口,一半都是由外资与合资企业完成的。

“负面清单”背后的中美贸易战

最近,随着棚改货币化中止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断崖式下跌,很多人开始讨论保房价还是保汇率的老话题。其实,讨论这俩都是扯淡,任何一个保不住的结果都是系统性的崩盘。而想要两者最终都能保住,唯一的方式,就是保出口。

正式因为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和高贸易顺差,为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外汇储备以及对应超发货币的预期,通过层层杠杆最终演变成为了目前的高房价、高股价以及高资本利息。可一旦出口和外汇储备降低,一切建立在他基础上的上层建筑都将轰然倒塌。

毕竟,美国如今已经通过加息、减税、缩表开启了赤裸裸的美元回流,全球各国都将面对外汇抽逃,大量的贸易逆差国家都将面临经济被一轮引爆的风险。

此时,无论是来中国投资带来的外汇,还是投资中国带动出口带来的外汇,在特朗普主持的美元回流大周期上,都拥有无比的价值。

就像昨天文章中说的那些国内互联网企业一样,在寒冬来临之际,都急着上市卖股份拿外汇过冬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源,我们现在“负面清单”的对外开放,一方面是在倒逼国内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在换取外汇来并争取时间。

因此,从中美经贸战的角度来看,我们此次在6月28日和30日先后出台负面清单,在7月30日之前开始实施,正好将美国7月6日的对华关税的时间点夹在其中。虽然我们出台负面清单并非针对美国,但此次制定过程中必然会有相应的考虑。

所以,政事堂梳理了一下此次负面清单中,开放的领域主要是金融、制造、基建、能源、农业五个方向,其中基建方面,铁路干线路网与电网、电信等主要方向,中国已经实现了世界领先并向全球扩张,外资在海外都打不过我们,更不要说来咱们的主场了。而制造方面,飞机和造船我们已经实现了自产并拥有了成本优势,外次此时来投资(送技术),我们会很开心。

因此,实际上来看真正开放的主要领域,就是金融、汽车、能源、农业四个方向。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四月博鳌的那一场重磅演讲中,我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要加快开放金融与制造(汽车)。而此次负面清单中,相比于两个多月前添加开放的能源与农业,又恰巧是中美已经停滞的贸易谈判中,中美已经初步达成的领域。

要知道,就在出台负面清单的十天前,随着美国挑起第二轮经贸战,中方回应,中美之前达成的协议(能源、农业)均失效,因此来说,此次负面清单的推出,也与中美贸易谈判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尤其是此次宣布2021年取消金融领域所有外资股比限制,比之前公布的时间提前了两年。

这足够让美国的金融大佬们拉着能源与农业跟对华鹰派来一波内斗了,当年美国汽车就是因为谈判迟疑了,让德国抢占了先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高端车市场。面对这一轮开放,美国如果再慢欧洲一步.......嘿嘿......

毕竟负面清单这套路都是美国人发明的,倘若让刚刚学会玩的欧洲人占了便宜,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嘛,接下来这场大戏,有热闹可以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