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和皇帝之間,誰是君,誰是臣?

河苦

古代人多文酸腐儒,講究尊卑有序,綱常倫理,皇家更是講究輩分。天子貴為九五之尊,乃天下王土之主,從綱常尊卑上來說乃天下人之君,除其之外均為人臣。

之所以我們會有太上皇與皇帝誰為君誰為臣的思想更多是因為各種歷史典型人物在君臣禮儀上表現各不相同。
(劉煓)

比如我們今天說劉邦父親劉太公劉煓作為漢朝太上皇,但是實際上他在漢朝士族百官中地位是不高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一位由劉邦親封除了生下劉邦之外對大漢江山社稷未進寸功又沒有做過皇帝的太上皇,實際上他只是個能掛在門楣上的形象而已。出生不佳,非正統。

(李淵)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他在李世民玄武門兵變後,當了唐朝將近九年的太上皇。這位太上皇就不一樣了,無論是李世民還是唐朝文武百官對其都尊崇有加,理由很簡單,人家是地地道道的正統出身的太上皇,唐朝開國皇帝,只是最後青出於藍被李世民逼迫禪讓而已。李世民在李淵為太上皇的九年裡,對其恭敬有加,以君父敬之,甚至曾為他建宮殿供其避暑養老,每每見他也是以父子之禮待之。儘管如此,但是他與太上皇李淵之間也是君臣關係。李世民對其的尊崇只是發自內心的尊崇罷了。畢竟私下裡,他們還是父子。李淵作為太上皇畢竟還不是地地道道的,因為沒有話語權又是被逼迫禪讓的。

最地道的太上皇應該是自稱為十全老人的乾隆了。乾隆為了避嫌康熙,當了60年皇帝后禪讓給了嘉慶,自封為太上皇。乾隆的太上皇是真真正正的太上皇,家國天下大事都還管著,最主要是手裡還有兵權,是古代太上皇裡讓位不讓權的代表。理由很簡單,乾隆只是為了自己不超過康熙61年的在位時間,作秀給天下人看的禪讓而已,所以退位之後幾年,嘉慶除了撿了個名分,沒有多少好處,甚至後宮都未曾改變。也因此,嘉慶皇帝見到乾隆這位太上皇依舊和以前一樣畢恭畢敬的,讓人有了君臣顛倒的錯覺,實際上不過一句話“誰是執劍人!”罷了。



(乾隆)

除此之外,皇帝之所以無論內外恭敬太上皇還有兩點。

一是按古代皇室例,太上皇可享天下人之禮,除太廟免一切跪拜。此事可參考劉邦父親被劉邦封為太上皇的典故。

二是皇室例皇室直系血脈,尊卑有序,太廟為上,次為君父,後為君,後以品序之。意思是說在皇室尊卑禮儀裡面,皇帝這一脈的,地位最尊崇的是供奉列祖列宗的太廟,而後是在世皇帝的父母,然後是皇帝自己,最後是皇親國戚、文武百官按品級排。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在古代宮廷劇裡,無論內外,皇帝都要給太上皇與太后等行禮的原因了。

古代皇室除了君臣還有太廟,因為皇帝的父親死了在太廟裡的位置可是在自己之上的,太廟決定一切。後宮三宮六院無不以能位列太廟為榮,就連武則天更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百年之後位享太廟把皇位給了自己兒子而不是女兒或者侄子。


不書公子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我們來梳理幾個概念:

太上皇,又稱太上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給於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是在世已禪位的皇帝。

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代表著最高的統治權力。

君,本義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臣,象形字,像一隻豎立的眼睛,指人在低頭時,眼睛處於豎立的位置,表示俯首稱臣。

本意是男性奴隸。

瞭解這些意義之後,就很清楚了:

在我國古代,皇帝與君是同一個級別。

岐義就在太上皇這裡。這要從我國古代太上皇的來歷說起。

中國歷史上有十多位太上皇,其中大部分是被迫當上的,即兒子比老子更有出息,更有擔當,更有能力,把老子趕下皇位,自己當了皇帝之後,老一輩人自然就成了太上皇。

歷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贏楚。第二位太上皇是漢高祖劉邦之父劉太公,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成為帝王而被尊為太上皇的人。還有唐朝的唐高祖李淵,宋朝的宋徽宗趙佶,他們都是兒子當上皇帝之後,“順理成章""地成為太上皇。

這些太上皇,空有名號,沒有實權,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不能對國家施令發號,基本等於現在安度晚年的老人。

如果太上皇手裡有一定權力的話,那就悲劇了。

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兒子,會不顧一切切掉父親手中的權力,為我所用,否則他自己的權力不夠集中和統一,必然會受到威脅。

所以古往今來,受權力和慾望所支配,皇族很少出現父子關係融洽,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景象。

更真實的情況是,兒子坐上帝位後,就開始逐漸疏遠太上皇的寵臣,若太上皇不幸故去,那些寵臣臣妃就遭殃了,或陪葬或貶謫,全部換成附屬於自己的新鮮血液,這才能開啟一代新皇的新朝。

另外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太上皇,手裡握有重權,比如清朝的乾隆帝。為了不超過祖父聖祖康熙帝在位61年的記錄,他無奈的把帝位傳給了太子,但手上仍然掌握實權,其年號仍在皇宮和中式內部使用。

仁宗很想有所作為,一心想幹掉大奸臣和珅。但因和珅受到乾隆的重用和保護,一直沒法成行。直到乾隆皇帝去世,仁宗收回重權,這才辦了和珅,抄了他的家。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要回歸到權力的大小上:

權力大者,太上皇也是君;

權力小者,皇帝也是臣。

可見,皇帝們是不希望有太上皇存在的。一旦存在,皇帝就會在帝王權術和仁孝治國中,徘徊不定,難以取捨。而太上皇的地位也在父子考量中,起伏不定,難以預測。

皇帝們的選擇出奇的一致,拜服在權力的腳下,成為真正統御全國的第一人。即使權力不足以扳倒父親的仁宗,他也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破解這個難題。

那麼怎樣才能當個長壽的太上皇?

當然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圖逍遙活。這位老人必須有強大的心理和極高的情商,該飲酒作樂的時候安心作樂,該犯糊塗的時候就糊塗了。只有這樣才能保自己多活幾年。

回頭看看帝王們推崇的“忠孝禮儀",“仁孝治國",才是最大的諷刺和笑話。


有書博物館

古代的太上皇比較少,第一個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追封的自己父親嬴異人,即是秦莊襄王嬴楚。但是這個時候嬴異人已經死了,所以也就無從談起了。下面談幾個比較有代表意義的太上皇。



第一個活著做過太上皇的人——劉邦父親劉太公。

這個時候嚴格意義上來說,劉太公是劉邦的臣子,因為整個天下都是劉邦打下來的。所以在劉邦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劉邦給劉太公請安之時,劉太公是跪迎劉邦的。

但是劉邦於心不忍,經過和臣子的商量,劉邦冊封了自己的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從此劉太公也就不用下跪迎接劉邦了。但是因為這個太上皇是劉邦冊封的,所以名義上劉太公是劉邦的臣子。



被迫讓位的唐高祖——李淵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迅速軟禁了李淵,奪取了政權,後來又做了大唐的帝王。

雖然李世民順利稱帝,但是這個時候名義上李世民還是李淵的臣子,畢竟是兒子。在李淵的9年太上皇生活中,李世民也沒有幾次去探望他。兩個人基本上也沒有了交流。實際上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最有權勢的太上皇——乾隆

這個毋庸置疑,皇帝絕對是太上皇的臣子。乾隆做了60年皇帝后退位後做了3年多太上皇,但是這位太上皇一直把持著權力沒有放手。

這一時期稱之為皇帝訓政時期,嘉慶根本沒有任何權力,甚至連玉璽都沒有給嘉慶皇帝。所以無論實際上還是名義上嘉慶這個皇帝都是太上皇的臣子。



說了這麼多,終歸起來影響臣屬關係的是權力。誰的權力大誰就是君主,反之就是臣子。就好比明英宗不甘做沒有權力的“太上皇”發動奪門之變一樣。如果他是一個乾隆一樣的太上皇也就不用發動奪門之變了。


我是越關

太上皇即退位皇帝或在任皇帝的父親(如劉太公),但無論何種形式,退位後是否掌權,太上皇永遠是臣,現任皇帝是君。

即使太上皇還活著,皇帝代表的是天下人,不能行父子禮,須行君臣禮,不過中國向來以孝治國,一般場合這個君臣禮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中國第一個太上皇是秦始皇追封的秦莊襄王,而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賜金五百斤。

這是《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的故事,給出了太上皇和皇帝之間關係的答案。

初始,劉邦五日一見劉太公,如普通人家一樣行父子禮。家令(皇室屬官)對太公說:“天無二日,土無二主。現在高祖雖然是您的兒子,但也是皇帝。您雖然是父親,但是是人臣。怎麼能讓皇帝拜見臣子呢!如果這樣,皇帝的威嚴就沒有了。”

所以後來太公對劉邦說:“皇帝,是人主,怎麼能因為我亂了天下的法度!”於是劉邦才尊劉太公為太上皇。並賞賜了家令金(黃銅)五百斤。

但是和權臣亂法度一樣,以臣犯君的情況在歷史上並不少見,也有太上皇亂法的。

比如中國的最後一位太上皇是清乾隆皇帝,因為祖父康熙皇帝在為61年,認為自己不能超過。於是在執政60年後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即後來的嘉慶皇帝,但自己仍然掌握實權直到3年後去世。

所謂的“十全老人”因虛名而亂國法這是非常可笑的行為。不過即使是這樣,如果攤到明面上來說,乾隆還是臣,嘉靖還是君,一些君臣禮節還是必須要有。

中國歷史上活著的太上皇其實不少,幾乎每朝每代都有,既然禪位了,那就是臣,不然又有什麼意義。不管什麼原因禪位,禪位後有沒有權,就是另外應該討論的了。


Rick潘維鏞

名義上來說,皇帝是君,這是不可更改的,因為太上皇的潛在含義其實是退休的皇帝,劉邦的父親完全可以理解為剛當上皇帝就退休了,當皇帝與退休同時發生,在位時間為零。而且太上皇並不是只有父親才能當,並且是皇帝封的!


李隆基曾經封了老子之父李敬為太上皇,這是個什麼鬼呀?


西晉的晉惠帝司馬衷禪位給司馬倫稱為太上皇,他們是什麼關係呢?司馬衷是司馬倫的孫子輩兒。這個太上皇在任何方面來說都是臣。


只不過有些皇帝,雖然裝x一下退位了,還是放不下手中的權利,就有太上皇帝的稱呼,意思是皇帝的皇帝,通過這樣的強調,名義上出現了禪位,其實質不過是招了一個叫做皇帝的官員。


這樣的行為非常危險,因為大權非常容易旁落,第一個這麼做的人叫做趙武靈王,他禪位給趙惠文王后,自稱趙主父,最後被活活的餓死。


其實這件事情的本質很類似於皇權與相權之爭,一旦相權大於皇權皇帝就成為了傀儡,這也說明了不能以權力大小來分別誰是君臣,不過太上皇帝和皇帝之間的權力之爭比皇相更激烈,他們水火不相融。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少有主動退位成為太上皇的皇帝。


要說,太上皇和皇帝之間,誰是君,誰是臣?

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詞,禪位,退位,這意味著太上皇已經不是皇帝。只不過父親來做太上皇有一個父子的名義在裡面,表示的是皇帝對父親的尊敬!


這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太上皇可以看作是活著的先皇,所以按理說太上皇雖然活著已經死了!


目西

提到臣這個字,大家都好想到“大臣”:披蟒袍掛玉帶,家財萬貫,前呼後擁。大臣就等同於“大官”了。其實不然,一開始臣的意思,就是奴隸。所以,主子、奴才並不是滿清的發明,君臣關係就是主宰者和附庸奴才的關係。

明白了這點,就知道在古代君臣關係不是一定存在的,並不是你是皇帝,他就一定是你的臣子。雖然你是皇帝,但有的人你太“惹不起”,他就不是你的臣。

比如漢朝到唐朝的“二王三恪”,這些都是他的“客人”,不是他臣子。袁世凱復闢也搞出個“嵩山四友”,不敢讓他們稱臣。

所以,太上皇、皇帝之間更沒有君臣了,他們只是父子(或兄弟)。

當然了,這也僅在名義上。實際上誰有實權誰就是君。

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尊其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太公啥權力沒有,自然不會是君。

周宣帝讓位過周靜帝,自己躲在後面當太上皇。這皇帝就是個幾歲的沒孩子,當然太上皇是君。

李世民發動政變,把李淵趕下去當太上皇。傀儡一樣的李淵,肯定不好意思認為自己還是君。

乾隆即位六十年,讓位給嘉慶,當了四年太上皇。這四年裡嘉慶戰戰兢兢,讓他稱君,他肯定是不敢的。


待我施為地煞變

我記得之前小時候看電視劇《醉打金枝》

上面公主很厲害,駙馬雖然是公主的丈夫,但是還是要聽公主的,也不敢反抗!

而且我記得很清楚裡面有一段是公主做錯了事,跟駙馬鬧矛盾,公主的侍女說不如跟駙馬道個歉!

公主說:我是君他是臣,我不能跟他道歉!

這說明皇族就是皇族,無論你是公主還是太后還是皇子,本來身份就比一般的臣子高!

所以他們皇族之間是沒有什麼絕對的君臣關係,只有相對的君臣關係!

我們看電視,一般皇帝見了太后都是:兒臣給母后請安!既然叫母親是這麼叫的,叫父親呢?

肯定也是自稱兒臣,但是他們是相對關係,不是說叫了兒臣就是臣了,還是君!

所以兩個都是君,但是相對的來說,皇帝見了太上皇要自稱兒臣以示尊重,但是天下還是皇帝的天下!


世界歷史百科

判斷誰是君、誰是臣,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行禮者為臣,受禮者為君。

比如,皇后的父母在公開場合見到皇帝、皇后,要跪地行禮。為何?因為皇帝皇后為君,國丈和丈母孃為臣。

比如,皇帝的兄弟們、大爺們、叔叔們見到皇帝,要跪地行禮,因為皇帝為君,其他人為臣。

但是,皇帝見到太后,要跪地給太后行禮,並且自稱兒臣。可見,此時的皇帝為臣,太后為君。

同理,太上皇應該和太后同樣待遇,因此,太上皇為君,皇帝為臣。

當然,以上只是禮儀上的君與臣。實際上誰說了算,那就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比如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雖然頂著太上皇的名頭,實際上只是個擺設。劉邦以布衣之身打下了江山。劉太公原本就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對於國家大事啥都不懂,自然只能是個擺設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比劉太公的情況好不了多少。為何?因為他是被李世民逼著退位的。退位後,雖然名義上是太上皇,實際上就是李世民的階下囚。

以上這兩位太上皇,實在是慘了點,在皇帝兒子面前,基本上沒有任何話語權。

有沒有太上皇比皇帝還牛的呢?

有。乾隆皇帝就是。

乾隆長壽,眼看著就要打破他爺爺康熙皇帝在位61年的紀錄。為了表示對爺爺的尊敬,他就主動讓位了兒子嘉慶,自己當上了太上皇。

乾隆雖然名義上讓了位,實際上一切大事還是他說了算。嘉慶就像是太子監國,橫豎都得看乾隆的眼色行事。

歷史上最窩囊的太上皇是誰呢?是宋徽宗趙佶。

當時,北宋正被金國吊打。宋徽宗為了逃避責任,就自己退縮,把皇位讓給了兒子趙恆——也就是宋欽宗,自己躲在背後當太上皇。可惜,宋欽宗也無力迴天,於是北宋亡國,爺兒倆一起被金國抓走了。

臨陣退縮,把黑鍋讓兒子去背。宋徽宗為父為君都不合格。


趣談秘史

最是無情帝王家

自古君王皆薄倖,最是無情帝王家。

對愛情,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對友情,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皇家本無情,只恨生在帝王家,那麼面對,曾經的皇帝,現在的太上皇,兩人的關係究竟如何?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

古代講究“君權神授”,即天授君權,而皇帝是上天之子,是天神在人間的代表,更是一個國家的唯一象徵,所以服從皇帝的統治就是服從上天的意志。

正是因為這種主流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太上皇權”與“皇權”有著無法調和矛盾,兩人也必然會存在權利之爭。俗話說,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對於已經作慣了人間共主的太上皇,其行為與意識難免還會干涉新皇,甚至將新皇當做傀儡。對於新皇而言,初得大權,自然不會輕易放棄,更不會任人魚肉。而且一個國家也同樣不能被兩種意識左右,臣民只能服從一個聲音,所以兩人必然會直接爆發衝突。

無論結局怎樣,皇權的這種排他性,是導致權力之爭的根源,也是決定了“太上皇”地位的重要因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秦王嬴政打敗了六國,一統天下,為了顯揚自己的功業,他將帝號定為皇帝,將自己定為始皇帝,並且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太上皇是皇帝的父親或者是前一任皇帝,很少出現其他情況,所以太上皇的年齡和輩分比皇帝要大,但太上皇只是一種尊號,是皇帝的過去式,為此他的權利沒有皇帝大。

正常情況下,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公開場合下,皇帝為尊。但在私下場合,皇帝卻要行晚輩之禮。

雙方博弈,實力為尊

九五之尊,誘惑力太大,可以說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而在皇權面前,親情也顯得非常淡泊。父子相殘,手足相殘之事在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太上皇與皇帝之間的博弈也只能以一人為尊,另一人下場則是慘不忍睹。所以兩人的地位還是以實力說話。

但我國傳統以孝治天下,所以無論太上皇生前境遇如何,死後下葬禮儀,都是非常隆重的。即使是對待太上皇極為殘忍的皇帝,這時也都會跳出來,突然想起原來他是自己的父親,感情流露非常真誠,認認真真的扮演著孝子賢孫的角色。表面很難過,先父怎麼就駕鶴西去呢!但內心卻很高興,老東西終於死了。

總結一下

表面上,皇帝為君,太上皇為臣,但實際上,何人為君,何人為臣是需要用實力說話的,比如乾隆皇帝。

因為皇帝與太上皇之間,矛盾不可調和,所以皇帝們是不希望有太上皇存在的,太上皇也是非常尷尬的存在。所以皇帝常常會在“帝王權術”和“仁孝治國”中徘徊不定,難以取捨,而“太上皇”的地位也在考量中起伏不定,難以預測。


古今注

當然是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了。


為什麼?你還不知道啊,沒關係,就讓有書君來告訴你吧。


各位觀眾,請看大屏幕。


1,君,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的代稱,而皇帝就是君,同樣也是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從來都是先有皇帝,然後才有太上皇。



太上皇,也稱太上皇帝,是依附於皇帝存在的,其實就是退休的皇帝。


太上,就是至高、至上的意思。太上皇,也就是至高、至上的皇帝,是由皇帝授予並承認的一個尊稱。


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王,帝,這些稱號,統統都不拉風了,都不足以彰顯自己的蓋世功勞。


所以,他就發明了皇帝這個稱號,並自稱為始皇帝。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而為了彰顯孝義,秦始皇追封自己已經去世的父親異人為太上皇。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太上皇。


2,古代人都講究君權神授。而皇帝自稱天子,老天第一,他第二,誰還能大過他。


而太上皇只是家長,是皇帝的父親,皇帝才是國君。而父子只是家,君臣才是國。


3,皇帝是江山社稷的象徵,是國家的管理者,只有皇帝才能代表國家。


皇帝的玉璽是皇權正統的象徵,上面就刻有:受命於天,即壽永昌。


太上皇是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


既然都已經退休了,當然也就不拿事了唄。



可見,太上皇是社會閒散人員,皇帝才是國家的管理者。


有人說了,既然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那電視劇裡,皇帝見了太后為什麼還要叩拜呢?豈不是君跪臣?難道說編劇腦殘了?或者說太上皇的地位比不上太后?


當然不是。你只看到電視劇裡的皇帝跪下給太后請安,你咋沒看見太上皇呢?新皇繼位時,老皇帝通常已經駕鶴仙遊了,你讓他拜誰去?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以仁孝傳家。皇帝回到後宮,就是回到了家,兒子給母親行禮,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了。


4,封禪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舉辦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也是最高禮儀。


而封禪大典只有皇帝才能主持,歷史上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有太上皇去封禪的。


5,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所以一國只有一君,其他人都是臣,包括太上皇。


太上,還有一個含義,就是太上忘情。


在這裡,太上的本意是修養最高的人,指聖人、天道。“忘情”,是指放下一切凡情,達到無情之境。


也就是指跳出紅塵,不為情緒所動,不為情感所擾,一心向道。


這其實是歷代皇帝給自己老爸戴的一頂高帽子,你都超凡入聖了,還管什麼紅塵之事呢?就由兒臣代勞吧。


6,皇帝號稱,口含天憲,金口玉言,他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說一不二啊。


太上皇,只是一個尊稱,說了不算,沒什麼實權。



7,皇帝自古以來就佔據著大義名份,被天下各大軍閥認同。


即使太上皇(或權臣,太后)擁有軍政大權,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還是要藉助皇帝的名義發佈詔令。否則就是沒有名份,是大逆不道,天下人人可以討之。


唐中宗的皇后韋氏不就是一直藉著中宗李顯的名義才能把持朝政嗎?後來,她想當女皇,就和女兒一起把中宗毒死了。結果怎麼樣呢?女皇沒當成,反而被推翻了統治,全家被殺。


可見,沒有大義名份就不是正統,就不能號令天下。所以,即使從名義上來說,皇帝依然是君。


綜上所述,太上皇和皇帝之間,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