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爺爺因爲做鼓時藏了一樣東西,當年舉家搬走了


江西信豐縣小河鎮有個“造鼓大王”,名叫郭福生。郭福生制鼓的技術是爺爺傳下來的。爺爺輩時家他們全家住在信豐縣古陂鎮。後來因為發生了一件大事,舉家從古陂遷往小河鎮,制鼓的傳奇故事由此引發開來。“鑼鼓聲聲震元宵,三江五嶽四季熬”,當年一位紅軍留宿郭福生爺爺家中時、留下至今還沒解開的一首“怪詩”。圖為郭福生對繃緊後的大鼓轉著圈擊打收緊。

現在已是“造鼓大王”的郭福生介紹家傳制鼓手藝時,說起一件三代人都沒想明白的事:蘇區反“圍剿”時,家裡來了箇中年男子,說想讓爺爺做一批小鼓,質量不一定要太好,但鼓肚子裡能藏東西,還不能影響擊打鼓的聲音。這客商為人和藹,住在他家閣樓裡,白天睡覺,晚上通宵在外。圖為郭福生把曬制好的整塊牛皮根據鼓的大小切開備用。

鹽,對於蘇區的紅軍來說視為生命一樣珍貴。國民黨對食鹽實行嚴格管制,誰違反是要殺頭的。當爺爺把這批空心鼓做好時,這位客商當即把一大包鹽分裝到各個鼓的竹片中壓緊,……臨走時,爺爺想知道客商姓名,對方笑著唸了句奇怪的暗語“鑼鼓聲聲震元宵,三江五嶽四季熬”,說完緊緊地握了握爺爺的手,叮囑說,為了不連累到你家人,你們還是趕緊搬家吧。


“從此,爺爺搬到了現在的住處信豐縣小河鎮蘭坳村。”郭福生說,爺爺把這句暗語秘密傳給了父親,父親又秘密地傳給了郭福生,他們猜測這名客商應是紅軍,這句暗語可能包含了客商的姓名,是不是羅震江呢?他們一直沒弄清楚……。郭福生的制鼓工具,包括三匠合一的各式工具。

制鼓手藝傳到郭福生手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據郭福生說,年輕時打鐵的爺爺,改做鼓是因為遇到了一位廣東制鼓師傅。 “父親11歲跟著爺爺學制鼓的,我是13歲開始跟著父親學。”郭福生說,父親是2006年去世的,父親去世的前幾年反過來當了自己的助手。圖為對快完工的大鼓,擊鼓聽音,郭福生儼然又成調音師。

郭福生說,鼓的製作要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和多種本領,所以做鼓人是木匠、竹匠、皮匠三匠為一匠。每一道工序嚴謹細緻,木材、牛皮等原料也要精心挑選。30多年來,他製作了上千個規格各異、質量上乘的鼓,暢銷全國各地,深受好評,被村民們戲稱“造鼓大王”。 郭福生說,他做鼓的牛皮全是本地水牛皮,質量好,當地老表自家放養的牛,牛皮風吹日曬不壞。


這一大堆竹釘也要用不少工時。傳統工藝制鼓,鼓身上找不到一丁點鐵器。 在郭福生家的院子裡,這還沒完工的大祠鼓,是贛縣陽埠李屋祠堂訂的這鼓,是他這輩子做的最大的鼓——周長3.4米、高1.2米,要用3000枚以上竹釘,趕上天氣好也要50天才能做完。“爺爺那個年代做這樣一個大鼓至少要一百個銀元加五十擔穀子。”郭福生說,現在做鼓沒錢賺,後生不願學。在贛南,制鼓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了,但願這門技藝能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