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德國和日本的經濟一樣如日中天,為什麼美國只割了日本韭菜,卻沒有收拾德國?

軍史吐槽君


說日本因為廣場協議失去了二十年是胡說八道,廣場協議並不是美國和日本獨家簽署的,而是美國和德日英法簽署的,幾個國家貨幣都對美元升值了,其中,德國馬克升值更高,比日元升值還多。

那麼,為何廣場協議後,德國繼續平穩發展,而日本泡沫瘋狂膨脹後,破裂而卻失去了二十年?

是因為德國的政策沒有導致投機造成泡沫,而日本製定的應對政策,卻導致因此在地產、股票等金融市場瘋狂投機,產生了巨大的泡沫,最終泡沫破裂。日本失去二十年是泡沫破裂的結果。

德國的經歷表明,泡沫的產生和破裂,原因並不是廣場協議導致貨幣升值,而是日本執行了錯誤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所致。

也即,德國的經濟政策導向是實的,而日本的經濟政策導向是虛的,不可能持續,必然導致泡沫產生和破裂。儘管日本的實業在這二十年仍然有長足的發展,但這個發展用來填補上世紀八十年代瘋狂膨脹的金融泡沫,導致看上去日本這二十年沒有發展,其實,並不是如此。


魚眼貓眼鷹眼


美國也對德國採取了措施,不然現在世界第三經濟體怎麼會是日本而不是德國呢?要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德國的GDP一度是高於日本的,只是日本在世界剛剛進入電氣化的時代裡,藉助電器工業優勢火了一把而已。

廣場協議直接打斷了日本和德國的經濟發展。


美國的廣場協議針對的是兩個國家,一個是日本,還有一個就是德國了。德國和日本一樣,也是一個從二戰之後大力發展電子產業的國家,他們的西門子等企業曾經引領歐洲電器市場很多年,佔據了廣泛的市場份額,也導致了美國同類產品出口受阻,歐洲是二戰之後主要的消費市場,美國為了限制德國的發展,不但在廣場協議中採取了逼迫日元升值的手段,也同樣採取了對德國馬克的打壓政策,德國經濟也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日本經濟經歷的失落的十年,猶如一陣風暴,還未過去。


美國對於其他國家的GDP的規模,以及產業的高度一向非常敏感,總是擔心其他國家的發展超過自己,並且佔據自己的經濟和市場份額,從而取代自己的霸主地位。當然,不可否認大國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進是存在的,也是很難避免的,所以美國經常在其他國家的GDP達到自己的60%甚至更多之後對其採取爭霸競爭手段,通過高壓的經濟政策和軍事壓力,逼迫對手妥協。

美國通過對日本經濟的收割,完成了自己地位的鞏固。


日本和德國這樣的空有經濟力量,卻沒有軍事和政治力量的國家,在這種壓力面前很快就會繳械投降,日本為此付出了長達20年的經濟發展緩慢期,而德國如今也已經淪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蘇聯雖然有大國政治地位和軍事力量,也曾經一度達到了美國GDP規模的68%,但是解體導致了冷戰結束,蘇聯之後也再難有一個國家能夠全方位的應對美國在各方面的壓力了。

廣場協議後日本的各項價值被挖空,股市狂跌,經濟破滅。


如今,美國對東亞一些國家採取的貿易摩擦措施其實也是如此道理,只因為目前的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已經到了12萬億美元,而美國是18萬億美元,不僅超過了60%,還一路達到了美國GDP的75%,同時發展速度還要快得多,所以美國也不得不繼續採取手段打壓其他國家的發展,不過這一次,美國面對的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和最大的消費市場,恐怕最終付出最大代價的,要是他們自己了。


海事先鋒


60%GDP紅線瞭解一下

兩次世界大戰將各國打的支離破碎,但美國利用二戰早期中立大發戰爭財後,後期被迫參戰收割勝利果實以及寬鬆的人才政策使其躍升為世界超級強國。有了江湖地位後,就需要想方設法的去維護。其中60%GDP紅線就是美國維持其江湖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誰的GDP達到或超過美國GDP的60%,美國就要使手段弄誰。前蘇聯是第一個祭旗的,日本是第二個刀下鬼,今天的我們正因這個原因被美國發動貿易戰。

之所以美國對同時期的日本動手而沒有對德國動手,我們看一下我國改革開放時的世界各國GDP情況。從下圖可以看出,日本的GDP是高於德國(西德)的,且逼近美國的60%GDP紅線。這是美國選擇動手日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我們知道二戰結束後德國被佔領軍分成東西德兩國,東德由前蘇聯控制,西德則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控制。東西德就是兩大陣營或是制度的樣板房啊!顯然西德發展的遠比東德好,若美國對西德動手就是挖自己制度樣板房的牆角。

所以,基於以上兩點,美國必然會選擇對日本動手。


柳小慶


1.德國經濟不像日本那麼咄咄逼人。

最高峰時,日本GDP相當於美國的60~70%,而德國只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

所以對美國而言,日本是嚴重威脅,而德國還不足以挑戰美國。

2.日本自私自利的發展模式犯了眾怒。

日本在拼命向歐美出口的時候,卻嚴格保護本國產業,封閉本國市場。福特的總裁就說過“日本市場是世界上最封閉的市場。”

日本只出不進,拼命賺取別國的錢,卻不允許別的國家賺日本的錢,這種自私自利地發展模式,引起了各國的憤怒,在“七國集團”的會議上被圍攻,一致向它施壓。

3.日本不像德國有歐盟的支持。

德國雖然也是戰敗國,但同時是歐盟的經濟火車頭,德國經濟直接關係到包括英、法、意等歐洲國家,所以在其他歐洲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頂住了壓力。

但日本在七國集團裡獨木難支,又是戰敗國,只得就範。

4.日本刻意為之。

戰後,日本以科技立國,主要發展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極致——GDP總量超過蘇聯,達到美國一半以上,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世界最大債權國,貿易額世界數一數二。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衝突越來越嚴重。

在此背景下,日本也在謀求產業升級,例如發展金融業、房地產業,加大對外投資,發展模式由“重積累,輕消費”向“重消費、輕積累”轉變……日元升值對這些行業的發展有好處。所以在廣場協定中,歐美壓迫日元升值,日本也並非不情願。

廣場協定後,日本的金融投資業迅速發展,一向以“踏實”“嚴謹”形象著稱的日本,才發現原來錢還可以這樣賺,國民紛紛拿出多年的積蓄炒股、炒房,整個國家陷入癲狂狀態。

但畢竟在這些行業,日本還是新手,遠不如美國老辣,結果被美國採用金融手段,狠狠剪了羊毛,日本也陷入“失去的十年”,並一蹶不振。


用戶5506224182


廣場協議是G7共同的決定,包括日本在內,並不存在割韭菜之說。甚至簽約完畢的記者會上日本藏相(財務部長)竹下登還心情愉快的開玩笑說為什麼要讓日元升值,因為我名字裡面有登啊!如果是屈辱的割韭菜協議,這廝敢開玩笑,日本民眾保證不打死他。

廣場協議的背景是日元刻意低估,日本商品在全球範圍大賣,橫掃美國同行。在汽車,造船,鋼鐵,半導體,家電等美國支柱領域蹂躪美國同行,日本每年保持對美鉅額貿易順差。這種出口導向型經濟能長久嗎?顯然不能,美國不可能坐視日本搞垮自己的經濟支柱,日本商品佔優可以忍受,但是完全搞垮美國同行,這可不行,所以要有個度,得給美國企業一條活路。事實上諸如美國汽車企業在內這一時期都不斷順從國內工會組織,希望藉助工會的力量阻撓日本同行。如果日本不同意日元升值,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殘酷的貿易保護主義,到時候美國市場進都進不去,這點日本肯定是有預計的。

廣場協議就是順應這個背景,一方面日元升值,日本商品競爭力下降,美國企業得以苟延殘喘的活下來,為什麼說苟延殘喘,因為你大爺還是你大爺,在以上領域日本企業時至今日依然保持對美國同行的優勢,美國企業也依然是那個半死不活的鳥樣,有些甚至已經死透了。真正得益的是德國,韓國和中國。另一方面日元升值,日本資產和購買力大升,日本都以在全球範圍內買買買,所以日本的全球資產是非常高的,GNP非常高。

美國重新甩開日本靠的是信息技術,全面領先全球,而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也依然是由於沒有抓住信息技術革新的浪潮,同時傳統汽車,鋼鐵,家電,半導體,造船領域又被德國,韓國和中國侵蝕。




彌勒佛2181


其實90年代日本的經濟增速已經放緩了,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就已經破裂 。但是日本GDP與美國最為接近的則是在1995年,當年日本的GDP達到了54548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71%。90年代日本經濟明顯減速,那為什麼日本GDP佔美國的比重最高出現在1995年?這與日本簽訂的《廣場協議》有關。

《廣場協議》一般被認為是日本經濟低迷,“失去的十年”的罪魁禍首。上世紀80年代,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於是在1985年,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簽訂了《廣場協議》。協議簽訂後,上述五國,除了美國,其它四個國家的貨幣兌美元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升值,其中以日元升值幅度最大。“廣場協議”簽訂後的3年時間裡,日元升值了54%,而1990~1995年日元又升值了51%,所以在1995年日本GDP佔美國比重最高,其實主要是由於日元升值所致。



說美國只割了日本韭菜而沒有收拾德國是不對的,德國也是廣場協議的簽訂者,而且不止德德國,英國、法國也是,為什麼只有日本經濟至今為止低迷了數十年?

當初日本接受廣場協議是當寶的,廣場協議的簽訂是得到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經融財政的部門)的強力推動。當時日本經濟發展過熱,而日元升值可以幫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場,成立獨資或合資企業。日元大幅升值,使得日元的購買力大幅增加,日本開啟全球買買買模式,但與此同時,國內泡沫卻急劇擴大,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其實日本的經濟泡沫是主動刺破的,在資本主義環境下,經濟必然是有周期的。經濟過熱就需要降溫,於是日本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房產稅政策,然而經濟降溫劇烈而漫長,每次經濟略有起色,又遭遇世界範圍的危機,比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這都需要時間去使經濟復甦發展。而德國卻不同,在廣場協議簽訂後,德國的貨幣也大幅的升值,但德國的政策沒有導致投機造成泡沫。所以沒有發生日本這樣的經濟漫長的低迷。


錦繡中源


《廣場協議》究竟是什麼鬼?

作為一個金融本科生,對《廣場協議》簡直是太熟悉了,幾乎任何一個經濟學的老師都會引用這個協議來講述經濟問題。

按照我們中國人陰謀論的出發點來看,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西方國家對日本割的一次韭菜,在日本崛起的路上進行的一次精心策劃的經濟阻擊,最終導致日本進入“失落的十年”。

美國人狼子野心,如今讓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實際上是要讓中國重走日本的老路。以我們中國人的警惕性來說,當然不能上這個當,亨,我們多傲嬌啊!

實際上很多人根本沒鬧明白《廣場協議》,也並不明白日本失落的十年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痛苦經歷,在美國兩次局部戰爭的帶動下,已經經濟扶持,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甚至一度超過了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這種跨度之大,並非常人所能理解,明明是戰敗國,短短二十年就又能再次崛起,實在是讓人有些害怕,實際上還是當時的美國在和蘇聯的大國爭霸中,花了太多的錢,當然日本的崛起對美國來說也並非壞事,日本從來都是美國產品的重要生產地,美國人的生活也並不會因為日本人過得好了,就變得不好了。

但是從80年代開始,美國財政赤字增加,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想要保持資本主義世界的繼續穩定繁榮,就要讓美元貶值,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因此美日英法德五國簽訂《廣場協議》,目的就是讓美元有序的貶值。

《廣場協議》真的導致了日本的衰落嗎?

在協議簽訂後的三年裡,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日本成為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國民財富平白無故的增加了一倍,這種好事上哪找去。

實際上,日本當時是有些膨脹的,日本政府希望通過泡沫和通貨膨脹來維持經濟的持續高增長,不但不對這種過分投機進行打壓,反而還降低利率,為泡沫加點料。

由於泡沫的存在,股市不斷上升,據說當年東京房產的價值可以買下半個美國,實際上日本在美國的確購買了大量的樓盤。

然而,在1990年日本一腳急剎車踩破泡沫,來了一個頭朝地的著陸,一下子回到瞭解放前,日本進入長時間的經濟低速增長。

從我們的角度來說,看到別人不好過,比看到我們好過還要高興,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嘲笑日本的愚蠢,實際上日本並非真的衰落,在當時的情況日本發生經濟泡沫跟《廣場協議》也不是絕對的關係,在一個國家的高速崛起中,有些路是繞不開的。

實際上,日本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也有一定的關係,以前中國是日本產品的重要出口地,而中國改革開放後,卻逐漸成為世界最大產品出口國,也就是在搶日本人的飯碗,而日本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進行產業升級,並且用升值的日元到國外去建日資企業,也就是說,日本的GDP(國內生產總值)雖然增長的慢,但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卻一直保持不錯,老百姓過得好不好,還是要看GNP的。

中國在2009年才超越日本,但是到今天,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以我們的體量超過日本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令人驕傲的事情吧!

為什麼美國沒有割德國的韭菜?

在廣場協議簽訂後,德國並未出現日本那樣的經濟泡沫,主要原因就是德國迅速採取措施提高利率,防止泡沫過大,儘管德國又再一次的勒緊了褲腰帶,但是經濟卻平穩發展,再次期間,歐共體的成立與發展,更加確立了德國在歐洲的心中地位,在經濟發展上,德國更看重對製造業的投資,避免像日本一樣瘋狂投機。

所以,即使美國想整德國,也沒有下手的機會,當然,還是那個問題,都過得好好的不挺好嗎?為什麼一定要整這個整那個呢?

當然,相對於日本來說,德國的經濟發展也太過於平穩,日本現在依然是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德國排名第四,按照目前這個速度,德國根本追不上日本。更加印證了,美國並沒有割日本的韭菜。


史論縱橫


對於經濟來說,美國是世界最心狠手辣,毫無人性可談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提到二戰後來回答小編的問題,

二戰後45年1美元兌換15日元,到49年1美元兌390日元。短短4年日元貶值20多倍,可以說當時的日本就是美國的奴隸,也是日本進入最黑暗時期。

為了使日本經濟完全由美國掌控,美國還扶持了著名的亞洲四小龍經濟。

但從70年代中日建交後,日本看到了曙光也看到了太陽,日本人哭了(是真哭不是假哭,中國才是日本真正的依靠),東方大國站起來了,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投資機會,使日本經濟漸漸的進入歷史最佳時期(日本就像有爹孃支持的孩子一樣有了底氣,敢打敢衝,日本經濟才有了真正的底氣),使日元增加成色,日本經濟開始繁榮,房地產,金融,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100多日元。同時,美國也有一點慌了(無論經濟和政治,美國都不希望日本與中國好。)。

這時,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序幕,橫掃整個亞洲製造業,首先打趴下的就是亞洲四小龍的製造業(當時中國只是競爭製造業,而美國是拋棄了東南亞國家經濟的主兇,比喻說索羅斯看到製造業向中國轉移時,就對東南亞的貨幣痛下殺手,血洗東南亞各國經濟,這也充分說明美國扶持的也會被它毀掉的小國經濟),而這時,日本也大膽的外遷製造業到中國,日本經濟從90年代初開始了經濟結構調整,又因為日本經濟有之前的基礎,經濟處於平穩期調整,房地產價值回落,以保日元平穩匯率為主的經濟期,美國資本開始撤離日本(韭菜的成長期是49年至90年,美國在日本的收益是用億倍計算,也就是說49年美國資本在日本投資1美元到今天的收益是1億美元,下一個給美國創造這個機會的國家是俄羅斯,蘇聯解體前1盧布兌1美元,解體後最低5000盧布兌1美元,美國培養俄羅斯韭菜不比日本少)。

德國進入90年代後,東西德合併,加上歐盟成立,歐元出現,蘇聯解體等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都發生在90年代,所以,德國90年代的經濟就不用多解釋了。

中國與(日本與俄羅斯),完全不同的模式,日本與俄羅斯開放國內市場時,先開放了金融市場,而中國是先開放了製造業,這也是非常幸運的國運。


妥了我的國


有書君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點問題,在有書君看來,沒有所謂的誰“割”了誰的韭菜。

要非說日本的經濟危機是被美國割了韭菜導致的,那也只能是因為日本這個國家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才讓美國有機可乘。

美國作為一個世界強國,推崇霸權主義,對於其他國家的GDP的規模和產業的高度非常敏感,總是擔心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超過自己,從而影響或者取代自己的霸主地位。

所以美國經常在其他國家的GDP達到自己的60%甚至更多之後對其採取爭霸競爭手段,通過高壓的經濟政策和軍事壓力,逼迫對手妥協。

而當時日本和德國的GDP是都是很高的,日本甚至逼近美國的60%,美國對威脅到自己經濟地位的日本和德國下手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由此看出,美國不只是對日本下手了,對經濟飛速發展的德國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五國《廣場協議》中馬克升值,對德國的經濟也造成了一定地打擊。

但是,日本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進入了沒落的十年,而德國卻比較平穩地度過了危機。

同樣是被美國打壓了經濟,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是什麼原因呢?有書君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一下:

1、經濟形式不同。

日本的經濟以貿易出口為主,而美國是其出口大國,所以日本的經濟過分的依賴美國。

這種經濟體制,讓美國很容易通過限制日本與本國的貿易往來打壓其經濟。

而德國就不一樣了,德國只注重發展實體經濟,幾乎與美國沒有金融貿易往來,美國無法通過控制貿易來壓制德國的經濟。

2、政府決策和貨幣政策不同。

日本財政官員極力推崇支持升值日元的《廣場協議》簽訂,日元升值後,又採取降息降準的寬鬆貨幣政策,導致泡沫經濟破裂,日本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進入“失落的十年”。

而德國馬克雖然在“廣場協議”中也升值,但德國政府更為謹慎,採用了適當降息但提準的貨幣政策,直接或間接的扶持國內高端製造業進一步發展。

德國政府的種種措施讓德國捱過了貨幣升值帶來的困境,最後走出一條新的出路。

3、依賴的國家和組織不同。

日本對美國開放金融市場,經濟的發展仰仗美國的貿易出口。

但是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日本在對歐美國家儘可能出口的同時,又封閉了本國的市場,不允許歐美國家的產品進入本國。這種封閉自私的貿易模式引起了歐洲各國的不滿。

日本在美國對其施壓時沒有歐盟這樣強大的國際組織的支持,只能獨自面對困難。

而90年代東西德合併,歐盟成立,為德國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和市場支持。

德國作為歐盟的經濟火車頭,其經濟對其他歐洲國家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當美國對德國進行施壓時其他歐洲國家一起幫助它頂住了壓力。

也就是說,德國在遇到經濟問題時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有很多支持者一起幫助度過難關。

綜上所述,有書君得出的結論就是美國對於一切威脅到自身利益的國家都會去打壓。

所以它不只是割了當時經濟發展非常快的日本的韭菜,還割了經濟發展稍遜日本的德國的韭菜。

而日本之所以被割的這麼徹底,完全是因為其自身的政治經濟體制和政府決策存在嚴重問題導致的。

有書君最後說一句,一個國家想要強大,不受制於人,就要先提高自身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

只有國家強大了,在世界上有地位了,任誰想“割”它的韭菜都沒那麼容易!就如同我們中國,如今國富兵強,誰也不敢再欺負我們!

今天是十一國慶節,祖國母親的生日,有書君借這個問答平臺祝福我們的祖國生日快樂,繁榮昌盛!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個有點陰謀論了

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

正如掀起亞洲金融風暴的索羅斯所說的那樣,如果東南亞國家自身沒有問題,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對於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也是如此,直到如今日本國內也極少有所謂的美國割韭菜的說法,更別提什麼埋怨美國了。這種論調完全是國內一部分專家的意淫而已,卻被無知大眾所信服。

【陰謀論嘛,誰不愛聽個八卦呢?】

而日本崩潰的直接原因是房地產和股市雙泡沫的破裂,而刺破泡沫的誘因是廣場花協議後日本政府讓日元升值的政策。但人家美國的廣場花園協議(註釋1)可不是單單跟日本談的,雖然日本作為重要參與者之一,但還有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以上簡稱G5)。只不過日本政府一來沒歷史經驗參考,二來也的確有點自我膨脹了,所以回國後踩了個急剎車。

【然後就……呵呵噠了】

還是從人口說起

要分析日德的經濟差異,可以出好幾篇論文了,在這裡咱們儘量化繁求簡。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源頭,來看下日德兩國人口,或許能從中找出問題的原因。mao爺爺曾說過:“人多力量大。”誠不我欺,尤其反映在房地產和股市上,國人應該相當有體會。

來看,1978年,德國人口達8300萬的人口頂峰,其後人口持續負增長,基本保持在8000-8200萬人之間。而這期間德國的房地產行業可沒閒著,在1978-2009年之間,增加了1100萬套住房。也就是說,德國在人口基本沒有怎麼增加的情況下,住房存量增加了35%。換做是你還會擔心沒房子住麼,還會擔心房價上漲買不起房子麼,自然就沒那麼焦慮了!當然除了德國人口的因素外,德國的經濟發展和制度建設也是不可缺少的。

其實人家德國也是經歷過炒房的,只不過二戰結束後就開始一門心思搞經濟建設(西德),國防由美國保護,政治也不用操心,真真的是一門心思搞經濟建設,而德國人的認真勁如果專心搞一件事,不成功都難。所以德國經濟很快就逆襲了。相較於其他國家又是什麼主義,又是什麼大哥夢的最後都不了了之,對比來看也是感慨。

而反觀日本,人口高峰相較於德國則要遲後近40年,在2015年日本人口才達到達到1.27億的峰值,而後出現負增長。人口增加自然需要更多住房,這個道理很簡單,有需求就自然會促進生產,所以雖然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了20多年,如今東京仍然是國際排的上號的大都市之一,東京房價也是居高不下!

所以分析問題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雖然日德都是在上世紀後半葉迅速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但其人口發展階段截然不同,此外經濟模式和制度也有很大差異。並不是美國想割誰韭菜就割誰韭菜,美國還沒強大到那種地步,當然美國仍然是巨無霸,一超多級是毫無疑問的。

【單純那國與國比較就是耍流氓,一定要結合國家自身不同的發展階段。】

註釋1:廣場花園協議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美國因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導致國內財政赤字劇增,不得不取消了金本位制,但仍然解決不了問題,一方面世界各國的國際貿易離不開美元,另一方面美國貿易逆差導致債臺高築,從二戰後的最大債權國跌落為最大債務國,為了改善之一矛盾才有了五國財長的廣場花園協議。

但廣場協議後。恰逢日本經濟發泡沫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本政府強行讓日元大幅升值,相當於一針見血的刺破了泡沫,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