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軍情
歷史
擲彈筒從原理上來說,是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說起來的它之所以被創造還有日本人的很多功勞。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和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中國東北的地盤發動了殘酷的日俄戰爭。
在這場狗咬狗的戰爭中,更為兇殘和頑強的日本人逐步佔了上風。
在攻擊俄軍旅順要塞的時候,雖然日軍傷亡慘重(第一次總攻的六萬人就傷亡一萬六千),甚至一天就傷亡五六千人(當時日軍參謀接到傷亡報告時候也不敢相信,認為可能是下級上報數字出錯,多寫了一個0),但是日軍依靠自己兵源和火力的優勢,逐步把俄軍的據點一個個清除。
俄國士兵可以依靠的主要是他們的馬克希姆重機槍,但是日軍已經攻入部分俄軍的工事,並移用這些工事進行有效的隱蔽,俄軍的重機槍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用。
於是,一些俄軍炮兵軍官異想天開的把47毫米口徑的海軍炮,傾斜的裝在一種帶車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超口徑長尾形炮彈,這就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個迫擊炮。
這些炮彈的以彎曲的彈道,準確的射入日軍隱蔽的工事內,造成日軍很大的傷亡和很強恐懼心理。
最後日軍仍然在日俄戰爭中最後獲勝,但日軍基層軍官對這種新式火炮非常推崇,希望自己的軍隊能夠仿製。
日軍戰後隨即仿製了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其中的一種就是大正十年式擲彈筒,於1921年裝備部隊。
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是一種超輕型的迫擊炮。它最大特點是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射程僅為175米。它的設計目的主要是:日本軍方希望能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能夠大大增強步兵班的火力。
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日軍服役長達25年,直到日軍二戰戰敗為之。
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這讓士兵無法在較為安全的距離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很快就被後來八九式擲彈筒所取代。
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的改進型,口徑也是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八九式是日軍二戰中主要裝備的擲彈筒,也是本文的主角。
-------------左為大正十年式,右為八九式,下圖為榴彈
設計初衷
日軍的擲彈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迫擊炮,它的主要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不遠。它主要用來,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敵人或者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它的殺傷效果好,操作方便,一個人就能攜帶,可以伴隨由單兵攜帶隨一線步兵移動,對一線步兵進行支援。單兵攜帶且可以隱蔽在障礙物後發射,它的隱蔽性很強。
對於1929年的日軍來說,他們的小隊(排)一級火力較弱。每個小隊配有2挺射擊精度很高歪把子輕機槍,該槍實戰射速很低,無法形成有效的壓制火力。
日軍在山東和裝備更差的中國北伐軍的交手中佔了上風,迫使中國軍隊撤出濟南。不過,對於日軍將要面對的其他強大對手(比如英美蘇),日軍步兵小隊火力頗有不及,短時間也是無法趕上和的。擲彈筒,就成為日軍步兵班的火力補充。
擲彈筒的作用,大約相當與現在的越戰美軍的40毫米單兵榴彈發射器。
在二戰和之後的多次戰爭中,並不存在像電影中一樣幾百幾千人密集衝鋒的場面。絕大部分的戰鬥都在己方炮火或者裝甲車輛的掩護下,以班或者排為單位的小分隊形式出擊.
這種作戰由於人數少且分散,用槍械武器打擊這些目標是比較困難的。越戰中美軍平均每殺傷一個越軍,要發射1.5萬發子彈.
相反,擲彈筒這類武器就很不同。它發射榴彈的殺傷距離,可以達到十米(使用特殊榴彈可以達到20米)。發射距離很近,所以命中率很高(日軍老兵命中率高達95%)。如果命中敵人集團目標,一發榴彈可以殺傷多人。
擲彈筒作為一種可以有效增強步兵火力的武器,很快被加入現役,在日本軍隊使用長達二十多年。在中國,擲彈筒一直使用到朝鮮戰爭,整整使用了三分之一個世紀。
----------這是一種非常輕便的武器,兩人的小組就可以持續作戰,隨時為一線步兵提供榴彈火力支援。從某種意義上說,擲彈筒就是越南美軍的40毫米單兵榴彈發射器。而美軍這個小玩意,在越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擲彈筒就設計理念來說,還是很先進的。
擲彈筒的主要優點
1. 重量輕,易於攜帶,可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
世界同口徑的迫擊炮一般至少要超過6公斤,八九式擲彈筒只有不到3公斤,居然比1把步槍的重量還要輕的多,非常適合單兵攜帶。
九一式手榴彈也不過0.45公斤,一個彈藥袋的八發總重也不過3.6斤,整個作戰系統不到7公斤,比1挺捷克式輕機槍還要輕的多。
實戰中,擲彈筒小組甚至可以隨著步兵衝鋒。
在日本老兵東史郎的回憶錄中,一到危急的時候總能得到擲彈筒的及時火力支持。
他回憶:為了減少我方傷亡,我們從低窪道路逼近敵人。因為前方的敵人沒有發現我們,我們能毫不費力地前進。不料,左後方遭到了敵人猛烈的射擊,突如其來的射擊使我們措手不及。 其火力點設在臭水河對面的竹林裡。捷克式機槍正在猛烈地向我們射擊,嚴重地威脅著我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掩蔽身子,我們只能爬上山脊臥倒。這樣處理實在得當。因為敵人子彈從低處向這裡射來,而我們卻臥倒在山脊,恰好成了射擊的死角。 山脊上是一個個上饅頭式的墳堆,我們正好加以利用,各自前進。重機槍從後方猛烈射擊,掩護我們。出擊之際,我們要首先擊退左後方竹林裡的敵人,於是,向竹林裡發射了幾枚擲彈筒,把敵人的機槍打啞了。這時,正面敵人的捷克式機槍瘋狂地向我們掃射。每隔幾秒鐘,子彈就像一陣風向我們飛來。我們在墳堆後面隱蔽 向前接近敵人。子彈射在地上,震耳欲聾。友軍掩護我們的重機槍子彈猶如飛沙走石,在敵軍頭上撤下。但是,敵人絲毫不買賬,繼續瘋狂地向我們掃射。
“中隊長閣下,發射擲彈筒怎麼樣?”不知是誰建議。 “行!喂!射擊手(擲彈筒)!先打兩發看看!”中隊長回答。 一會兒,射擊手在隱蔽處打了兩發。擲彈的爆炸聲很大,聽起來讓人以為是炮彈。僅僅是兩發擲彈就使敵人的機槍頓時成了啞巴。家不約而同地手握閃閃發光的刺刀步槍,一鼓作氣向敵人衝去。
2. 威力不錯,造價低
一般來說,擲彈筒的殺傷半徑大約在5到10米,一發榴彈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殺傷數十人.
這個威力對於僅有50毫米的口徑來說,還是不錯的。
擲彈筒的造價只有步槍的四分之一,而九一式榴彈和普通步兵手榴彈基本相同,也是極為廉價。
如此的價格簡直是太便宜了,是平民化的武器。
在二戰期間,僅僅國民政府就製造了4萬多具,大量裝備國軍部隊。
3.可以發射化學武器
大家都知道日軍在二戰中曾經普遍使用化學武器,直到今天還有數十萬枚化學炮彈留在我國東北沒有處理。
日軍中一般把化學武器叫做“決勝武器”!他們認為:化學武器對於防守非常頑強但基本沒有裝備防毒面具的中國軍隊,效果極佳(日本士兵每個人都配有防毒面具)。
在最為艱難的攻堅戰或者防禦戰中,日軍採用迫擊炮和擲彈筒大量使用化學彈頭。
在1937年的凇滬會戰中,日軍首次使用擲彈筒發射催淚性氣體和噴嚏性(嘔吐性)氣體,造成國軍守軍很多士兵失去意志。
到了1938年的武漢會戰期間,日軍開始使用劇毒的糜爛性毒氣芥子氣和路易氏氣,造成國軍士兵的大量傷亡。
整個八年抗戰的某些戰役中,中國軍隊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傷亡在化學武器上。
而擲彈筒屬於排一級一線支援武器,可以根據戰場的需要,非常及時的釋放化學武器進行戰術打擊,非常方便。
--------------採用臥倒的姿勢發射,最為安全,還可以利用地形掩護自己。
薩沙
在抗戰時期,我們往往提到日軍的三八大蓋,王八盒子,歪把子這些日軍武器,因為這些日軍武器給我軍造成過很大的傷亡,所以我們都比較瞭解。不過還有一種89式擲彈筒殺傷威力也很大,該武器主要配備給日本步兵使用,雖然射程不夠遠但能代替傳統的手擲手雷或者炮彈,利用這個武器可以對準陣地實施打擊。
89式擲彈筒重量不足5公斤,配備彈藥後也不會超過8公斤,其射程為120米,極限射程可達670米。一名訓練有素的炮手可以在一分鐘之內打出25發以上的炮彈,不過由於距離限制,需要儘量接近陣營,最大發揮炮彈的威力,而且它沒有觀測設備和炮架,只能依靠炮手的目測力來判斷髮射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