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可你不理解我,也别瞎“以为”我

《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戏文】

智慧是精炼过的愚蠢。——罗素

我宁可你不理解我,也别瞎“以为”我

王恭,之前已经说过他的故事,今天来正式介绍一下。王恭,字孝伯,太原晋阳人,妹妹当了孝武帝的皇后,故,他还有个身份叫国舅。

我宁可你不理解我,也别瞎“以为”我

国舅英姿假想图

国舅家的竹席

据说这位王国舅长得不错,有人夸他作“濯濯如春月柳”,可见是个明净、清朗的美男子。此人历官著作郎、丹阳令,出为五州都督前将军,兖、青二州刺史。

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宠信王国宝等小人,时人多避其锋芒,唯独王国舅不吃这套,该骂就骂,该闹就闹,连司马道子都为之头疼。

晋安帝隆安元年,王恭第一次出兵,以王国宝等替罪羊伏诛收场。在这里我可以放一个响亮的马后炮,与“反派死于话多”相对的,正派往往死于“想的太多”。

我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杀了走狗,主人也应该得到教训了吧?不可逼人太甚,不然他拿皇上撒气怎么办?

过多的顾虑必然导致目标的漫漶,而敌人倒是很单纯,只想着怎么弄死你。

隆安二年,王恭再次起兵,此时司马道子早已策反了刘牢之,于是王国舅兵败,身死于建康的倪塘。

总的来说这是个好人,只是无甚大用而已。

我宁可你不理解我,也别瞎“以为”我

你这么美,是抓不到老鼠的

再来说第二个出场人物,王大,王坦之的第四个儿子,学名王忱,字元达,小字佛大。历任骠骑长史、荆州刺史、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建武将军等。

有一段时间,桓玄在江陵十分跋扈,王忱就敢当面怼他。难怪,王忱和王恭会成为好朋友,除了姓氏比较硬以外,脾气也硬。

到了晚年,王忱患上了“大酒儿综合症”,喝高兴了就下河游泳,或者连月不醒,甚至还跑到人家追悼会上裸奔,此皆传为一时之笑谈。

正题来了,话说这一天王恭刚从会稽回来,《晋书》上说王恭是跟着他爹会稽内史王蕴一起回都,好朋友王忱便来探望。

一见面,王忱就看到王恭屁股底下坐着一条六尺长的竹席,心想这肯定是从会稽带回来的高级货,于是说:“看出你是从东边回来的了,确实应该有这玩意儿,那啥,给我来一条呗。”

你以为是腌黄瓜呢,说来一条就来一条?王恭没搭理他,但是等王忱走后,王恭还是把所坐的竹席送给了他,而自己只好坐草垫子了。

后来王忱听说了这件事,十分惊讶的说:“我原以为你有很多,才找你要的。”

王恭答道:“大哥,你还是不了解我呀,我王恭做人一向不留多余的东西。”

我宁可你不理解我,也别瞎“以为”我

小孩子才见什么要什么呢

你根本就不认识我,你以为个屁

看到王恭的回答,心底漾起一丝无耻的温暖,曾几何时,我也这么说过:“你还是不了解我呀,我哑巢父做人向来是如何如何如何。”

具体如何呢?早就忘光了,因为那既不存在于过去,也没有印证在将来,仅仅是一时兴起,拿来配合语境用的。

后来,我时常提醒自己,再遇到使用此类句式之人,千万不要当真,但可以试着交往,毕竟他们连这种话都说得出口,可见还处于忽悠界的入门级水平。

真正有杀伤力的,是那些一脸吃惊,做茫然无辜状,说:“我以为……”的那些人。(参考王忱)

他们都以为了些什么呢?无非是以为你很闲、以为你不费事、以为你不着急、以为你知道了。

总之,他以为的永远都是别人,一旦你从对方嘴里听到“我以为”三个字,那么这轮交流你就注定是失败者。

“我以为”这三个字是真有妙用啊,其妙处在于天然带有一种“没多大事”、“情有可原”甚至“双方都有责任”的语感。熟练掌握这三个字之后,便可以在众多人际关系中举重若轻、穿花拂柳、大智若愚了,尤其是在熟人之间更加好用。

事实上,我每次听到这三个字都会在心里蹦出一连串问题:

第一,你凭什么以为?不懂可以问,鼻子底下长嘴是干什么使的?解释不清楚怨我,但是不问就怨你;

第二,你为什么每次都向着对你有利的方向以为?你怎么不替别人以为以为?如果在你的惯性思维模式里,你始终都是获利方,那根本不叫“以为”,那叫鸡贼;

第三,你以为你“以为”完了,就不用负责任了?这事就可以像没发生过一样翻篇了?别人就该为你的“以为”导致的不良后果买单了?没那么便宜的事!

每次,我在内心咆哮完这些问题后都会感到无比的舒畅,然后挤出一个笑容,说:“没事。”

哑巢父 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