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周航給這家公司點讚?

臥底朋友圈?

對,臥底朋友圈

我的公號開張幾個月了,準備玩玩新花樣。

一鱗半爪,碎片也有價值,是思想、情感和趣味的初稿。

今天,臥底朋友圈第一彈,來自周航,易到用車創始人。

3月9日,傍晚18:27,航叔在朋友圈發了當天唯一一條朋友圈。

“今天走馬觀花在全球最大的汽車配件公司之一交流,越談越心虛,覺得互聯網公司得老老實實補足管理這門課,否則跑得越快隱患越大。管理這事還得好好向人家這樣紮紮實實極其健康的好公司學習。”

臥底朋友圈NO.1 | 為什麼周航給這家公司點贊?

易到是汽車的互聯網運營商,航叔拜訪的公司是汽車生產的上游供應商。這本來是一個小區裡離得挺遠的倆鄰居,不過,互聯網和新技術的整合,讓線上和線下都擁有了新的想象力。

這家公司怎麼就“紮紮實實”了?它又好在哪?為什麼說互聯網公司要跟它學管理?如果學不好,會有多糟?這種管理,在移動時代的價值是什麼?

中國改革開放38年,從製造業、開發商、營銷品牌到互聯網,中國出現過四種類型的企業家。未來十年,他們會怎樣嬗變融合?

在航叔的辦公室裡聊了一個鐘頭,說的都是掏心窩子的話。認得他5年,一如既往是本色。

臥底朋友圈NO.1 | 為什麼周航給這家公司點贊?

前一陣子,我去了一趟江南,參觀一間規模很大的汽車配件公司。

這是家特別典型的中國式好公司——業務紮實,數字穩健,能賺錢,不忽悠。公司一年有70多億的營業額,十幾億的利潤。這就是說,它的利潤率高達百分之十幾。我們開玩笑說,這家企業從來沒有當過黑馬,它從來都是大白馬。因為它能做到連續10年年複合增長率30%,而且10年來,它提供的預測和實際增長數據之間的誤差,從來不超過正負3%。

有這樣的業績背書,企業不難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它也早已於10年前就在香港上市。當然,作為傳統企業,它的PE值不算高,10倍左右,目前市值200億港幣。但它不但運營得很健康,且行業地位也舉足輕重。據說,全球每3輛汽車中,就有一輛在使用它的產品。

汽車行業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這家公司做的恰恰是其中很精細的一個小部分——外部裝飾件。比如說,車身上的鍍絡條就是它的主流產品之一。每一年,全球有2,500萬輛汽車在使用它的產品,平均每輛車承擔著300元人民幣的銷售額。目前,在這家公司的整體業務中,海外市場佔比已經超過了40%,排名全球同行業前三的席位。

與互聯網圈的畫風不同,這並不是一家被廣為談論的公司。卻算得上是一個典型的“隱形冠軍”。公司創始人很年輕,70後,也是少見的實幹家。21年前,也就是1995年,他大學畢業就進入這家公司,投身到企業的創辦當中。當年,這裡還是江南一家做汽車配件的小作坊,只有30多人;而今天,它已承載著10,000多名員工的生計,在全球遍佈著40多家大大小小的工廠。

四類企業 VS 工業家風範

當天參觀交流的時候,我在車間裡看到了一些流程圖。可以看到,這裡的流程、體系、管理,極其細緻嚴謹。要知道,這家公司正在為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車做配套服務,這是什麼概念呢?舉例來說,2019年將要上市的車,現在起,這家公司就要著手配合廠商做同步的配件開發。因此,這家公司同時運營和管理著幾百個之多的並行項目,每個項目都有非常嚴格的產品要求、成本要求和時間管理要求。

不難看出,這是一家有歷史、有情懷的公司。

當年華晨汽車曾經把自己的項目放到江南,就是在同他們並肩合作。十年前,高瓴資本進入先進的製造業,也對這裡做了投資,併為他們開拓了戰略視野。在過去的這些年,他們從歐洲“舶來”過不少前沿技術,潛心研究,並一手搭建起了自己的戰略部門和產品預演部門,同時培養積累出不少人才。當我們在一起開會,坐在我旁邊的,有吉林大學材料學的高材生,也有哈工大機械製造專業的優秀畢業生,都是很傑出的年輕人。

我發現,這些年輕人的戰略意識非常強,對於電動車和汽車產業不僅有夢想,而且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注。對於未來,他們的規劃非常清晰。

第一,邏輯精確。

未來5年,規模翻番。從全球2500萬輛車使用自己的產品,變成5000萬輛車;從每輛車使用300元人民幣的產品,變成500-600元人民幣。營業額從70多億人民幣,變成200億人民幣。

第二,合理創新。

完成技術創新。要實現多一倍的產能,卻仍然保持現有的人員規模,成本控制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來做到。從去年開始,這家公司也在研製自己的工業機器人。2015年,它從日本和德國定製了機械手臂和零配件,經過自主設計和集成,能夠出產500個工業機器人。平均下來,每一個機器人能夠取代兩個工人的勞動力。5年以後,我們確實有可能在這裡看到全自動化的生產車間,只有一兩個人在監控。

第三,實現技術輸出。

再鍛鍊兩三年,公司在機器人領域積累足夠的經驗和實力,能夠幫助有需求的製造企業完成全機器人工廠的集成招標。

第四,整合優勢資源,長線佈局投資。

舉例來說,這裡現在也佈局投資了一些汽車智能硬件公司。而對於大量的創業公司來說,你要參與汽車行業的創新,在起初可能連邊兒都摸不到。但現狀是,在全球,幾乎沒有一個整車廠商不是他們的客戶,它的魅力是可以把創業者帶入這個體系,然後跟投。

創業20年,中國的工廠我見多了,但這裡還是讓我由衷敬佩。總體來說,中國工廠的整體管理水平並不差,即使比不上日本和德國,但在國際排名第二梯隊以上肯定是沒問題的。但即便如此,像這樣之腳踏實地,管理之嚴謹,業務之健康,戰略之清晰,能夠做到這麼好的,仍舊是極少數。

中國改革開放38年來,有四類非常典型的企業家。每一類都是時代的片段,心態、氣質和對未來的走向,都完全不同。

我們不妨舉例看看:

1

--- 互聯網大創新型

不能賺錢,還大量燒錢,但非常值錢。

2

--- 資源尋租型

走“喝大酒”路線的資源依賴者,像房地產開發商和礦主。

3

--- 暴力營銷派

比如包裝一個品牌,把渠道、價格戰和暴力營銷玩得滴溜溜轉的。

4

--- 勤懇的工業家

全世界成千上萬的小作坊,只有極少數能孕育出真正的工業家基因,它意味著嚴謹、規範和細膩,始終不懈地追求體系建設,並且能夠執行到位。這個流派的企業,本質上都是成本驅動的業務形態,通過業務流程創新,以及勞動力成本優勢,不斷優化業務,擴大規模。

在這個領域,富士康從管理到技術到規模,都是當之無愧的老大,相當於互聯網領域的BAT。而我們今天文中提到得主角,它和富士康一樣,都屬於第四類,是真真正正的工業家範疇。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四類企業家都要面對自己的命運,做出自己的選擇。每個企業家都有不堪的過去,但有些人也將不得不面對增長的瓶頸,另外一些人要在不斷的重複中尋求突破,有些人會被時代淘汰,有些人則將在不斷試錯中成長,完成真正的進化。

老實說,互聯網搞到今天,尤其是O2O,已經和實業越來越像,越來越運營驅動,而不是早期的產品驅動。我最大的感觸是,今天的互聯網企業應該反過頭來,向傳統企業學習管理。

第一,要紮紮實實地補上管理這一課,粗放型的互聯網公司太多了。

第二,應該從傳統行業引入更多管理型人才,向管理要效益,從管理減成本,公司更健康。

第三,應該放下互聯網中心主義的傲慢,對製造企業和工業家抱持更多的尊重和敬畏,人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是個樂觀主義者,始終堅定不移地相信企業家的智慧。假以時日,20年後,這四類企業家一定會完成各自的進化和彼此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工業家如何參與新一波浪潮?

當然,面對新的技術浪潮,像“工業家型”這樣的公司也焦慮。他們可能會困惑說,像易到這樣的公司,既不掙錢,還燒掉這麼多錢,但為何這麼值錢,而且社會影響力還遠遠大於他們呢?

確實,沒人願意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變得不重要。不論你是四類企業家中的哪一類,誰都會有新想法,誰都希望站在舞臺中央,不被邊緣化。我們今天的主角,文中這間公司的掌舵人是中國最後的工業家,他們早就不為錢發愁了,也懷有抱負和夢想——畢竟乾的是堂堂正正的事業,幹嘛不變得更有影響力呢。但是,這樣一家穩健的傳統企業,在一個新時代如何自處?他們已經這麼有價值了,又該如何參與新一波的浪潮呢?

毫無疑問,這是一家有進取心的公司。一方面,它有積累,也有視野。隨著多年來為全球汽車做同步開發,未來全世界的車長什麼樣子,2019年會出現哪些車,它全知道。另一方面,他們也抱著學習的心態,願意和易到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合作,討論如何做出更有創新意義的汽車。另外,他們也捨得為未來做投入,肯在研發上花錢,光是新能源一項就投入了幾千萬。

儘管如此,這家公司仍然呈現出一些保守色彩。對於新生事物,他們本能地會保守觀望,抱持某種遲疑,而且一定要得到明確驗證才肯動手。我反覆講,他或許還有些不理解。我說很多東西我現在未必可以陳述清楚,也無法確定說“一定行”,但我有一個理想,也有大致方向。確定性不是論證出來的,熬更守夜,天翻地覆,咱們也論證不明白。

一切,都要動身去做。

這種思維習慣像一面牆,隔著這面牆,人們站在現在看未來——你們說的未來的車,真會吸引用戶嗎?聽起來有道理,但是未必吧?往好裡說,這是謹慎,是穩健,是不衝動,是不看清楚不動手,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往壞裡說,這種嚴謹細緻很可能影響企業的創新和未來路徑,因為創新往往需要試錯,無法百分百保證成功,而機會則稍縱即逝。

其實,我也相當理解和尊重這種保守。它恰恰是一位工業家之所以獲得成功的秘訣,並且隨著歲月流逝,逐漸內化成為企業的文化基因。換句話說,如果過去20年,這裡總想著能“豹變”,可能今天活下來的那一個也不會是它。另外,站在它今天這樣一個業務規模,讓它“豹變”,不太可能,風險也太大。

但我還是覺得哪裡不對勁。最近,我看了一本美國人寫的書叫《移軌創新》。它開篇就說:

中國原本獨有的競爭力,來自成本驅動,是生產流程和廉價勞動力的結合,但是下一個創新,必將來自互聯網和技術。

我對這樣的工業企業也存在一些擔憂——按照它的核心策略,無論是開發工業機器人,還是全球化,還是扮演產業投資的配角,都還是生產流程和勞動力的結合。即便做到更大的市場規模,它也還是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實現的是優化小數點的線性增長。總之,它只不過因此變得更有能力了,優化了,整合了,卻無法“變軌”,實現“豹變”。

所謂“移軌創新”,就是讓傳統企業真正轉移到一條新的競爭跑道上,從而獲得陡峭的爆發式增長。這太難了,我也幾乎從沒見到過。萬物皆有規律,個人、企業、理念,無不如此。過去38年,我們經歷過這麼多,家電、零售、電子、重工業、房地產……但最終,無人可以永立潮頭,每個人的時代都終將過去。

2016年5月12日

*合作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